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2018年至10月底新臺幣兌美元匯率貶值幅度為3.75%,壽險業匯兌淨影響數約負1,782億元(即兌換利益3,543億元,但需加上避險成本5,075億元及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淨變動負250億元)。

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定期於其全球資訊網揭露產物保險、人壽保險業損益、淨值、匯兌損益與壽險業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餘額等重要資訊,如何解讀保險市場重要經營指標將扮演著重要的社會功能,不僅可增加對於保險市場的了解,更涉及市場競爭策略的擬定與政府監理政策的檢視。
以下摘要金管會官網上所公布的數據結果,分析保險業稅前損益、淨值、匯兌損益與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餘額變化的實質意涵。
一、保險業稅前損益:2018年10月底為1,31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60億元或4.8%。其中壽險業稅前損益為1,17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53億元或4.7%;產險業稅前損益為14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7億元或5.3%。簡單而言,稅前純益(損)為保險業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與營業費用,再加減營業外收入及支出,可以顯示公司的經營成果,為衡量公司當期的獲利能力。若由公布數據解讀,整體保險業的帳面獲利績效相較於去年同期,仍維持穩定提升。
二、保險業淨值(業主權益):2018年10月底為1兆2,35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423億元或16.4%。壽險業業主權益為1兆1,18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427億元或17.8%;產險業業主權益為1,16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億元或0.3%。公司淨值涉及財務結構與經營能力指標,呈現於保險公司的財務槓桿,而觀察業主權益變動可衡量公司股本變動、損益表本期淨利及其他綜合損益的影響。而壽險業淨值下降及負債穩定增加,壽險公司的財務槓桿比將增加,淨值減少將直接影響保險業資本適足率(RBC),顯示公司須增資以強化與支撐新契約業務發展。反觀產險業淨值呈現小幅增加,顯示產險市場在不須增資之下仍有成長的前景。
相較於25兆8,897億元的壽險業資產而言,淨值佔比僅4.77%,資本市場波動或是實現帳面資本利得,使壽險業淨值資產比降低,因應風險資本監理之法令遵循,預期未來業務發展型態與銷售策略應有明顯調整或改變。
三、保險業匯兌損益:2018年至10月底新臺幣兌美元匯率貶值幅度為3.75%,壽險業匯兌淨影響數約負1,782億元(即兌換利益3,543億元,但需加上避險成本5,075億元及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淨變動負250億元)。
匯兌損益會反映至財業務指標,當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貶值趨勢,顯示投資美元標的未避險部位,除本身資產收益外,當納入財報時,應會產生資產評價的匯兌利益。如果欲維持高比例匯率避險,台美利差擴大下將產生接近3%的固定避險成本,持有大量外幣資產的壽險業,短期財報自然呈現預期的匯兌損失。
整體而言,即使加入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調節,若不考慮外幣資產收益,壽險公司從事海外投資時,短期資產評價對損益的影響為負值貢獻。
四、壽險業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2018年10月底之餘額為530億元,較上月份增加102億元。
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餘額增加,顯示當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貶值時,壽險公司未避險部位可以暫時留存於帳面上的負債準備金增加,未來台幣升值時,可釋出彌補匯率損失影響。因此,對於增提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有正面的財務效果。
由以上數據,可以發現,整體保險業單月財務變動的經營意涵,壽險業的獲利績效仍維持令人滿意表現。基於市場短期台美利差與股市震盪,金融資產評價後造成公司淨值大幅減少,壽險業受淨值下降影響,業務推動將逐漸保守審慎,或透過增資以因應新契約業務成長,而資本的有效管理,將關係個別公司未來經營業務之風險管理、商品設計及行銷策略。
(工商時報)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台美利差擴大,壽險業避險成本攀高

壽險10月悲情 淨值蒸發創新高

今年來壽險業每月淨值及匯兌成本
慘痛紅色10月。全球主要股市下跌都超過10%,加上美國公債殖利率大反彈,造成壽險業「身價暴跌」,據保險局公布的最新統計,10月底壽險業淨值1兆1,182億元,比9月底少了2,661億元,創單月淨值蒸發最多的紀錄。
同時今年前十月壽險業累計匯兌成本已達1,782億元,超越去年全年,應是歷年新高,全年可能突破2千億元。
保險局副局長王麗惠表示,10月全球股市都有波動,主要股市下跌都逾10%,美國10年期公債及30年期公債殖利率大幅反彈,造成壽險業手中股票、債券價格下跌,侵蝕淨值。
壽險業淨值在今年1月底是1兆5,159億元的歷來高點,但今年債券價格波動大,2月底即跌到1兆3,861億元,少了1,298億元,但其實今年1月1日拉軌國際財務準則9號(IFRS9),壽險資產重分類,淨值應是有1.8兆元以上,則今年壽險業淨值應是已經消失近7千億元。
另外因為台美利差擴大,壽險業避險成本攀高,今年避險部位成本就高達新台幣5,075億元,但到10月底新台幣是貶值1.12元,貶值幅度3.75%,壽險業若完全不避險,則有匯兌利益3,543億元,但在扣掉避險成本、及增提250億元外匯準備金後,前十月匯兌損失達1,782億元,比去年同期多損失317億元,幅度達21.6%。
今年前十月情況恰巧與去年相反,去年10月底新台幣是升值2.1元,升值幅度6.5%,若壽險業完全未避險,會有匯損5,527億元,但因為有衍生性避險評價利益3,893億元,及收回169億元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因此去年前十月匯損金額是1,465億元。
到10月底壽險業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餘額已達530億元,10月一個月就增提了102億元,創近年單月最大金額,且530億元應也是29個月來新高水位。
壽險業前十月稅前盈餘1,174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4.7%,但同時間淨值減少、匯兌成本大增,淨值應是22個月來新低,代表目前來看可實現的獲利將變少。
(工商時報)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國壽前三季避險後年化投報率是4.2% 已高於資金平均成本4.05%,等於有利差益

國壽股海狂賺逾700億

國泰人壽近年投資國內外股票超會賺
神會賺。國泰人壽今年投資國內外股市眼光精準,到9月底其4,640億元的台股部位投報率有12.1%,國外股市部位4,070億元,年化投報率有10.8%,前三季含現金股利及資本利得,已落袋逾新台幣700億元,創下歷年新高,可說是高手中的高手。
國壽投資長王怡聰表示,投資團隊中有一組人專門注意市況、景氣指標,若判斷可能出現recession(經濟衰退)且達一定程度,就會調整股債配置,但目前內部預估,未來三至六個月內出現經濟衰退的「機率極低」,因此第三季仍有加碼美股、陸港股及台股,為明年獲利預作準備。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表示,相信美中貿易戰會有轉圜,但美國制裁大陸及限制其先進製造技術的個案會變本加厲,美中領導人12月的會面仍有許多變數,因此明年上半年市場波動可能比今年更大,對市場有衝擊的變數較多;同時如台美利差持續擴大,明年壽險海外投資避險成本勢必會再增加,這些都是國壽投資團隊目前密切注意且正想辦法因應的。
國泰金控14日舉行第三季法說會,前三季國泰金稅後淨利546億元,是金控獲利第一名,每股稅後盈餘4.18元;國泰金獲利主要來自兩大子公司,國泰人壽前三季稅後賺362億元,國泰世華銀則稅後獲利184億元。
國壽前三季避險後年化投報率是4.2%,也已高於資金平均成本4.05%,等於有「利差益」;國壽發言人林昭廷亦表示,國壽年化投報率只要超過3.3~3.4%,就能開始獲利,近年都能在4%以上,因此每年都有不錯的獲利。
資金部位高達5.7兆元的國壽,到9月底有8.1%的資金投資在台股,7.1%是國外股市且主要是美股,上半年因為陸港股大幅回檔,因此下半年開始回補部位及進行換股操作,10月全球資本市場波動時,國壽也有逢低加碼,準備為明年再從股市賺數百億元「作準備」。
國泰世華銀前三季海外獲利62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3%,國泰金發言人鄧崇儀表示,主要是去年新加坡分行在債券投資上有較大的收益,今年則因為「趨勢看不太懂」,就在投資市場上暫時「休生養息」,但海外收入仍占國泰世華銀獲利的三成左右。
(工商時報)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美、台利差擴大,造成Swap、NDF各式工具避險成本高。但避險契約到期後衍生出的「到期處分損」

國泰人壽自結10月稅後淨虧6.5億元,也是今年以來首度出現單月虧損。國泰表示,10月稅前淨利有7.2億,主因受所得稅影響,稅後轉為虧損。
國泰金控解釋,國壽10月單月稅後虧損有3個原因;一是10月股災,國泰人壽月股債實現利得比較少。且美債長率往上、債券價格往下,評價面表現不佳。其次、10月台幣兌美元貶4角,有匯兌收益,須增提外匯價格準備金,國泰人壽單月增提達16億、總提存金額更高達170億元、業界最大,若加回這部分提存,國壽10月稅前獲利逾20億元。
第3就是美、台利差逐步擴大,造成Swap、NDF各式工具避險成本高達3%。但避險契約到期後衍生出的「到期處分損」,股利所得免稅部分無法扣抵這些成本和費用,導致最後產生虧損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美國升息造成壽險公司手中的老債券價值崩跌,上半年在淨值部位少了2,300億元。另有5,300億元左右是用成本列帳,不影響損益


險未實現利益 Q2蒸發3,100億

壽險業前6月未實現利益


美國升息,讓壽險公司帳上投資的舊有債券全「跌價」,第二季整體壽險業未實現利益蒸發近新台幣3,100億元,連同第一季少掉的4,500億元,上半年大約少掉13棟台北101大樓的身家。
目前包括國泰人壽、富邦人壽、新光人壽等都已在法說會上揭露相關數字,單季各少掉數百億元的未實現獲利,這三家公司加上南山人壽、中國人壽及台灣人壽,第二季債券未實現利益就蒸發2,561億元,若加上三商美邦人壽及全球人壽,則金額更逾2,900億元。
但因為未實現利益減少七成以上來自「攤銷後成本」項下的債券,平時就不是以市價列帳,上半年的減損都不會影響各公司淨值,若各家壽險公司將債券持有到期,也不會發生損失,只是短期帳上評價會減少。
壽險業今年1月1日以9號公報(IFRS9)重新開帳,不少債券重新分類後,淨值大幅增加1,800億元以上,但到3月底淨值就比年初少了1,500億元左右,6月底再減少273億元,整體壽險業淨值為1兆3,703億元,且上半年賺逾600億元,等於壽險公司放在FVOCI(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的債券,也因為升息評價減損,這部分少掉約2,300億元,直接影響到淨值。
簡單來說,美國升息造成壽險公司手中的老債券價值崩跌,上半年在淨值部位少了2,300億元。另有5,300億元左右是用成本列帳,不影響損益,也不影響淨值,只是代表壽險公司若現在想實現獲利,能賣的債券不多,甚至會是實現虧損,影響之後的獲利動能。
淨值減少2千多億元讓壽險業淨值占資產比重降至5.3%左右,即槓桿倍數近19倍。新光金控副董事長李紀珠表示,已開發國家的壽險公司淨值占資產比重的確都比台灣高,這點金管會注意到了,國內壽險公司也應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計算資本適足率時,有關壽險公司最大宗的債券投資,卻將FVOCI、FVPL兩類視為如同AC類,以成本計算

2018-08-21 02:11經濟日報 葉銀華
由於台灣人喜愛買保險,使得壽險業的資產快速累積,為了維護保戶的權益,主管機關會要求壽險業股東所出的資本要達到一定程度,此即為資本適足性。日昨報載主管機關將對資本適足率雖合乎規定、但淨值占資產比率(淨值比率或股東權益比率)偏低的壽險公司,加強監理,這是值得肯定的作法。
台灣壽險業資產愈來愈大,今年4月已達到25.6兆元,2004年僅5.6兆元。壽險業的資金有超過九成來自於保戶,股東僅出一小部分的資金,以今年4月而言,壽險業平均淨值比率僅為5.6%,其中有幾家中大型業者之淨值比率約僅3%,是值得關注的現象。
台灣人愛買保險。以人壽及年金保險有效契約件數對人口數之比,去年底高達246%,即平均而言,每位台灣人有兩張以上的保單。而以保費收入對國內生產毛額比率,去年底為19.6%,更高居世界第一。
壽險業的資本夠嗎?此為影響全民權益的問題。監理壽險業資本適足性一直是金管會重要工作,過去幾年陸續接管、處理國華、幸福、國寶與朝陽人壽,付出鉅額代價與給予承受公司相當的監理寬容措施。台灣的壽險業大量吸收人民資金(保費)、又有65%資金為國外投資,面對國際金融環境動盪加大,現正是檢討資本適足性的時刻。
資本適足率為自有資本與風險資本比率,不得低於200%。自有資本是主管機關認可的資本總額,風險資本為保險業實際經營所承受的風險程度,計算而得的資本總額。當資本適足率低於200%,則屬資本不足,主管機關將要求保險公司增資與其他必要措施;當資本適足率低於50%或淨值低於零,則落入資本嚴重不足,保險公司若未在期限增資者,主管機關應為接管、勒令停業清理或命令解散之處分。
然而目前資本適足率的計算方式有需要檢討之處,首先是壽險公司大部分資產為金融資產投資,依照國際會計準則,金融資產可分三類:按攤銷後成本衡量(AC)、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FVOCI)、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FVPL)。
在編製財報時,AC類因持有至到期,市場價格變動對其無影響;而持有金融資產的未實現損益,FVPL類直接納入本期淨利計算,FVOCI類則納入其他綜合損益,兩者皆會影響壽險公司的股東權益(淨值)。然而在計算資本適足率時,有關壽險公司最大宗的債券投資,卻將FVOCI、FVPL兩類視為如同AC類,以成本計算,使得資本適足率不受未實現損益的影響,呈現較穩定的狀態。此種處理方式,在持續升息、債券價格下跌的時代,將造成資本適足率無法反映真實的狀況,也有可能產生部分人壽公司資本適足率超過200%,但其淨值一直下降的狀態。
其次,人壽業投資股票持續增加,而為了賺取股利收益可放在FVOCI類,在編製財報時,公允價格是以期底的股價,但在算資本適足率時,卻以前六個月平均股價計算。此一作法使資本適足率比較不會變動,但是在面臨股價有下挫趨勢時,又再度無法反映真實狀況。
雖然資本適足率是監理指標,可考量壽險業長期投資的特性,但也應反應真實狀況與財報編製原則,否則有可能主管機關發現有問題壽險公司時,都為時已晚。
主管機關應檢討目前資本適足率的計算方式,或者結合淨值比率加強監理,要求這些淨值比率過低、資本緩衝不足的壽險公司持續增資,最好是普通股資金,藉以強化對於金融風險與不穩定的承擔能力,保障全體保戶的安全。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壽險業今年依舊「煎熬」,不僅新台幣升值有重大匯損,新台幣貶值,依舊對損益造成壓力,另外就是美國開始升息,國外債券殖利率反彈,大量吃掉壽險業帳上的未實現獲利

超痛!新台幣兌美元匯率6月底貶至30.5元,上半年已貶值逾2.1%,壽險業卻仍出現984億元的匯兌成本,比去年上半年新台幣急速升值5.7%時的匯損1,030億元,僅少46億元,代表壽險業國外投資的匯兌成本依舊沈重。
金管會26日公布6月底壽險業匯兌損益情況,今年上半年國外投資未避險部位其實有2,238億元的匯兌利益,但因為壽險公司拉高換匯(CS)或無本金遠期外匯(NDF)的避險比重,在新台幣貶值時,這些金融工具反而出現評價損失,上半年共損失3,051億元,加上前6月增提171億元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因此上半年壽險公司匯兌支出成本仍高達984億元。
但因上半年壽險公司有匯兌利益,增提大量外匯準備金,到6月底壽險業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餘額來到451億元,創24個月新高水位,對於未來新台幣的匯率變動,相對會有緩衝機制。
因為資本市場支撐,及大型壽險公司積極實現股債資本利得,上半年壽險業稅前獲利63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43億元,成長幅度116.7%。
壽險業今年依舊「煎熬」,不僅新台幣升值有重大匯損,新台幣貶值,依舊對損益造成壓力,另外就是美國開始升息,國外債券殖利率反彈,大量吃掉壽險業帳上的未實現獲利。
今年初因接軌IFRS9,債券重新分類讓壽險業淨值增加約1,800億元,突破1.5兆元且創新高,但3月底已因評價減損幾乎全數蒸發,6月底壽險業淨值1兆3,703億元,比3月底再少273億元,同時間獲利比首季增加231億元,代表金融資產未實現獲利還是減少。

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新台幣上半年貶值約2.18%,壽險業因為避險契約的評價損失而有900多億元的匯損成本


壽險H1外匯準備 增提174億

 七大壽險公司上半年獲利  ●壽險業增提外匯準備金,上半年以國壽的38億最高。圖/本報資料照片


晴天儲糧,新台幣上半年貶值約2.18%,壽險業雖然因為避險契約的評價損失而有900多億元的匯損成本,但同時間美元未避險部位也有匯兌利益,前七大壽險公司上半年大量增提外匯準備金174億元左右,外匯準備金餘額累積近333億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
上半年增提最多的是國泰人壽,約有38億多元,其外匯準備金餘額6月底有154億元,仍是壽險公司中最高者;南山人壽上半年也增提約31億元,準備金餘額來到46.5億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富邦人壽上半年增提近21億元,餘額估已經來到44億元,也接近去年同期的兩倍。
外匯準備金即各壽險公司在有匯兌利益時要加碼多提存,每月也有固定提存比率,累積在帳上,但若新台幣升值、有匯兌損失時,則可在匯損金額50%的範圍內,收回準備金,減少損益波動,外匯準備金餘額愈多,代表有較大能力吸收匯率波動對損益的影響。
新光人壽、台灣人壽及三商美邦人壽今年上半年外匯準備金餘額都增加逾12億元,餘額最高是新壽的38.5億元,其次是台壽的19.6億元,三商美邦人壽也有15億元;中國人壽的外匯準備金則相對穩定,上半年增提約3億多元,餘額有30多億元。
三商美邦人壽16日公告上半年自結稅後獲利23.7億元,每股盈餘1.24元,獲利金額較去年同期微幅衰退2.47%,但三商美邦人壽上半年增提外匯價格準備金12億元,即有匯兌利益,若扣除外匯準備金因素,每股盈餘1.74元,與去年同期收回8億元準備金、每股盈餘0.94元相比,匯損壓力較小。
若加計三商美邦人壽,則今年上半年國內前7大壽險公司稅後獲利達883.87億元,比去年上半年多賺511.7億元,獲利成長幅度達137.49%。
三商美邦人壽財務長陳宏昇表示,今年上半年股票有實現較多資本利得,債券部位則較少,同時新台幣對美元貶值,整體來看,今年上半年的獲利與去年上半年相差無幾,維持相對穩定獲利能力。
到6月底三商美邦人壽的總資產來到1兆1,230億元,較去年底增加701億元,陳宏昇說,主要是投資型保單有較明顯的成長,上半年整體新契約保費21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3%。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4、5月新台幣兌美元雖走貶,但壽險公司避險部位反而出現評價損失,加上要增提外匯準備金,因此前5月壽險業匯兌成本已墊高到新台幣803億元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4月開始走貶,雖然國人換匯出國恐不若首季划算,但對壽險業來說卻是「壓力大減」,若走貶趨勢持續,不少壽險公司可減少傳統避險部位,全年避險成本可望控制在1~1.5%以下,而每減少0.5個百分點的避險費用,對壽險業來說,就意味至少省下新台幣300~400億的成本。
今年首季新台幣兌美元升值逾2.4%,3月底來到29.12元,讓壽險業出現新台幣592億的匯兌損失,由於金管會要求各壽險公司注意匯兌風險,不少公司因此加大傳統避險部位,導致4、5月新台幣兌美元雖走貶,但壽險公司避險部位反而出現評價損失,加上要增提外匯準備金,因此前5月壽險業匯兌成本已墊高到新台幣803億元。
6月新台幣續貶,市場人士也預估短期內新台幣易貶難升,部分壽險公司即可能「打開」避險部位,即減少傳統避險契約,如NDF(無本金遠期外匯),避險成本減少,也可降低評價損失風險,所以新台幣趨貶,對不少壽險公司是「喜事」一件。
此外,美國已展開升息循環,壽險業海外投資收益率可望增加,再加上新台幣趨貶,避險成本減少,整體國外投資經常性收益率可望比上半年增加,也有助壽險業獲利。
壽險業者表示,升息雖可能造成舊有債券部位未實現獲利大幅減少,但這都只是帳面影響,主要是壽險公司負債仍未用公允價值評價,其實負債面,即高利率保單因升息出現的價值,高過債券跌價。
因為壽險公司投資收益率增加,壽險業者表示,現在對壽險公司或對保戶來說,都應投保美元保單,因為投資報酬率增加,美元利變保單的宣告利率即可拉高,保戶有機會拿到較多的利率回饋金,壽險公司海外投資額度也可增加。
壽險業者也分析,台灣許多民眾都會長期持有美元資產,同時美元保單也不是只投保一、二年,短期的匯率波動,並不會影響保戶投保美元保單的意願,因此仍是看好下半年美元保單的買氣。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國際板加國外投資合計,不得逾國外投資額度145%,例如某公司獲准投資國外上限是其資金的45%,則加計國際板債券就是65.25%(即45%*145%),外幣傳統保單最多可有12.16%不計入,即最高只能有77.41%的外幣資產


險買國際板債 額度剩7,000億

今年以來國際板發行及壽險投資情況


控制壽險業海外投資風險,保險局初步訂出各公司國外投資加計國際板債券,不得超過經保險局核准國外投資額度的145%,若已超過此上限的公司,「不得再新增國際板或國外投資」,直到比重降下來。若以4月底數字來看,壽險業能再加碼國際板額度僅剩新台幣7千億元。
影響所及,國際板6月發行量「急凍」,僅12檔債券,發行金額8.05億美元(約新台幣246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66%,但由於前五月發行量較大及去年第二季也因保險局新措施要定案、基期較低,上半年國際板債券發行296.86億美元,較去年上半年仍成長16.85%。
為避免壽險業承受過大的匯兌風險,及鼓勵多投資台灣,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日前已宣示,國際板債券加計國外投資將以可運用資金的65%為限,因此導出145%的公式,實際可投資國外上限就是65.25%,但保險局同步會調高外幣傳統保單的額度,由準備金的25%提高到35%,可不計入國外投資。
這項公式預計下周二(10日)由保險局長吳桂茂主持公聽會與保險者討論。
業者表示,依此公式,幾家投資國際板較多且外幣傳統保單部位較大的壽險公司,如南山人壽、中國人壽、台灣人壽、新光人壽等都在「超限」邊緣,主要是外幣傳統保單原本最多可有資金13.75%不計入海外投資,新公式後反而降為12.16%,少了1個百分點的部位。
現行國際板投資完全不用計入海外投資限額,外幣傳統保單有13.75%可以不計入,所以不少公司外幣資產已占可運用資金的65~76%,但新的公式是國際板加國外投資合計,不得逾國外投資額度145%,例如某公司獲准投資國外上限是其資金的45%,則加計國際板債券就是65.25%(即45%*145%),外幣傳統保單最多可有12.16%不計入,即最高只能有77.41%的外幣資產。
由於觸及上限的壽險公司不是限期改正,而是不得再增加投資,未來若利率上升,只能期待新增保費或已投資債券到期。
(工商時報)

寿險最大的風險一還是在匯兌損益,即便新台幣貶值,由於避險部位評價損失,造成壽險業避險成本依舊極高。

立雄:壽險業沒有升息風暴

美國啟動升息,壽險業將面臨升息風暴?金管會主委顧立雄3日表示,壽險業投資債券多是長期持有、甚至持有到到期,因此公債殖利率變動,只是造成壽險帳面評價變化,「對盈虧影響不大」,且壽險業目前資本適足率(RBC)看起來都還好,並沒有增資壓力。
因為公債殖利率反彈,壽險業首季帳上持有的債券未實現獲利蒸發逾4,700億元,外界擔心將出現升息風暴,侵蝕壽險獲利能力及資本適足率。
顧立雄表示,除非是每天在市場交易債券,否則殖利率變動對壽險損益影響不大,目前只是因為實施國際會計公報,進行公允價值評價,才造成帳面價值變化,而壽險業海外投資真正面臨比較大的風險,還是在匯兌損益,即便新台幣貶值,由於避險部位評價損失,造成壽險業避險成本依舊極高。
顧立雄表示,壽險業未來最大的挑戰是接軌保險會計(即IFRS17),但那是另一個大議題,現階段金管會將解決的是國外投資占比的問題,如何規範國外投資45%與國際板投資合計不逾65%,金管會下周將與壽險公會開會研議。
保險局昨也公布壽險業今年第一季稅前純益406億元,綜合損益則是負1,604億元,即代表放在淨值項下的金融資產(FVOCI)未實現評價利益減少,但此金額約占壽險業資產的0.6%,「影響有限」。
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表示,壽險資金屬於長期性投資,升息會造成短期帳面價值波動,但更應考慮升息對壽險新資金投資及再投資的收益會提升,即升息長期來看,仍是對壽險業有利,目前壽險業財報都是依IFRS9分類、揭露公允價值,不會隱藏跌價風險。
昨日台股年線失守,證期局副局長張振山表示,從今年開市到本月2日,台股上漲1.27%,比較同期間主要亞股,日本股市下跌4.19%,香港跌3.22%,南韓下跌7.94%,上海股市下跌16.07%,深圳跌16.85%,新加坡股市跌4.82%;美國道瓊同期也下跌1.81%,代表這段時間來,台股相對抗跌。即便3日台股跌62點,跌幅0.58%,但相對抗跌情況未變。
張振山強調,上市櫃公司前五月合併營收增加9.59%,殖利率維持4.05%的高檔,基本面良好且穩定下,金管會認為台股的短期波動可再持續觀察。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六大壽險公司今年首季趁著國際財報準則9號(IFRS9)上路,一舉清除帳上「低於投資成本、且短期回覆無望」的股票,首季6家公司共實現OCI項下逾295億元的股票投資虧損

IFRS9上路 6大壽險出清無望股

2018/05/18 | 保險稅務
彭禎伶/台北報導
 「再也回不去了!」六大壽險公司今年首季趁著國際財報準則9號(IFRS9)上路,一舉清除帳上「低於投資成本、且短期回覆無望」的股票,首季6家公司共實現OCI項下逾295億元的股票投資虧損,但因新準則特性,這些損失全部不會影響獲利。
 這個正當又「隱秘」的清股票庫存動作,估計釋出股票亦達數百億元,其中新光人壽壽實現逾144億元的股票虧損、富邦人壽逾65億元、國泰人壽近45億元、南山人壽近35億元,台灣人壽及中國人壽則是個位數,在今年之前,實現股票損失必須計入損益表,若加上這些股票虧損,6大壽險公司首季稅後獲利會從525億元,降為230億元。
 但壽險公司亦強調,這是財報允許的動作,大家清乾淨「包袱」,重新出發,帳上投資的股票大多已無「賠錢貨」。
 IFRS9今年正式上路,壽險業因評估負債公允價值的保險會計尚未正式上路,因此金管會允許運用「覆蓋法」,即壽險業可指定哪些金融資產是使用覆蓋法,則可依舊有39號公報的「備供出售」資產精神,交易損益計入當期損益表,但評價變化則計入淨值。
 壽險公司將大部分國內外股票、受益憑證及一些金融債券等都放在「公允價值透過損益(FVTPL)」,但指定覆蓋,粗估首季指定覆蓋資產總金額達新台幣3.35兆元,其餘大部分債券多放在攤銷後成本(AC),即都以成本列帳,評價不影響淨值及損益。
 但大型壽險公司還是有將一部分股票放在「公允價值透過其他綜合損益(FVOCI)」,主要都是市價遠低於投資成本,這部分股票賣出的損益不用計入損益表,是放在淨值項下,所以各壽險公司就在首季將帳上展望不佳、短期股價回覆機率小的個股出清,從頭來過。
 如新壽去年底淨值項下還有未實現損失131億元,就多來自股票;南山人壽去年底淨值項下其他權益也是負320億元,一部分是股票,一部分是債券,這些在今年開帳後都不見或大幅減少。首季壽險公司處份、實現損失的個股,推估多是科技股,如曾經每股500多元買入,現在只剩下200~300元,也有每股50多元投資,現在才13元左右,或有些買在相對高點,目前也不划算的,就先出脫保留成本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