金管會提出十大 Fintech 計畫,為何金融科技業者卻覺得身中十隻箭?
金管會研擬了十大計劃要推台灣的 Fintech,並且針對第一銀行的盜領案提出要建立「金融資訊安全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的構想。但是在舊政府下台前,其實金管會才提供了「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列出了四大面相、八大主軸以及十一項施政策略。
老實說,金管會很會寫這些規劃或白皮書,但是問題是只有說卻什麼都沒做,台灣的 Fintech 產業會有希望嗎?
舉例來說,台灣本土的電子支付有什麼重大進展嗎?昨天正式在香港開通的 Apple Pay,在台灣從第一季談到第三季卻仍然還在聽取業者意見,銀行、信用卡與支付業者都樂見其成,金管會拖延時程恐怕是在保護台灣的 TSP 業者,卻反而讓那些可以因為電子支付的開放而受益的產業只能繼續苦等。
再舉例來說,前金管會主委說台灣沒有純網路的無人銀行,是因為開放了會造成銀行的行員失業。相同的,網路投保的開放也因為顧忌三十萬保險業務員而步履蹣跚,平均下來一個月還不到一億元的新契約保費,對於每年上兆新契約保費的保險業來說根本無關痛養,甚至前兩天連新光人壽的保費可以在便利超商繳保費都可以上新聞,就知道台灣的網路投保到底停留在多麼低階的層次。
至於 P2P、BlockChain、Robo-Advisor 這些在全世界已經發展得如火如荼的金融科技,在金管會的十大計劃中,竟然還在「規劃」、「推廣」,其實業者早就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只是他們在金管會的眼中不算是「業者」,因為金管會好像只看金融業者,只要不是銀行、券商、保險公司,似乎都不在金管會的思考範圍內。
換句話說,金管會不能接受一個什麼都賣的電商平台銷售像是意外險、強制險這種簡易保單,但是卻可以放任一大堆保險業務員靠著資訊不對稱的話術對消費者推銷不適合的保單。今天,一個消費者自己決定要買什麼保單之後,是沒有辦法在網路上自行投保的,一定要遭受業務員的推銷才行,因為金管會要顧及保險業務員的飯碗。
在金管會的十大計劃,處處都可以看到這種對傳統金融產業的保護。例如,P2P 網路借貸平台,金管會的規劃是要研議商業銀行去跟 P2P 業者的合作,而不讓 P2P 業者自行發展。又例如,鼓勵券商推出手機存摺,根本應該要要求銀行、券商釋出帳戶資料,在消費者許可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整合型的帳戶管理系統,像是美國的 Mint 就是一個網站可以管理所有券商、銀行與信用卡帳戶資料的服務,而台灣還在每個券商和銀行各自出自己的 App,十個帳戶就要十個 App,這叫做 Fintech 嗎?
不僅如此,金管會還推動基金網路銷售平台,讓官方單位來跟業者搶生意。八月即將正式營運的,號稱透過機器人提供智慧理財的「基富通」這家基金平台,其實就是集保公司所成立的,而成立這個基金平台就是現在的金管會主委丁克華在他之前當集保董事長所決定的。而這麼一來當然對於既有的基金平台造成衝擊,原本先鋒投顧打算賣給康和證券,但康和證券本來就有投顧公司,金管會不允許證券集團同時擁有兩家投顧,因此先鋒原本可以用三億賣給康和的交易也告吹了。
不只賣基金,如今還要做資安?「金融資訊安全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難道不是又一個與民爭利、扼殺金融資安業者發展的舉動嗎?更別提先前證交所也成立了指數公司和國際通公司,做的甚至不是什麼新業務,指數公司編制指數,MSCI、FTSE 和 Dow Jones 都做了許久,而國際通公司也只是做台星通、台日通等交易所的跨境交易業務。
從這些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到台灣的金融產業仍然存在著高度管制,官方影響極為龐大的現象,時程上想擋就擋,業務上想跳下來做就跳下來做,但是對於金融科技所標榜的去中心化、群眾治理、讓創新可以野生發展再學習監管的原則卻又相違背。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金融科技業者原本還盼望著新政府可以在發展他們 Fintech 的過程中提供協助,但是一看到金管會所推出的十大計劃之後就大失所望。而有不少新創團隊,則早就看破台灣市場沒有發展的可能性,前往新加坡、矽谷等地去尋找機會,因為他們不相信不用手機的丁克華,會懂什麼叫做區塊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