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永豐銀去年光TMU業務約賺進40億元--金管會懲處永豐銀禁止銷售TRF商品1年



永豐銀挨罰 TRF商品禁售1年




金管會昨公布,懲處永豐銀禁止銷售TRF商品1年。莊宗達攝

【廖珮君、林潔禎╱台北報導】永豐銀財務行銷部(TMU)銷售外匯衍生性商品時,銷售給中小企業主非避險比重過高,也未妥適評估客戶風險承擔能力等,昨遭金管會嚴懲,即日起暫停銷售「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TRF)商品交易1年。據了解,央行也將對永豐銀懲處,近日就會公布,也創下同一案件兩主管機關同時開罰的情況。
這也是金管會首度對銀行單一業務,暫停銷售時間最久的處分。因永豐銀TMU中,銷售TRF比重最高,停掉該業務,等於重創永豐銀TMU業務。永豐銀副總陳亭如昨表示,會虛心接受主管機關指正,在最短時間內盡快改善。

金管會央行都要罰

TMU業務,是指銀行對企業客戶的匯率避險需求,銷售衍生性金融商品。永豐銀去年光TMU業務約賺進40億元,佔銀行的年度獲利約2成。
金管會昨召開業務會報,通過永豐銀懲處案。據了解,另一家銀行也有違規銷售外匯衍生性商品,該家銀行也將被處分,金管會未來將會對TRF做通案檢討,包括須銷售給合適的客戶、且非避險比重不能過高。
永豐銀除遭暫停銷售TRF商品交易1年外,金管會也對永豐銀提4大改善措施,包括要求永豐銀須懲處相關失職人員、檢討TMU業務獎酬制度、須主動和客戶和解,及要求永豐銀總經理須承諾未來衍生性商品業務須遵守法令等。據透露,懲處相關失職人員是指「誰主導TRF業務」,該人就得懲處,且要求永豐銀主動和客戶和解,若是銀行理虧者,就得和客戶協商和解。


〈深度〉揭開TMU百萬年薪金雞母的面紗
2014/05/02 20:20 鉅亨網 記者陳慧琳 台北
銀行TMU(金融行銷業務)部門,是近年來銀行業的「金雞母」、「當紅炸子雞」,不過,近日,卻因為TRF吸金案,遭金管會下重手重罰,而因「負面形象」被關注。其實,銀行業是特許行業,在辦理存款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結構型商品業務時,都須做好風險評估,替客戶把關,但近年來,為了賺取高佣金,卻開始出現TMU不顧客戶風險,亂賣衍生性商品的亂象。
TMU銷售衍生性商品 賺取中間價差為佣金
早上7點鐘不到,銀行辦公室裡有一群人,他們到自己的位置上打開電腦,每個人面前都有至少5個螢幕,分別把世界各地正在交易的匯率、利率選擇權和各項匯率、利率衍生性商品的報價,傳送到他們面前。一整天下來,隨著數字跳動,他們也不斷地拿起電話,向法人金融客戶分析。這裡是銀行交易室的一角,但這群人不是傳統印象中的交易員,而是身價百萬元起跳的金融行銷新貴。
金融行銷部門(TMU,Treasury Marketing Unit)主要是銀行針對客戶的財務避險、操作和資金運作,進行建議和銷售商品的部門,他們必須關心衍生性商品的價格,也必須擁有專業和客戶溝通的能力,客戶多為法人或是企業戶。
銷售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一買一賣的「零合遊戲」,任何金融商品的買賣雙方都承擔了方向相反的市場風險,然而TMU畢竟隸屬於業務單位,因此部門本身不承擔任何的交易部位市場風險。接到詢價客戶電話時,TMU會詢問交易員(利率商品詢價利率交易員、外匯商品詢價外匯交易員、結構型商品就分開詢價),等交易員報價後,再轉報給客戶,並協助確認客戶交易額度,中間賺取價差作為佣金。
人民幣巨貶 TMU仍亂賣TRF商品掀波瀾
TMU業務量前7大銀行依序是中信銀、北富銀、永豐銀、台新銀、國泰世華銀、玉山銀及大眾銀,然而,去年8-9月因日圓波動,就有一波客戶告上金管會,這波人民幣重貶,銀行TMU亂賣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商品,甚至賣給一般散戶投資人,造成更多客訴,進而驚動金管會。
TRF全名為「TargetRedemptionForward;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屬有選擇權性質的結構性期貨衍生性商品。過去投資人民幣衍生性產品,一般都是只買賣不交收遠期合約,而由於TRF摃桿效應更大,資金流轉更快,可賺取高佣金,因此成了近兩年火紅的金融商品。

有4大原因將讓TMU業績持續飆漲,一是今年的市場依然波動劇烈,二是來自於新客戶需求,如更多中小企業戶,三是未來潛在的兩岸商機,四是法規鬆綁後,可設計更多新金融商品。讓銀行TMU卯起來行銷人民幣TRF衍生性商品,把賺錢擺中間,卻忽略了客戶風險;於是,終於讓金管會出手全面金檢。(接下頁)
金檢原則「KYC、風險管理」 本就是銀行風控義務
檢查局金檢原則主要是了解銀行是否是有作到了解客戶屬性(KYC),充份告知這類衍生性商品,尤其是匯率選擇權損失風險「可能是無限大」,做好相關銷售過程管理。
金管會官員表示,各銀行辦理存款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結構型商品業務時,本來就應該確實辦理 KYC程序、完成客戶風險屬性分析、強化客戶風險屬性與產品風險等級的配適度,並落實交易文件的風險揭露規範,這些都是「銀行風險控管的最基本義務。」
金管會官員近一步解釋,銀行辦理KYC程序應考量年齡、職業、學歷、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專業知識及交易經驗、財務狀況及承擔潛在虧損的能力、投資需求及交易目的、對商品的風險辨識能力等要素,以有效區分客戶風險屬性。銀行不得以客戶不願接受客戶風險屬性分析為由,免除辦理KYC程序。
金管會官員表示,客戶風險屬性與商品風險屬性不適配時,銀行不宜與客戶進行交易。「強化客戶風險屬性與產品風險等級的配適度」也是重點,這次亂賣人民幣TRF吸金案,就出現TRF客戶共1萬多人,但近1成是一般的散戶投資人,根本承受不起這樣的風險。
金管會強調,與客戶的契約、銷售文件及解說過程,都應確實揭露該衍生性商品的各種成份,不得用「銷售話術」,僅偏重揭露對銷售者有利者。
以貨幣型連動商品、雙幣存款等存款連結匯率選擇權衍生性商品為例,銀行應向客戶說明該商品中匯率選擇權衍生性商品成分可能帶來損失風險。這次的TRF案,同樣出現許多未事先告知風險及可能損失,才造成糾紛不斷。
總而言之,正因為銀行TMU為了貪圖高手續費而亂賣,受傷的不單單是大幅虧損的消費者,金管會的重罰,甚至出現停止新承作TRF商品交易1年,此對業務影響之大,也讓TMU市場風聲鶴唳,部分銀行已調整TMU年度獲利目標,去年TMU獲利最高達40億元,今年可能只剩下一半,過去金雞母的高獲利榮景,今年恐怕「回不去了」。

壽險業淨值 可望改寫新高



           台股2、3月表現佳,壽險業淨值可望創新高。國泰人壽確定認列1,240億元投資性不動產增值利益後,去年底淨值躍升為2,713億元,到3月底因為金融資產增值、獲利增加,淨值已飆上2,800億元的新高,亦站穩壽險業淨值第一高。
據保發中心的最新統計,因為台股2月上漲2.09%,壽險業也加碼台股100億元左右,因此壽險持有台股市價已逾1.1兆元,再創歷史新高水位,同時台股上漲,壽險公司淨值項下的未實現利益也增加,2月底整體壽險公司淨值已達6,778億元,已是新高水位。
由於3月台股續漲2.42%,且不少壽險公司趁機實現獲利,估計3月底淨值應可接近7,000億元。
國泰人壽董事會昨(28)日再通過倫敦及日本新的不動產投資標的,主要是看上新的大樓,要再向金管會申請,同時因為金管會已開放壽險業投資海外不動產可以採信託架構、及成立SPV(特殊目的公司)並進行股東借款模式,國壽董事會也通過兩項架構,也同樣要向金管會補申請。
國壽因為可再認100億元的不動產增值利益,每月約8.3億元,另外首季資本市場表現佳,有趁機實現獲利,昨日國壽董事會通過首季財報,確認首季稅後獲利65.57億元,每股獲利1.23元,若扣除增提外匯準備金的因素,則EPS會提高到1.36元。最重要的是國壽首季淨值已提高到2,800億元,已是其他競爭對手接近2倍以上,未來相對有空間可承受資本市場波動。
據保發中心的統計,今年前2月壽險業稅後獲利98.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5%以上,估計首季應該可突破百億元,淨值也可望再往上接近7,000億元大關。

金融營業稅 產壽險不同調

金融業營業稅漲 稅收增逾240億

 
 
金融業營業稅提高至5%一覽
【廖珮君、王立德╱台北報導】財委會昨一讀通過,將金融業營業稅從2%調漲到5%,估算整體金融業每年將多繳240多億元稅款,其中以銀行業多繳202億元最多,財委會決議,3個月內檢討調漲3個百分點的落日條件。
財政部長張盛和昨面對金融業營業稅制訂「落日條款」,一度強硬態度說,「這問題,留給之後的財政部長、金管會、立法委員去討論。」不過財委會以附帶決議通過財政部應在3個月內制訂落日條件後,張盛和態度也軟化,要求財政部同仁開始研究金融營業稅回歸到2%落日條件。

3個月檢討落日條件

由於金融業營業稅是2個月繳一次,若6月底三讀通過,等於9月營業稅就調漲到5%,就得開始多繳稅,影響金融業今年獲利,可能以銀行業衝擊最大。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說,今年銀行業第1季獲利很好,估計今年獲利應可和去年2576億元相當。據金管會統計,全體銀行首季賺837.4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昨財委會初審通過調整金融營業稅到5%,但其中產險業改以「自留賠款」做課稅基礎,讓產險業繳稅額大降。
所謂「自留賠款」是指,產險保費收入,扣除支付的保險賠款後的差額,做課稅,而非以總保費收入做課稅基礎。
業者說,產險業去年應繳營業稅為15.74億元,若以5%、且以總保費收入課徵,得多繳25億元;調整以「自留賠款」做課稅基礎後,產險業1年僅多繳6億元,衝擊大降。
曾銘宗說,財部要調漲營業稅過程中,包括銀行和保險業有不同意見,經過溝通後,金融業已可充分理解並認同,國家穩健財政是經濟金融發展的基礎,沒有穩健財政哪來穩健金融。
                                     提高金融營業稅影響

立法院財委會本周將討論財政健全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營業稅率由2%提高到5%,但對調整金融營業稅,產壽險明顯不同調。
產險業認為,因自留保費增加,一年會增加27~30億元稅金,嚴重侵蝕近兩成獲利,因此提議,希望更改稅基計算方式。
反觀壽險業因稅基可先扣掉準備金,因此一年僅約增加10~20億元稅款,衝擊相對較小,對此次加稅無太多反對意見。
對爭取開放方向大多一致的產壽險業,這次在金融營業稅上出現分歧。產險業主張應改為收入扣除進項稅額後,再課5%金融營業稅,則產險業每年增加的稅款降為5億元左右。
至於壽險業沒有太多進項稅額,若改以產險業的建議,則壽險公司原本可扣除的責任準備金,反而不能扣除,稅款一下會暴增到上百億元,甚至接近200億元,讓壽險業根本不可能接受產險業的建議。
財政健全方案將金融營業稅率由2%提高到5%,衝擊最嚴重的其實是銀行業,一年可能增加約400億元稅款,衝擊獲利的程度也近兩成,銀行業者原本也期盼爭取課稅稅基部分應是從目前的利息收入直接課稅,改為可先扣除進項稅額,以降低負擔。
但因財政部希望公股行庫能共體時艱、且不要轉嫁給消費者,金管會希望銀行能體諒政府財政困難,不要帶頭抵制財政健全方案下,銀行目前對於加稅議題,僅低調反應。
壽險業在這波加稅中,是銀行、產險、壽險中,影響幅度相對較小的產業,因此並未強烈反彈。
但壽險公會、產險公會算是兄弟公會,若產險公會要爭取,都會爭取壽險公會一起發聲,只是這次產險業者的建議,反而會讓壽險公司應繳稅款大幅增加,從一年頂多30多億元的金融營業稅,暴增加近200億元,因此壽險業同意的可能性不大。
整體來看,若依現行財政部的金融營業稅加稅方案,一年銀行、壽險、產險會比現在多繳約450億元的稅金,影響金融業獲利也在1~2成間。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國泰金中國合夥換人, 由陸金發接棒


台資保險業首例 國泰金中國合夥換人





國泰金在中國保險子公司合資夥伴換為陸金發,為台資保險業者首例。圖為總經理李長庚。康仲誠攝

【王立德╱台北報導】台資壽險西進,昨日出現第一家「換合資夥伴」的業者,國泰金(2882)昨日公告,原與中國東方航空合資,位於上海,持股比各半的「國泰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經中國保監會許可,東方航空將其50%持股轉與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又稱陸金發),由陸金發「接棒」力拼保險業務。
國泰人壽發言人林昭廷表示,上海國泰人壽償付能力已經落至120%,因此將與新股東共同對上海國壽增資4億元人民幣,雙方出資各半,預計償付能力將一舉提升至470%左右。

由陸金發接棒

林昭廷說,中國法規要求保險公司償付能力至少要高於100%,但一旦低於150%,就有許多業務將受到密切審核,因此增資勢在必行,而新股東陸金發同樣是金融集團,未來將有跨售優勢,且陸金發的增資能力也較強。
此外,國泰金暨國泰世華銀行總經理李長庚昨日表示,國泰世華銀行近期就會向中國銀監會遞出申請成立中國子行,且傾向優先以國泰人壽先在上海埔東浦東地區尋找有1樓店面,上方還有數百坪空間的辦公大樓,作為國泰世華在中國子行的總行所在地。
國泰人壽之前已經斥資近70億元台幣,在上海世紀大道投資自用大樓,不過因為沒有一樓店面,不適合銀行推展消金業務,李長庚表示,現在國泰世華銀在中國尚未獲准承作消金業務,不過既然以子行為西進規劃,自然希望可在浦東找尋有1樓店面,及上有1、2層以上的辦公大樓,由國泰人壽買下,再租給國泰世華銀。



壽險西進十年,重整步伐尋利基

回應(0) 人氣(146) 收藏(0)2014/04/23 10:04


全文網址: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124fbab1-2301-4b04-ae00-83db665f90ce&c=MB06#ixzz2zlrAcKAb
MoneyDJ 財經知識庫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什麼叫讓利? 這才是大讓利!--中銀台北分行 賺贏合庫




此外,受惠金管會大幅開放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業務,今年前兩月國銀OBU稅前獲利18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70%,同時國銀前兩月獲利中,來自OBU、海外分行及大陸分行的占比已近46%,37家國銀有13家海外獲利來源超過50%。
依據金管會最新統計,今年前兩月陸銀在台分行累計稅前獲利19.15億元,已達去年全年獲利的93%,獲利第一是中國銀行台北分行的17.67億元,第二分是建行台北分行1.01億元,第三是交行台北分行0.47億元。
中行台北分行利息收入就有81.88億元,利息費用則是64億多元,利息收入與國內公股銀行相比,僅次台銀及兆豐銀。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壽險千億資金 留不住


7點閱
1
我要評比
金管會嚴管類定存保單,壽險業今年恐有上千億元資金「留不住」。壽險業者表示,今年有600多億元的6年期養老險到期、1,200多億元利變年金已沒有解約費,但壽險業已無法推出高利率、類定存保單來挽留這些資金,預估全年可能有上千億元資金流向銀行定存或其他金融商品。
金管會多管齊下要控管壽險業類定存保單,除了要求利變年金解約費用從至少收3年延長為收6年;第二是利變年金、萬能壽險不得出現費差損,即不能用高佣金等吸引銀行通路推薦此保單;第三是全面調降繳費年期在3年以下的存款型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讓保單投資報酬率往下降;第四是3月底前各公司須依前三年平均投資報酬率,去設算已推出的各張保單利潤率,不符合規定者要停售。
四招之後,今年首季壽險業利變年金新契約保費較去年同期衰退27%,4月起如合庫人壽即全面「暫時停售」所有利變年金、利變壽險等等保單,合庫人壽總經理張志杰說,今年新契約保費應會比去年衰退,且銀行通路的保費若要比去年再成長,有很大的挑戰性。
由於首季仍有不符合利潤率保單的「停售」效應,再加上國泰人壽推出超吸金連動債保單,業界首季新契約保費衝上2,979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5%,但壽險業者預估第2季開始,即可能進入急凍期,很多「具競爭力」的保單紛紛停售,就算不停售也不敢明目張膽熱賣,以免被金管會盯上。
但壽險業者預估,民國97年左右銷售的躉繳六年期養老險約500~600億元以上,今年會到期,另外100年銷售的利變年金約1,000~1,200億元,今年開始也沒有解約費用,這些資金今年即可「自由來去」,以往壽險公司都會推出更具競爭力的保單,來留住這些資金,以免造成壽險公司資產配置的波動,甚至可能出現短期流動性問題,必須出售資產來因應保單滿期或解約。
壽險業者表示,在金管會的強力管理下,若銀行又有高利定存方案、或有類定存金融商品推出,今年可能有上千億元資金被吸走,許多壽險公司今年總資產可能不增反減。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美8大銀 遭點名增加資本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銀行監管機關周二要求美國8家大型銀行必須額外增加680億美元資本,以確保這些銀行於金融動盪期間,不用靠政府援助就能自行安度難關。
這項由美國財政部金融局、聯準會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批准的新規定,也被稱為補充槓桿率(supplementary leverage ratio),要求美國8家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其持有的吸收損失資本,至少要占其資產5%,以避免股東回報與分紅受到影響。
此外,它們由聯邦存保公司擔保的子公司,其最低槓桿率至少也要達到6%。上述這些比率都高出目前國際通行的3%標準。
受到該法規影響的銀行包括美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花旗集團、高盛集團、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道富銀行與富國銀行等。
美國監管機構目前正對大型的金融機構施加壓力,確保他們能在金融動蕩時期,不需要靠政府援助就可度過難關。聯準會主席葉倫指出,這項規定是降低美國金融機構倒閉的機率,並可大幅減少一旦這些金融公司倒閉,可能對美國金融系統帶來的損害。
儘管有人警告此舉恐將限制銀行的成長,但監管機關卻認為,這是保護銀行在經濟疲軟時期的放貸能力。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金融業擁4優勢


對國人擔憂服貿過關會引發陸銀登台的激烈競爭,金融業者認為,只怕市場太小,不怕競爭。中信金總經理吳一揆分析,台灣金融業者具有四大優勢,不怕競爭,服貿協議對金融業來說,利多於弊。
吳一揆指出,服貿通過後,將取消大陸銀行來台參股或設立分行的OECD條款,並提高大陸銀行參股台灣金融機構的持股比例,然早已習慣與花旗、匯豐等外資銀行競爭的國銀,在維繫客戶關係及洞察客戶需求的能力仍領先大陸金融業,無須擔心大陸金融業的競爭。
吳一揆分析,台灣金融業有四優勢,第一是台灣銀行業市場競爭激烈,經營手續費業務能力佳,目前淨息差(NIM)約1.4個百分點,仍可創造新台幣2,200多億元的稅後淨利,顯示台灣銀行業已脫離傳統存貸款業務經營模式。
第二是在利率完全自由化的台灣市場,台灣金融業者需透過精耕細作的經營方式及持續的產品創新,才能維持獲利,相較大陸金融業者,台灣金融業具有更為優秀的差異化行銷能力。
第三是台灣金融業管理效率較高,因應個金、法金業務性質與授信流程差異,針對個金、法金業務進行「分業管理」,前中後台人員依個人專業技能,分別專精於個金或金業務的發展,藉此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與經營績效。
最後是台灣金融業具良好的呆帳控管能力,他指出,歷經雙卡風暴後,台灣金融業者的風險控管機制全面改革,業者也從中汲取豐富經驗,並培養了重要的風險控管核心能力。
吳一揆認為,相較大陸銀行業,台灣銀行業規模較小,至大陸發展時受限規模及資金,據點拓展速度較慢,使分支機構的布局速度受到限制,影響國銀在大陸的獲利機會。
他表示,開放兩岸銀行業參股,讓台灣金融業得以引進優秀的策略性投資人,除可厚植國銀資本穩固融資管道,也可藉由陸銀既有的分支網點,快速拓展人民幣業務,擴大服務範圍,加速國銀於大陸業務發展。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國銀獲利前5名統計

兆豐金Q1獲利 直逼百億元
國銀獲利前5名統計


兆豐金今年首季獲利逼近百億元。兆豐金昨(7)日發布最新獲利統計,截至3月底止,因海外資產大幅擴張,連帶拉高利差,帶動兆豐金稅前獲利已達94.21億元,逼近百億元大關,稅後獲利則為80.45億元,預計前四月獲利可正式跨過百億元大關。
相關人士表示,在兆豐銀行的海外業務當中,與大陸銀行間的資金拆借調度、內保外貸等業務合作,以及大陸台商授信,也是兆豐銀的獲利火車頭。
其中,由於兆豐銀行的大陸曝險部位,已逼近淨值的95%,因此兆豐銀行現在已進行兩大應變措施,包括所有與大陸相關的授信案,分行一律不准核貸,必須送到總行報准,再拿捏承作的先後順序,利差較高的優先承作,第二則是減少財務部門的大陸曝險部位,轉作授信。
根據指出,兆豐金董事長蔡友才為了固樁大陸台商客戶,以及關切兆豐銀行申設蘇州分行吳江支行、上海虹橋第二分行乃至於後續申設子行等進度,上周五(4日)更親赴中國大陸,拜訪客戶及重要監理機關,大陸市場在兆豐銀海外發展策略的重要由此可見。
兆豐金也將是國內金控裡,唯一憑藉「單引擎」,即旗下沒有壽險公司,就提前在首季創下近百億元獲利佳績的金控。據兆豐金出具的獲利統計顯示,兆豐銀行3月單月獲利23.36億,前三月累計稅前獲利已有77.66億元,穩居國銀獲利之冠。
儘管兆豐銀行近2個月的獲利有一部分來自台灣海陸運輸集團(TMT)的債權處份挹注,但主要原因仍與兆豐銀海外資產大幅擴張,連帶拉高放款業務利差有關。
據兆豐銀內部最新統計顯示,合計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與海外分行在內的海外授信及有價證券等資產,總金額已將將近等值新台幣1.5兆元,其中放款資產的利差平均約比國內授信業務高出0.5~1個百分點,這使得兆豐銀在海外資產大幅擴張的同時,今年每月獲利都維持在20億元以上佳績。
兆豐銀主管表示,由於大陸曝險部位已快觸頂,相對有更多選擇業務的空間,利差也因而進一步拉高。

財政輸血 中石油成補貼王



中國政府去年補助上市公司最高前10名
中國政府去年補助上市公司最高前10名
中國政府去年對大陸A股上市公司「補」很大,力保績優權值股財報更美化。資料顯示,去年大陸A股中,有1,277家上市公司,獲中國政府補貼,總金額接近75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有「補貼王」之稱的中石油,近兩年合計獲得補貼近200億元,是A股之最。
獲補貼金額最大的前10家上市公司,不乏是A股中的明星企業,其中石化股就有中石油與中石化,航空股股有榯航空與南方航空;甚至中國4大國有銀行中的銀行與建設銀行,都在中國政府的補貼之列。
業內人士表示,為招商引資、保護本地經濟,不少地方政府對上市公司開出誘人的財政補貼,甚至有部分企業,存在「騙補」行徑,藉以遮掩業績疲態的現象。
廣州日報報導,從2013年來看,A股上市公司,從中國政府獲得的財政補貼大幅增加。截至昨日,A股已有1,277家公司,披露去年獲得財政補貼的情況,合計金額高達741.36億元,平均每家為5,800萬元。而在2012年,有2,370家上市公司,合計獲得補貼額為1,067.83億元,平均每家在4,500萬元左右,年增幅約30%。
從中石油年報中發現,2013年該公司的營業外收入為387.35億元,年成長34.56%,增幅遠超稅後盈餘12.36%的成長率。而在近400億元的營業收入中,從政府補助達到103.47億元,與2012年的94.06億元相比,增加10%,成為A股「補貼王」。
有意思的是,中國政府提供的各種財政補貼,今年儼然成為上市公司獲利的來源之一。對照年報資料發現,不少上市公司獲得的財政補貼額度,遠超過公司的稅後盈餘。 中興通訊最近普受關注,去年業績轉虧為盈,實際上就是巨額的財政「補貼」。
經過對比發現,讓中興通訊由虧轉盈的主因,是高達34.65億元的營業外收入,其中,僅僅軟體產品的增值稅退稅,就有23.06億元。在其他補貼中,也包括政府補助、合約罰款收益等。

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中資銀行股進入價值投資區


近年來大陸銀行業面臨利率市場化導致利差縮小、網路金融競爭,地方債、房市調控、理財產品、產能過剩公司違約等風險使得不良貸款率上升,加上景氣下滑等因素,使得銀行股評價偏低......
【撰文/約瑟夫】近年來大陸銀行業面臨利率市場化導致利差縮小、網路金融競爭,地方債、房市調控、理財產品、產能過剩公司違約等風險使得不良貸款率上升,加上景氣下滑等因素,使得銀行股評價偏低;諸多利空因素環繞,去年5大國有銀行獲利仍成長超過10%,股價基期低,利空多已反應,更出現本益比遠低於現金殖利率的低估狀況,中資銀行股已進入價值投資區。
中資5大行成長超過10%
2013年工行(01398.HK)、建行(00939.HK)、中行(03988.HK)、農行(01288.HK)、交行(03328.HK),5大中資國有銀行淨利為8700億人民幣,年增10.98%,雖低於2012年14.86%,銀行業高成長告終,今年可能進入個位數成長時代。去年交行淨利622.95億元,增幅僅6.73%,遠低於2012年的15.05%,已進入個位數成長;中行2013年淨利成長12%,高於2012年11.5%,唯一持續成長銀行。檢視銀行獲利,工商銀行再度成為全球最賺錢銀行,去年營收5869.4億人民幣,年增10%,淨利為2626.5億元,年增10%,EPS為0.75元人民幣。去年第4季營收1477億元,年增10%,淨利571億,成長8%,獲利趨緩;淨利差為2.57%,較2012年下降0.09%(9個基點),但第4季利差增加0.06%至2.53%,利差逐漸回穩,在利率市場化政策,今年利差仍可能小幅降低。另外,不良貸款率0.94%,較2012年底年增加0.09%,不良貸款餘額為937億元,較同期增加191億人民幣;不良資產覆蓋率257.2%,核心1級資本適足率、資本適足率為10.57%、13.12%,資產品質佳。工行穩居龍頭,規模與穩健性強,今年預估淨利成長8%,EPS為0.81元人民幣,以3月31日股價計算,本益比僅4.7倍,今年預計配息0.2617元人民幣,配息率為35%,現金殖利率為6.85%,本益比遠低於殖利率,價值嚴重低估。



中行、農行成長佳
建設銀行去年營收5086億人民幣,年增10%,淨利2146.6億元,成長11%,EPS為0.86元;去年淨利差2.74%,較2012年略降0.01%,優於工行;去年不良資產餘額853億元,增加106億元,不良資產率0.99%,與2012年持平,不良資產覆蓋率268%。今年建行預估淨利成長10%,EPS為0.94元人民幣,本益比、本淨比僅4.6倍、0.87倍,今年配息0.3元人民幣,現金殖利率超過7%。農業銀行去年4626億人民幣,年增10%,淨利1662億元,成長14.5%,EPS為0.51元,獲利成長為5大行最佳;淨利差為2.79%,略降0.02%,利差由第2季谷底回升,貸款定價能力改善。不良貸款率較2012年底降低0.11%至1.22%,覆蓋率達367%,資本適足率、核心1級資本適足率分別為11.86%、9.25%,略低於同業,今年配息0.177元人民幣,殖利率為6.5%。中國銀行營收4075億人民幣,年增11%,淨利1569億元,年增12%,EPS為0.56元;淨利差增加9個基點(0.09%)至2.24%,不良貸款率為0.96%,略升0.1%,覆蓋率229%;資本適足率、核心1級資本適足率為12.46%、9.69%,均符合監管要求。

【完整內容請見《萬寶週刊》1066期】

鋼貿貸款危機 快爆了?

25點閱
1
我要評比
滬鋼貿貸款糾紛
滬鋼貿貸款糾紛
大陸經濟持續降溫,包括鋼鐵企業在內的多個產業,也因周轉不靈頻生倒閉或老闆跑路現象。今年以來,多家銀行的鋼貿企業貸款糾紛快速增長,不僅暴露銀行壞帳風險升溫,背後更牽連到房地產與民間借貸等相關範圍,連鎖風險一觸即發。
中國證券報報導,今年以來,包括民生、平安、光大、中信及工商銀行等上市銀行的鋼貿貸款訴訟快速增加。根據受理最多鋼貿貸款糾紛的上海浦東新區法院統計,今年第1季鋼貿貸款糾紛案件的總金額達到114億元人民幣(下同),已達去年全年的6成之多。
且法院人士指出,今年的鋼貿貸款糾紛案件中,除集體爆發更加明顯、涉案金額愈來愈高,且因被告鋼企老闆「跑路」現象頻傳,也讓鋼貿案件的送達率較往年更低。種種情況都暴露了鋼企償貸困難的窘境。
2013年銀行涉及鋼貿的貸款高達2,000多億元,已到期部分約700多億元,其中已經發生欠息、遭到起訴貸款案件約有190億元;剩下還未到期的,恐有部分也將步上償債困難的後塵,銀行壞帳風險持續攀升。
市場人士稱,目前最擔心的是信貸風險從鋼鐵企業向其他行業蔓延。鋼貿商很少將銀行貸款全數用於鋼材貿易。鋼企從銀行獲得貸款後,約有1到2成用於民間高利貸;剩餘資金還有很大一部分用於投資房地產、炒地皮。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先前曾說,今年銀行業的鋼貿貸款風險恐將面臨嚴重危機。鋼貿類貸款的情況跟其他行業不同,其損失率非常高,若短期內全部曝險,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會急劇上升。2013年鋼貿貸款並未完全曝險,但最終損失狀況可能在今年全面爆發。

工商時報社論-未來的銀行與銀行的未來


最近財金部會極力推動塑造亞太區域銀行,並且以星展銀行為範例,強調經過持續的購併,才有今日的星展銀行,亦即規模是業者打「亞洲盃」的必要條件。我們認同「規模」的重要,但具備「必要條件」,並不表示必然會讓區域銀行水到渠成,相關的「充分條件」若不具備,則可能大而不當。就像球隊有一群200公分高的球員,但球隊經理與教練沒有良好的戰術,也無濟於事。以星展銀行為例,它最強的地方不在於規模,而在於對未來的規劃。
不久前媒體報導,星展銀行能在競爭激烈的區域市場脫穎而出,最重要的是靠發展特色產品、固守利基市場的正確策略。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說,他對新加坡企業最大的期待,就是要有創新的精神。在李光耀的眼中,創新是保持領先優勢的不二法門。為了做好金融創新,星展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要讓銀行的作業,盡可能數位化、無紙化,人力需求最小化,「未來的銀行」強調「簡單」、「數位」,更重視「愉快的使用經驗」。
星展銀行的「未來銀行」中,有關自助個人理財,已經由存匯款、支票和硬幣存款,進化到在銀行內設置AXS機器,可用來支付信用卡帳單、各種物業管理費、水電帳單、罰款、繳稅、學費等多功能用途。換言之,善用現代科技,提供客戶便利,讓銀行服務「優質化」,是「未來銀行」的首部曲。
包括星展銀行在內,一個在許多銀行間悄然進行的銀行創新是「行動金融」的推動。目前一般人想像中的銀行,是一個富麗堂皇的空間,配上親切專業的服務人員,輔以各種現代高科技的應用,讓人到銀行成為一種享受。如果銀行對未來大趨勢的洞見只即於此,這樣的銀行在未來的競爭當中,必將處於顯著的劣勢。
何以見得?首先,在現代都會裡,銀行的通路點大都座落在交通便利、人潮密集的高房價地段,在固定成本上已經相對偏高,傳統的經營者或許視為銀行經營的宿命;其次,相對偏高的人工成本,固然可以讓客戶「賓至如歸」,但其毛利顯然被壓縮。然而在客戶群當中,企業客戶基於成本考量,相對上會善用高科技設備進行相關金流服務,可以不必臨櫃辦理業務。消費金融客戶方面,也逐漸邁入以「宅經濟」為主體的新興客群,這些客戶的共通之處在於善用網路及行動裝置,能用網路銀行服務就不會親自臨櫃,能用行動裝置服務就能在任何地方辦理銀行業務。當客戶能用網路與行動裝置時,銀行業務不再是一個特定空間的「活動」,而是駕馭數位匯流的「行動」,亦即銀行服務「行動化」將是「未來銀行」的二部曲。
網路交易的盛行,銀行的服務雖然以優質化與行動化來因應未來競爭,但無可避免的,擁有廣大商流客戶的電子商務業者,也開始跨入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電子商務業者與銀行業者的關係,從仰賴銀行提供金流服務,逐漸透過網路平台的第三方支付功能而坐大,從支付跨到儲值、貸款、理財;在大陸有些互聯網公司甚至進入供應鏈金融、應收帳款收購等業務領域。
這樣的發展,以中國大陸阿里巴巴集團為代表,原先的「淘寶網」只發展電子商務,透過第三方支付儲值的「支付寶」,產生了基金理財的「餘額寶」。要而言之,阿里巴巴集團先建立了領先的消費者電子商務,從而發展各類型的網上支付,甚至發展B2B網上交易以及跨入雲端計算業務,近來更積極開拓無線應用、手機作業系統和互聯網電視等領域。
如同馬雲在2013年6月所說:「未來的金融有兩大機會,一個是金融互聯網,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第二個是互聯網金融,純粹的外行領導,其實很多行業的創新都是外行進來才引發的。金融行業也需要攪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進來進行變革。」
當銀行業者正沾沾自喜於打造「未來的銀行」時,電子商務業者卻以互聯網金融衝撞金融業者,進而影響「銀行的未來」。電子商務業者的優勢在於其沒有傳統銀行所受的嚴格監管限制,它可以打無規則的游擊戰;電子商務業者的技術基因,使其具有創新的動力,而其草根屬性更能貼近客戶的需要。
電子商務業者擁有巨大的變革力量,尤其在銀行銷售通路方面,以及銀行與客戶之間互動方式的改變方面,其意義是具革命性的。銀行業者所謂「未來銀行」的二部曲-行動銀行,在網路金融中只是其各種交易平台中的一項而已。電子商務業者辦理網路金融,在平台上讓交易雙方直接進行業務的這種「去中介化」功能,才是衝擊「銀行未來」最致命的一擊。當然,這是就消費金融方面而言,在企業金融方面,短期內網路金融平台仍然沒有直接籌集數億甚至數百億元的能量。然而,面對銀行業務的「異質化」,央行與金管會仍應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