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不用手機的丁克華,會懂什麼叫做區塊鏈?

金管會提出十大 Fintech 計畫,為何金融科技業者卻覺得身中十隻箭?



金管會研擬了十大計劃要推台灣的 Fintech,並且針對第一銀行的盜領案提出要建立「金融資訊安全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的構想。但是在舊政府下台前,其實金管會才提供了「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列出了四大面相、八大主軸以及十一項施政策略。
老實說,金管會很會寫這些規劃或白皮書,但是問題是只有說卻什麼都沒做,台灣的 Fintech 產業會有希望嗎?
舉例來說,台灣本土的電子支付有什麼重大進展嗎?昨天正式在香港開通的 Apple Pay,在台灣從第一季談到第三季卻仍然還在聽取業者意見,銀行、信用卡與支付業者都樂見其成,金管會拖延時程恐怕是在保護台灣的 TSP 業者,卻反而讓那些可以因為電子支付的開放而受益的產業只能繼續苦等。
再舉例來說,前金管會主委說台灣沒有純網路的無人銀行,是因為開放了會造成銀行的行員失業。相同的,網路投保的開放也因為顧忌三十萬保險業務員而步履蹣跚,平均下來一個月還不到一億元的新契約保費,對於每年上兆新契約保費的保險業來說根本無關痛養,甚至前兩天連新光人壽的保費可以在便利超商繳保費都可以上新聞,就知道台灣的網路投保到底停留在多麼低階的層次。
至於 P2P、BlockChain、Robo-Advisor 這些在全世界已經發展得如火如荼的金融科技,在金管會的十大計劃中,竟然還在「規劃」、「推廣」,其實業者早就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只是他們在金管會的眼中不算是「業者」,因為金管會好像只看金融業者,只要不是銀行、券商、保險公司,似乎都不在金管會的思考範圍內。
換句話說,金管會不能接受一個什麼都賣的電商平台銷售像是意外險、強制險這種簡易保單,但是卻可以放任一大堆保險業務員靠著資訊不對稱的話術對消費者推銷不適合的保單。今天,一個消費者自己決定要買什麼保單之後,是沒有辦法在網路上自行投保的,一定要遭受業務員的推銷才行,因為金管會要顧及保險業務員的飯碗。
在金管會的十大計劃,處處都可以看到這種對傳統金融產業的保護。例如,P2P 網路借貸平台,金管會的規劃是要研議商業銀行去跟 P2P 業者的合作,而不讓 P2P 業者自行發展。又例如,鼓勵券商推出手機存摺,根本應該要要求銀行、券商釋出帳戶資料,在消費者許可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整合型的帳戶管理系統,像是美國的 Mint 就是一個網站可以管理所有券商、銀行與信用卡帳戶資料的服務,而台灣還在每個券商和銀行各自出自己的 App,十個帳戶就要十個 App,這叫做 Fintech 嗎?
不僅如此,金管會還推動基金網路銷售平台,讓官方單位來跟業者搶生意。八月即將正式營運的,號稱透過機器人提供智慧理財的「基富通」這家基金平台,其實就是集保公司所成立的,而成立這個基金平台就是現在的金管會主委丁克華在他之前當集保董事長所決定的。而這麼一來當然對於既有的基金平台造成衝擊,原本先鋒投顧打算賣給康和證券,但康和證券本來就有投顧公司,金管會不允許證券集團同時擁有兩家投顧,因此先鋒原本可以用三億賣給康和的交易也告吹了。
不只賣基金,如今還要做資安?「金融資訊安全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難道不是又一個與民爭利、扼殺金融資安業者發展的舉動嗎?更別提先前證交所也成立了指數公司和國際通公司,做的甚至不是什麼新業務,指數公司編制指數,MSCI、FTSE 和 Dow Jones 都做了許久,而國際通公司也只是做台星通、台日通等交易所的跨境交易業務。
從這些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到台灣的金融產業仍然存在著高度管制,官方影響極為龐大的現象,時程上想擋就擋,業務上想跳下來做就跳下來做,但是對於金融科技所標榜的去中心化、群眾治理、讓創新可以野生發展再學習監管的原則卻又相違背。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金融科技業者原本還盼望著新政府可以在發展他們 Fintech 的過程中提供協助,但是一看到金管會所推出的十大計劃之後就大失所望。而有不少新創團隊,則早就看破台灣市場沒有發展的可能性,前往新加坡、矽谷等地去尋找機會,因為他們不相信不用手機的丁克華,會懂什麼叫做區塊鏈。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國銀壓力測試 全過關


詹庭禎:已具備一定風險承擔能力






金管會首度將「銀行存放利差」衝擊列入壓力測試,風險能力差者,恐得增資或減少放款。

【廖珮君╱台北報導】國內外經濟情勢丕變,金管會對銀行業啟動歷年最大規模壓力測試,昨公布測試結果,國銀在普通股權益、第1類資本比率和資本適足率、及槓桿比率等4項資本標準,全部「過關」。


首度納入存放利差

銀行局長詹庭禎昨坦言,這次首度納入「銀行存放利差」,測試當銀行利差大減0.4個百分點到1%時,對銀行業1年獲利的衝擊;業者說,若以全體國銀25兆元放款估算,銀行1年淨利息收益最多恐少1000億元。
銀行業者說,2008年海嘯時,當時銀行存放利差從2%大減0.5~0.7個百分點,只剩1.3%左右,當時就重擊獲利,若再發生,恐全球經濟都會再度陷入大衰退。
金管會4月底啟動銀行業「壓力測試」,如同國銀「模擬考」,由金管會統一出題並擬定「輕微」和「嚴重」情境,以2015年為計算基準日,測試國銀在嚴重情境下,資本適足率是否可維持8.625%法定水準。
依金管會統一「考題」,有3大壓力測試情境,一是總體經濟環境,除台灣外,這次更納入中國、日本、歐洲、美國等4大主要經貿往來國家的經濟成長率指標,二是增列銀行國內外存放款利差縮減,三是市場風險。 

因應國際情勢動盪

詹庭禎說,最嚴重的測試情境是,經濟成長率衰退2.5%、失業率上升到7.5%、房價下跌21%,利差少0.4個百分點到1%、台股下跌30%,就算如此,國銀資本適足率仍有10.58%,仍在法定標準之上。目前國銀資本適足率約12%。
輕微情境則是,經濟成長衰退1%、失業率上升到6%、房價下跌12%,利差少0.2個百分點到1.2%、台股下跌15%,國銀資本適足率為11.68%。
詹庭禎昨坦言,面對黑天鵝和國際情勢動盪,今年才首度做全面性壓力測試,包括存放利差、台股等,都是今年第1次納入測試。測試結果也顯示,金管會近年要求各銀行增提備抵呆帳、及提高資本適足率,已讓銀行具備一定風險承擔能力。 

央行連4季降息,以去年9月及12月兩次降息,衝擊銀行淨利差0.04個百分點



降息效應 國銀淨利息收益大縮水






降息效應 國銀淨利息收益大縮水
國銀存放款利差


降息效應 國銀淨利息收益大縮水
央行降息衝擊銀行淨利息收益
中央銀行去年9月底啟動降息循環,至今年6月底已連續4度降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國銀存放款利差降至1.4個百分點的2年新低。銀行推估,至4月底止,合計已衝擊銀行利差至少0.04個百分點,淨利息收益因而減少102億元,如果後續至年底每季均降息半碼,全年淨利息收益恐大減逾300億元。
央行統計,國銀2016年第1季放款加權平均利率降至2.09%,存款加權平均利率降至0.69%,雙雙來到5年新低,存放款利差並由去年底的1.44個百分點降至1.4個百分點,代表遞延效應下,前兩次降息已造成0.04個百分點的差距。
銀行主管表示,這個結果其實還沒反應今年3月底的三度降息,加上6月底又再降息,以相同效應粗估,如果第2季存放利差再降0.04個百分點,將來到1.36%的6年9個月新低。
公股銀行研究部估算,央行連4季降息,以去年9月及12月兩次降息,衝擊銀行淨利差0.04個百分點來看,統計至今年4月底,以國銀放款餘額2.54兆元估算,將減少101.6億元的淨利息收益,連4季降息影響0.08個百分點,淨利息收益將減少203.1億元,如果下半年兩季也各再降息半碼,預估今年淨利息收益將大減逾300億元。
公股銀行研究部推估,以前五大銀行來看,今年台銀估計將減少9.6~19.1億元,合庫銀將減少7.9~15.7億元,兆豐銀將減少6.9~13.8億元,土銀將減少7.2~14.3億元,中信銀將減少6.0~12億元。
中信金財務長高麗雪強調,僅就央行今年3月及6月兩次降息,估計對獲利的影響數分別是1億與2億元,合計為3億元;但基本上,利差受降息的衝擊不易精確估算,因為會是一種動態調整。
永豐銀行概估,今年第1季利息收入較同期少10%,利息支出減少11%,代表淨息收益減少約9.2%,換算約是3.68億元。

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金融機構有44兆存款,放款僅25兆,10兆元資金流入中央銀行可轉讓定期存單

桂先農:金融業有四困境五挑戰

2016-07-16 04:22 經濟日報 記者楊筱筠、吳靜君/台北報導


圖/經濟日報提供

金管會副主委桂先農昨(15)日指出,金融業「內憂外患」,外有國際金融環境動盪不安等五大挑戰,內有金融業過度競爭、資金苦無去化之路等四大困境,亟待破繭而出。
桂先農昨日出席2016年CFP與AFP授證典禮暨會員大會,他在致詞時指出,台灣金融業面臨四大困境,首先是金融機構家數過多,台灣僅3萬6,000多平方公里,銀行高達38家、保險業達23家、產險17家,競爭相當激烈。
其次是流動性過於充沛,桂先農說,金融機構有44兆存款,其中商業銀行占35兆,放款僅25兆,10兆元資金流入中央銀行可轉讓定期存單(NCD),資金去路有待加強。
第三是銀行獲利能力有限,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調查,台灣資產報酬率(ROA)為亞洲地區倒數第三名,金融業亟待擴展非利息業務。
第四為金融市場飽和。例如保險業滲透率世界最高、產險業總資產都維持在3,100億元規模,顯示金融業擴張困難,必須要研發新的商品,資本市場也必須放大。
桂先農所謂的五大國際挑戰,包括國際金融環境動盪不安、國際金融監管嚴格、數位環境以及行動化衝擊、非金融機構加入金融業競爭,以及人口結構變化以及環境變遷。
桂先農說,國際金融環境動盪不安,包括英國脫歐、美國升息等不確定因素,增添不確定性;另外,國際金融監管嚴格,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九號(IFRS9)減損會計規、第四號(IFRS4)保險契約、IAIS國際保險監理原則等,使銀行必須增提準備。
不只如此,國銀面臨數位環境以及行動化衝擊,使金融機構實體據點受影響,必須逐步轉型。
桂先農表示,非金融機構也加入金融業競爭,例如Apple、Google、超商、電子商務、電信業者等金融科技(FintTech)業者均加入戰局,也是一大挑戰。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上市櫃金控上半年自結獲利

降息加股市震盪 控上半年獲利年減34%

15家上市櫃金控上半年自結獲利全數出爐,合計稅後盈餘1,192.94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807.31億元相比,年衰退33.99%,金控業者表示,主要是中央銀行連連降息,造成利差縮水,且台股隨國際股市震盪,衝擊投資收益。
根據金控公司自結獲利,上半年僅合庫、第一、華南、玉山、國票金控5家比去年同期成長,其中除國票年成長43.43%,其餘年成長都僅有個位數;至於較去年同期衰退的金控,僅兆豐金衰退個位數,其他8家衰退均達兩位數以上,另新光金上半年仍虧損6億多元。
整體來看,上半年每股稅後盈餘維持1元以上的僅富邦、國泰、兆豐金三家,也低於去年同期的4家。法人認為,回顧去年上半年景氣沒這麼壞,主要大型民營金控獲利表現不錯,加上公股金控穩健成長,整體金控獲利年成長有12.24%;反觀今年上半年,受到景氣谷底遞延效應,加上高基期,讓上半年相較去年同期因而衰退逾3成。
金新台昨天公布上半年自結稅後盈餘67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台新金指出,主要因為提列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損失,第1季提列約5億元,第2季也再增提一小部分,至於央行降息效應也造成存放款利差縮小,概估上半年受影響約1.75億元。
開發金控自結上半年稅後盈餘20.31億元,較去年衰退,主要因凱基證券6月台股指數大幅波動,成交量持續萎縮,衝擊經紀、投資操作業務表現;開發金發言人張立人說,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壓縮證券及金融操作業務空間。
法人強調,目前市場預料,央行下半年還會再降息,國際上除英國脫歐後續作業,還有更重大的美國年底大選、下半年的經濟數據表現難料等,內外均不利,不排除金控下半年表現可能比上半年更差。
(工商時報)

5大壽險 上半年獲利衰退近6成





5大壽險 獲利衰退近6成
五大壽險上半年獲利比較
在英國公投脫歐、美國升息隱憂等黑天鵝滿天飛的環境下,去年上半年五大壽險公司狂賺近800億元的榮景不再,據五大壽險公司公布上半年自結獲利僅318.62億元,較去年同期獲利衰退近六成(59.3%),除了中壽逆勢小幅成長4%,其他四大壽險公司包括國泰、新光、富邦、南山,上半年獲利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
中壽副總黃之寧指出,受英國公投脫歐影響,金融市場波動度加劇,利率持續走低,市場預期美國也將延遲升息腳步,全球將持續壟罩在低利率環境下,但中國人壽向來採穩健的資產負債配置策略,沒有投資英鎊計價商品,也沒有投資倫敦不動產,因此獲利平穩,上半年度累計獲利59.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另外,中國人壽105年上半年新契約保費為514.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3%;總保費收入953.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6%。其中新契約分期繳保費較去年同期成長22%,對公司隱含價值提升有相當的挹注。
除了中壽,南山人壽昨日也公布上半年自結獲利,上半年稅後獲利82.52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22.9%,每股稅後盈餘0.82元,南山人壽指出,6月本業獲利18.24億元,與前幾月差不多,但6月股息多了約12億元進帳。
至於其他如國泰人壽跟富邦人壽,上半年獲利表現與去年同期相比,也出現較大幅度的衰退,其中富邦年減55%,國泰更衰退73%,而新壽上半年稅後還虧32.9億元,跟去年同期獲利35億元相比,衰退幅度最大。
富邦人壽獲利雖然相較去年同期衰退,但就今年的表現來看,已有逐步回穩跡象,其中富邦人壽6月單月獲利73.28億元,比今年前五月累計獲利還高出近20億元。據了解,富邦人壽6月獲利衝高,主要也是股息入帳,現金股息入帳便達30億元。

台銀、土銀到2018年時都還能滿足資本適足率最低8%標準

媒體報導有立委不滿行政院政務委員「大砍」台銀、土銀增資案,發言抨擊,這也證實六月底在金融界的一項傳聞。百分之百由政府持股的台銀、土銀因恐資本適足率不足,國庫又無力增資,故在105年度由國發基金各增資70億元,而106年度財政部基於公股主管身份,將以國有土地作價增資420億元。前者是立法院委員會通過的預算案,後者更是以今年修正通過的台灣金控公司條例為依據,可說都是理直氣壯,又可強化兩大銀行的財務強度,行政院似無立場喊卡,但事實上是否如此?
討論這一爭議,可能要先確定,台銀土銀的增資是否具有必要性與急迫性?如確有燃眉之急,國庫又拮据見肘,有無其他財源或有其他方法可提升資本適足率?最後是整體行政院(各部會)應如何協力處理本案?
銀行的資本適足率是銀行承擔風險能力的重要指標,因此我國銀行法早在民國78年即予引進,於第44條訂有最低8%的下限,而為因應近年來國際情勢變遷,各國主管機關也要求逐年提高,因此資本適足率不達標準,自然會影響銀行貸放能力(放款是風險性資產)及海外擴張。不過報載該二銀行到2018年時都還能滿足下限標準,可見未雨綢繆是財政部及二行的主要考量。
改善資本適足率,現金增資最為單純也最易取信於外,但偏偏國庫無力增資,又不願上市或引進民股,所以國發基金變成一個方便門,加上立法委員都樂觀其成,看來是美事一樁。但是國發基金依據「產業創新條例」設置,不論依母法或子法(收支保管運用辦法),投資已成熟的公營銀行絕非基金的任務,國發基金之所以編列140億投資二銀行,是利用法規中「行政院專案核准」的例外規定,所以依法依理至少要證明注資銀行的效益要遠大於注資創新事業的效益。而且記憶所及,國發基金也非財源充沛,其投資是否也要舉債付息?行政院自應積極了解。
半年前財政部極有創意提出台灣金控公司條例的修法,希望容許以國有土地作價投資台灣金控(再轉投台灣銀行),且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但財產作價依公司法須以「事業所需之財產」為限,依銀行法也要遵循「自用不動產」的底線,所以條例的修法容許美國學校(TAS)租用的國有地可作價資本,是以「資本適足率」的穩健理由,傷害另外兩項法律的穩健經營觀念。
立法過程中,財政部、主計處樂觀其成可以想見,但金管會及經濟部未強力捍衛,倒也奇怪。也許因為金管會曾准許某壽險公司以土地作價增資,成為可援引的先例。但一則要考慮先例是否良例?二則不要忘記,保險法為期符合對全體保戶的長期承諾,保險資金原可投資非自用不動產,只要符合「即時利用並有收益」的條件。
行政院政務委員於協調會中稱「資金運用應有輕重緩急,國發基金的錢應優先做實質投資」,不管其真意為何,倒還符合前述論述的精神:也就是國發基金運用有其法定目的,國家資源的調撥也要比較其效益,而個別法律的監理宗旨更應一貫,不能真以為英國戲言「國會萬能parliament can do anything but make a man a woman」是正確的。
二銀行首長可能要問:本案何解?這就涉及各部會的整合,國發會應評估資金運用在不同領域效益及次序;金管會不妨考慮資本適足率的節奏,也可考慮某些風險係數的調整,例如:自用住宅貸款係數可再降低甚至歸零,因經驗證明只要覆實估價,自用房貸風險不高,而且也符合世界人權宣言對基本居住權的保障。
至於財政部除多保留公營銀行盈餘外,也可推動其上市,如此增資就要接受市場考驗,十年前合庫資本適足率不足,就是透過上市、民營化、併購、策略聯盟贏得市場信心,終於一舉完成六十年第一次的現金增資(政府不出一分錢)。以上建議步驟,如何運用,端看內閣如何整合了。
(工商時報)
關鍵字:財政部行政院

點閱28
我要評比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要求以「監督管理」為施政重點的金管會,推動求新求變的數位金融業務,不只強人所難,更是所託非人


    社論-金管會宜改制為「金融產業部」




    中華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華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大樓。(圖取自維基百科)
    推動數位金融,金管會言之鑿鑿,已經訂定「金融科技發展政策白皮書」,提出幾項重要目標,包括提升電子支付(5年內達到52%)與加速端末設備整合、研議P2P借貸納入金融監理、證券網路下單達70%、使用自然人憑證投保與增加網路保險種類及整合性身分認證機制與區塊鍊推廣應用等,乍看之下覺得金管會施政之首要在於數位金融推廣或金融科技之加速應用。
    然而與金管會打過交道的業者,都知道金管會是個不折不扣的「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監督管理」為施政重點,法規鬆綁的反應常常慢好幾拍。例如最近研訂修正「電子支付機構資訊系統標準及安全控管作業基準辦法」,放寬密碼安全設定、增加約定連結存款帳戶付款機制、增加圖形、手勢或指紋解鎖等交易安全設計態樣、以及修改連線中斷機制等4項規定,預計7月底上路,據聞是電子支付業者串聯施壓後的「成果」。
    和沛科技總經理翟本喬,網友習稱「翟神」,在不久之前的一個演講中,提到金管會的法令規範,故意引用原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主任,現任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副人事長蘇俊榮的說法,說一般人認為金管會的管得太多是錯的,其實金管會只有兩個不准而已,就是「這個」不准和「那個」也不准,引起與會者哄堂大笑;拿政府官員的話批政府部會的作為,批判效果十足。
    再就最近的案例而言,金管會為因應數位金融時代來臨,於3月間召開本國銀行政策座談會,彙整業者的建言後,歸納出三項可檢討放寬分行營運態樣的措施:第一、營業時間彈性化,第二、將分行行舍出租給非金融業做異業結合,第三、開設僅提供理財諮詢服務的社區型分行。經過三個月的檢討研究之後,似乎三項建議中只有第一項有希望微幅放寬,甚至可能三項建議都封殺。
    業者建議及金管會反對的理由,分述如下。第一項、業者建議營業時間彈性化,但金管會認為法規規定分行共同營業時間為上午9時到下午3時30分,獲准可延長至下午5時30分,若允許開設一大早6時開門的分行,或下午5時才營業的分行,可能會使行員變相超時工作;第二項、業者建議作異業結合,比如將部分行舍空間租給星巴克,民眾辦完事後,可以在旁邊喝杯咖啡,金管會認為業者若進一步租給不同業者可能導致「銀行百貨公司化」,因而反對;第三項、業者建議開設只有二名員工,純粹提供理財諮詢等服務的社區型分行,金管會擔心這類分行變成賣保單的銷售處,有違銀行穩健經營原則。
    這三個建議的反對理由看似有理,實際上都很牽強。第一項擔心行員變相超時工作,事實上若有超時工作,行員自己會狀告勞動部,業者將會以彈性工時或變形工時,讓員工不增工時卻能增加分行的營業和服務時間。第二項銀行只是增加異業結盟租金,說是「銀行百貨公司化」實在言重了,在銀行本業放款利差微薄時,將既有資產活化,賺些租金貼補一下,只是度小月而已,主管機關多慮了。第三項將純粹的理財諮詢設在社區分行,可能會有礙銀行健全經營的見解也很奇怪。影響理財諮詢業務是否健全的關鍵,是行員的銷售話術,而不是行員的服務地點,行員若不以誠信賣保險、基金,即使將理財諮詢服務限制在總行也都一樣。
    金管會祭出讓人覺得很牽強的理由,與其設置宗旨相關,既然是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當然是以「監督管理」為施政重點。業者的任何建議當然要以放大鏡與顯微鏡檢視現行規範,以望遠鏡觀察未來可能問題,都能過關才可以放行。因此,顧慮行員變相超時工作、擔心「銀行百貨公司化」、懷疑社區型分行可能會有礙銀行健全經營,都是金管會審慎盡職的表現。要讓金管會官員拋棄審慎盡職的本分,實在是強人所難。
    因此,要求以「監督管理」為施政重點的金管會,推動求新求變的數位金融業務,不只強人所難,更是所託非人。但是金融產業必須求新求變才能因應時勢潮流,不能創新就可能逐漸凋殘。主管機關雖然揭示「金融科技發展政策白皮書」,明訂未來所要達成的目標,然而,若連業者非金融科技的三點小建議都可能被封殺,大開大闔的數位金融革新更難寄望主管機關放行,也更別冀望主管機關帶頭衝鋒陷陣了。
    解決之道在於將金管會改組為「金融產業部」,將原有的「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原班人馬置於旗下,繼續辦理原有的「監督管理」業務;另外設置「金融產業發展委員會」專責推動「產業發展」業務,包括法規鬆綁、新種業務推動、金融科技生態圈之設置等「興利」業務。讓「興利」與「防弊」在同一個部會之內運行,可以看出部會首長的格局與能力。至於部會官員的官職等則由行政院去傷腦筋,我們在意的是金融產業的健全與發展。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電信三雄今年公布的前10大股東中,就有一半是壽險公司

    搶現金股利 壽險卡位高息股大股東

    壽險業每年大約要自台股領取500~600億元以上的現金股利,為了等配息,目前壽險業已躋身不少高股息公司的前10大股東,如國泰人壽即是大立光、台積電、中華電、遠傳、矽品、裕日車、誠品生、台達電等的前10大股東。
    為了有穩定的投資收益,壽險公司投資台股除了有波段操作的標的,其他大部分是高股息殖利率的股票,壽險業目前最愛的是電信三雄,如中華電信、遠傳今年公布的前10大股東中,就有一半是壽險公司,其中富邦人壽、南山人壽及新光人壽同時是電信三雄的前10大股東,若依公告的股數來看,富邦人壽今年光是電信三雄的現金股利就達35億元。
    國壽以往表示,其投資台股除了看現金股利、未來表現外,還必須具有高流動性,以免投資下去,想賣時無法出脫,因此國壽大部分投資權值股,每年至少要從台股拿100~150億元之間的現金股利。
    國壽對中華電、台積電、中鋼等長久以來都有較大部位的持股,如台積電就逾28萬張,今年台積電配6元現金股利,國壽估可領到約17億元;今年每股要配63.5元現金股利的大立光,其公告的前10大股東中也看見國壽,約有2,834張,但這種價格波動相對大的股票,壽險公司有時未必會等到配息,即可能會增減其持股部位。
    尤其壽險公司在配息前會遇到半年報,必須計算資本適足率(RBC)的問題,高價股、股價波動大者,影響RBC就越大,若RBC低於250%,許多投資額度都會被限制,因此有些在250%附近的公司,6月底前會先出售高價股,7月初再立即買回來,才能順利領取股利。
    據壽險業者透露,近期即有部分壽險公司在台股大量回補股票,主要是買進高現金股利型的標的,以期維持每年「穩定」的現金股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