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今年首季,產、壽險業匯損金額加總達665億元,4月全體保險業匯損單月再增加179億元,總匯損金額來到844億元

台幣升值 壽險業匯損837億

2017-05-24 02:42經濟日報 記者孫中英吳靜君/台北報導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前四月壽險公司淨匯損已達837億元,加計產險業匯損7億元,整體保險業匯損已經達844億元。反映新台幣走升趨勢下,在海外擁有龐大投資部位的壽險業面臨沉重匯損壓力。
新台幣今年1到4月升值6.82%,在海外擁有近13兆元龐大投資部位的壽險公司損失慘重,金管會昨(23)日公布保險業匯兌損失情形。
雖然新台幣匯率昨日貶值,但前四月新台幣已升值將近7個百分點,讓保險業、尤其是在海外擁有龐大投資部位的壽險公司,飽受匯損因素干擾獲利。保險局統計,今年首季,產、壽險業匯損金額加總達665億元,4月全體保險業匯損單月再增加179億元,總匯損金額來到844億元。
因應海外投資部位可能發生匯損,保險業已建立「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機制多年,但今年以來,新台幣匯率一路升值,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也所剩無幾。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施瓊華說,壽險業4月單月共沖回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271億元,餘額只剩170億元,已有超過十家壽險公司,因為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水位」過低、不到兩成,依法令不得再動用。
壽險業者表示,若一家壽險公司無法再沖回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代表該公司匯損金額,在扣除避險利益後「將全面反映在獲利上」,對壽險業營運壓力更大,也就是說,自5月起,沒法再沖回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公司,可能得更用力「賣債賣股」,靠多實現資本利得,才能沖抵匯損帶來的獲利壓力。
台灣壽險業匯損壓力大,主因壽險業海外投資部位高達12.89兆多元,已占全部可運用資金20.29兆多元的六成三,代表壽險業每100元投資資金,有63元永遠都有匯率風險。
但壽險業表示,台灣市場可投資工具太少報酬率又太低,壽險業投資台股已逾兩成,台債部位又太小,每次招標額度只有兩、三百億元,大家根本不夠搶,長此以往導致「投資失衡」,想要追求高報酬率,資金非投資海外市場不可,因此也承擔匯率風險。

三商美邦2016年調整後淨值為345.7億元,有效契約價值912.3億元


三商美邦每股EV達75.5元


隱含價值主要由調整後淨值(ANW)及有效契約價值(VIF)組成,2016年調整後淨值為345.7億元,較前一年度增加約43.6億元,成長率14.4%。2016年有效契約價值912.3億元,較前一年度增加約137.9億元,成長率17.8%。
三商美邦人壽財務長陳宏昇指出,2016年隱含價值持續成長的主要原因來自新契約價值的貢獻與商品銷售組合的改善。
另外,三商美邦人壽5月董事會決議,將現金增資發行普通股1億股,陳宏昇說,這部分正在進行中,預計將在今年內完成。
此外,三商美邦人壽決議,擬擇一或搭配辦理現金增資發行私募普通股、丙種特別股或私募國內可轉換公司債,陳宏昇說,這是對尋求特定夥伴有彈性的做法,將提請股東會授權董事會,於股東會決議之日起一年內發行。
三商美邦人壽總經理楊棋材指出,這是尋求特定人的財務工具,已經是第三年提請股東會授權,是為了尋求國內外策略性聯盟機會,有助於未來營運的拓展,以及提升市場競爭力。
雖然受到新台幣大幅升值影響第一季獲利表現,不過三商美邦人壽持續致力於經常性投資收益率的提升已見成效,每年穩定成長,今年第一季已達3.31%,較去年同期3.16%顯著提升。
三商美邦人壽投資長洪永聰指出,三商美邦人壽的避險比例高,目前也積極減少現金及約當現金,增加國外固定收益、國內權益證券,希望提高投資收益率。
三商美邦人壽今年第一季總保費44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8.2%,陳宏昇說,三商美邦人壽將持續專注於保險本業,以業務員通路為主,掌握市場脈動,主打投資型商品及利率變動型商品的銷售,繼續提升營運競爭力。
(工商時報)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中壽,擁有整體產業最低負債成本

不怕匯損陰影 高盛唱旺國泰金、中壽

壽險股族群雖有匯損陰影罩頂,美商高盛證券昨(22)日指出,因台灣人對保險情有獨鍾,預估未來幾年資產年複合成長率(CAGR)仍可達兩位數,將國泰金、富邦金、中壽、新光金等壽險族群納入追蹤名單,國泰金與中壽為首選。
高盛證券表示,受惠於家計財富水準攀升,以及考量到穩定收益,以及銀行不願意推定存產品,使得台灣民眾偏好購買壽險產品作為財富管理管道,台灣擁有全球最高的壽險保單普及率16%,過去25年保險資產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高達25%;展望未來幾年,因家計財富仍會持續累積,加上壽險保單佔家計金融資產配置比重逐步增加,預估資產CAGR仍可達兩位數。
高盛證券指出,對台灣壽險業者來說,可以透過「較高的再投資收益率」、「潛在匯兌收益」、「負債管理相對有利」等3種管道,受惠於高美元收益趨勢,但美元收益區險過於陡峭,也會因「較高避險成本」、「債券價值損失」、「負債/競爭成本可能增加」等因素,使得短線獲利風險跟著增加。
更甚者,債券殖利率攀升的時間點、幅度、路徑等不確定性,高盛證券認為對台灣壽險業者避險與投資形成挑戰,以目前所追蹤的個股為例,受到避險成本攀升與今年以來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等因素影響,今年獲利預估將較去年下滑9%至35%,但也因為匯率已來到近10年來新高,衝擊已有限。
高盛證券認為,由於目前台灣壽險族群未來12個月P/B值1.05倍仍低於今年以來的平均值1.13倍,評估上述結構性成長利多題材尚未反應在股價中。
因此,高盛證券昨天將國泰金、富邦金、中壽、新光金等壽險族群納入追蹤名單,投資評等分別為買進、中立、買進、賣出,至於目標價分別為56、52、35.7、7.3元,其中國泰金與中壽為首選標的。
高盛證券看好國泰金是壽險與銀行業務將構成強勁的財富管理平台;至於中壽,擁有整體產業最低負債成本、資產持續成長、財務結構佳等3項優勢。
(工商時報)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國際會計委員會(IASB)18日拍板確定,討論逾20年的保險會計(IFRS17)將在2021年1月正式實施,屆時保險業負債將以公允價值呈現


保單利差損 2021年全都露




保單利差損 2021年全都露
影響壽險業重要會計準則
保險會計大魔王真的來了。國際會計委員會(IASB)18日拍板確定,討論逾20年的保險會計(IFRS17)將在2021年1月正式實施,屆時保險業負債將以公允價值呈現,壽險業的保單「利差損」將揭露在財報上,損益及資產負債表波動將比現在更劇烈。
IASB評估,全球有626家保險公司、資產高達22.1兆美元(約新台幣667兆元),其中已接軌IFRS制度的有449家保險公司,即這次會受IFRS17影響的公司,資產也有13.3兆美元,其中,台灣、韓國及歐洲保險公司都已接軌。
不過,由於台灣壽險公司有極大量早年銷售的高利率終身壽險保單,先前金管會即有表達,即便國際上訂出IFRS17實施時間,台灣還是會視壽險業的狀況,給予一定的緩衝期,避免有些公司會出現財務上的問題。
保險會計討論逾20年,主要精神即是金融資產已用公允價值呈現,如股票投資100元,市價110元的增值要呈現在財報獲利或淨值上,但保單責任準備金的負債面卻沒有依公允價值呈現,造成財報上失真、不透明。
因此IASB一直致力要訂定保險會計,最早是IFRS4,第一階段即是台灣的40號公報,將保單分類及訂定保證負債的評價方式,已在2011年上路,衝擊仍不大;2018年要上路的IFRS9則涉及金融資產分類,但因為保險業負債面仍未確定如何評價,因此IASB也允許保險業可延後實施。
昨日IASB已確定保險會計最終版要在2021年1月上路,壽險業表示,未來若資產負債管理或風險管理不當,損益、淨值會波動極大;例如國內壽險公司過去最愛銷售的6年期儲蓄險,保證利率若3%,以往各公司會直接投資20年債券利率4%,去鎖住保單成本,未來在IFRS17上路後,一旦市場利率往上,6年期保單價值會增加,但20年債券跌價會更多,一來一往間,淨值會下降。
但若是6年期保單利率3%,是投資6年期債券利率2%來支應,當期利差損1個百分點,立即會反應在損益表上,IASB表示未來保險業財報會更透明,但當初不少歐系壽險公司因擔心此準則上路,要增提大量準備金,紛紛出售亞洲據點。現在,大魔王終於確定實施時間。
(工商時報)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壽險今年要面對匯損之外,還有調降責任準備金和銷售保單不得有費差損等政策限制,商品不易銷售、初年度保費收入(FYP)會減少,壽險業經營環境將會更為艱難

中壽每股EV 63.9元

2017-05-18 04:58經濟日報 記者吳靜君/台北報導
中壽昨(17)日舉行首季法說會,公布2016年底隱含價值(EV)為2,221億元,換算每股EV為63.9元,董事長王銘陽一改過去為股價叫屈的態度,認為今年商品不好銷售、首季台幣升值幅度歷年罕見,整體而言,壽險公司今年獲利並不容易。
中壽2015年的每股EV為55元,去年每股EV63.9元,過去王銘陽都覺得中壽的股價偏低而覺得委屈,以中壽昨日收盤價來看30.55元,股價還不到每股EV的一半。
今年首季中壽資金運用總計1兆2,286億元,大幅減少國外債券部位,投資餘額為7,656億元,較去年底減少297億元,占可運用資金62.3%,扣除國際板債占比為23.6%,海外投資額度還有5%空間;國內的股票部位明顯增加,投資餘額較去年底增加了213億元,部位占比拉高到7.5%,預估今年中壽股息收入達45億元,較去年的40億元來說,增加超過一成。
新台幣首季升值6%,許多壽險公司吃不消,而中壽首季避險成本拉高到1.73%,但認為未來季度升值幅度應該不像首季如此兇猛,避險成本應該可以緩和下來。
王銘陽說,壽險今年要面對匯損之外,還有調降責任準備金和銷售保單不得有費差損等政策限制,商品不易銷售、初年度保費收入(FYP)會減少,壽險業經營環境將會更為艱難。
中壽所參股19.9%的大陸建信人壽現在正在調整商品策略,轉向分期繳高價值保單,去年底也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替未來股票得以掛牌預做準備,目前以掛牌H股作為目標。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壽險業首季整體稅後僅獲利12.34億元,比去年同期獲利逾百億元衰退88%以上

12家壽險 Q1匯損623億

壽險首季財報出爐,由於股債雙漲,國內前12大壽險公司首季金融資產未實現獲利較去年12月增加900多億元,但同期因新台幣強勢升值,匯兌損失也高達623億元,大型壽險公司如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首季匯兌成本都在新台幣百億元以上。
壽險業從去年第4季到今年第1季,面對資本市場及匯率,如同坐雲霄飛車般膽顫心驚,去年第4季因為債券價格暴跌,壽險業帳上金融資產未實現獲利一季之間消失近6,000億元,其中備供出售部位就少了1,126億元,堪稱史上最大資產價值蒸發。
好不容易今年首季債券價格略有回升,前12大壽險公司,即國壽、南山、富邦、新壽、中壽、台壽、三商美邦、全球、遠雄、台銀人壽、中華郵政壽險部及宏泰人壽來看,備供出售部位約回來逾200億元,其他持有到期及無活絡部位也回升近700億元,身價略有回穩。
但新台幣兌美元匯率首季強勢升值6%,造成壽險業面臨658億元匯兌損失,其中前12大壽險公司就達約623億元匯損,到3月底如南山、富邦、台壽、三商美邦、遠雄、台銀、中華郵政壽險部的外匯準備金都已面臨或逼近年初20%,即不再能大幅用來沖抵匯損。
國壽、南山、富邦的單季匯兌成本加上匯損都各有約100億元,新壽也有90多億元,中壽則近60億元,其餘如中華郵政壽險部、全球、三商美邦及台壽,則都各有20~30億多元的匯兌成本直接影響損益。
也因如此,壽險業首季整體稅後僅獲利12.34億元,比去年同期獲利逾百億元衰退88%以上。
(工商時報)

關鍵字:新台幣匯損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前4月新台幣急升約6.8%,外匯準備金迅速用掉270多億元


匯損慘 壽險業忙止血




匯損慘 壽險業忙止血
壽險業近來外匯準備金變化

匯損慘 壽險業忙止血
圖/本報資料照片

匯損慘 壽險業忙止血
壽險業對抗台幣升值暫行措施
今年前4月新台幣匯率強勢升值,造成壽險公司嚴重「內傷」,保險局已指示壽險公會聯合各壽險公司,儘速擬出降低匯率衝擊的暫行措施,包括資本適足率(RBC)以匯率均價31.7或32元計算;第二是在其他準備金項目借來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以降低損益表波動。
壽險公會已緊急請各公司試算三項方案,即RBC匯率部分以過去一年新台幣兌美元均價31.74元計;二是採取固定匯率32元計;三是海外投資未避險部位假設都無匯兌損失下的RBC,最快本周整理結果展開討論。
據悉壽險公會力求5月底前交出建議方案,保險局只要在6月底、7月初公布暫行措施,壽險公司半年報即可「得救」,否則擔心恐怕多家公司RBC不到200%或緊貼200%。
第二項降低衝擊方案,是增加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2016年1月底還有693億元的外匯準備金,到今年3月底僅剩下180億元,同時有9家壽險公司逼近年初20%警戒線,包括富邦人壽、南山人壽、台灣人壽等大型壽險公司到4月底都確定不能再收回外匯準備金沖抵匯兌損失,即代表當月匯損直接進入損益,全體壽險的外匯準備金估計4月底應剩下約170億元,創下新低水準。
2012年3月啟動的外匯準備金是從「重大事故」及「危險變動」二大準備金借來第一桶金,當時約230億元,隨著2014及2015年新台幣匯率回貶,壽險業快速累積外匯準備金,不僅還清當初借的200多億元,還多累積600多億元,到2016年底還有441億元。
壽險業表示,前4月新台幣急升約6.8%,是歷年最快、短期內最大幅度,讓各公司措手不及,外匯準備金迅速用掉270多億元外,還有多家公司已不能再動用;現在研議看能從哪些準備金處再借用一些資金額度,充作外匯準備金。
(工商時報)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六大壽險公司中,4月底已有3家公司觸及年初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20%,即5月若新台幣繼續升值,則富邦人壽、南山人壽及台灣人壽都不能再動用外匯準備金,

台幣強升 壽險獲利兩樣情

前4月新台幣對美元強升逾6.8%,讓前6大壽險公司獲利也出現「兩樣情」。中國人壽10日公告4月單月稅後獲利6.2億元,在六大壽險公司中排名第二;同時間,南山人壽因對匯率及資本市場走勢有不同看法,4月單月虧損10.77億元。
同時六大壽險公司中,4月底已有3家公司觸及年初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20%,即5月若新台幣繼續升值,則富邦人壽、南山人壽及台灣人壽都不能再動用外匯準備金,來沖抵匯兌損失。
4月單月稅後獲利以國泰人壽的21.4億元為最高,主要是國壽趁機實現股票及債券資本利得,再加上用一籃子貨幣避險操作,某種程度減少NDF(無本金遠期外匯)的避險比重,第三則是銷售保單組成不同,國壽將初年度成本降低,前4月獲利72.7億元,繼續蟬聯壽險獲利王。
富邦人壽4月因為認列荷蘭投資損失,再加上已不能動用外匯準備金,但也有實現資本利得支撐下,4月單月獲利還有4.4億元,累計前4月稅後獲利56.97億元,仍是壽險業獲利第二高。
中壽前三月也是承受極大的匯兌壓力,但4月新台幣僅小幅升值,因此4月中壽單月賺6.2億元,累計前4月稅後獲利6.5億元;不過中壽先前累計較多的外匯準備金,即便已收回近38億元,仍舊還有約26億元,相對安全。
南山人壽今年首月就因新台幣大幅升值單月虧損20.4億元,3月扭轉情勢,累計獲利2.89億元,但4月仍不敵新台幣繼續升值,單月又出現虧損10.77億元,累計前4月虧損7.88億元。
南山人壽表示,目前再去加碼NDF避險未必划算,因此是加大外幣保單銷售,自然避險,同時南山對資本市場後市有不同期待,因此4月並沒有大量實現資本利得,因此匯兌造成的損失就較為明顯。
台壽4月稅後獲利也縮小為0.74億元,主要也是外匯準備金能動用金額極小,但台壽前4月累計獲利14.98億元,仍是排名六大壽險的第三名。
(工商時報)

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壽險業者內部概估,整個壽險圈的避險費用在去年大約為866億元,但今年全年的避險費用,在上述兩大變數的交相影響下,可能高達1,600億元以上。


台幣升不停 壽險避險費用 上看1,600億




台幣升不停 壽險避險費用 上看1,600億
壽險業者所作匯率避險模型推估
壽險業者統計,新台幣匯率今年初至4月底已急升6.77%,不願具名的壽險公司高層估計,今年整體壽險業者的避險費用將超過1,600億元,比起去年全年至少超過1倍以上。
上述預估,主要是根據整個壽險業目前的國外投資的海外資產約12.9兆、有3成外幣保單是無須避險的資產,及整個需要避險的曝險部位大約9兆元等三個重點為基礎換算而來。
若對比台灣與其他國家年初以來截至4月底止的新台幣匯率的升值狀況,用「飆升」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除了新台幣強升6.77%,韓元、英鎊、日圓、歐元、星元、人民幣分別升值6.15%、5.2%、4.9%、3.72%、3.46%、0.75%。其中,南韓在3月底的貨幣升值幅度還高於台灣,但到了4月底,就變成台灣拿下貨幣升值「冠軍」,壽險業與出口商也更加哀嚎遍野。
不具名的壽險高層指出,新台幣升值之勢不知何時才停止,現在急需避險的不僅壽險業,還包括台灣的經濟命脈出口廠商,兩大領域的業者的避險需求激增,亦使避險費用跟著水漲船高。
這位壽險公司高層透露,避險費用價碼,費率已由原本的1.2%增至2%,之所以如此,在於由於新台幣匯價升得快又猛,因此,傳統SWAP已不能滿足業者的避險安全,現在必須進一步動用到NDF(無本金遠匯),因為NDF較能因應匯率大幅波動時的避險。
但NDF的避險費用比SWAP高得多,壽險高層進一步說明,SWAP避險的單位費率約在1.2%左右,但NDF避險的單位成本費用約在2.5~3%間。
另外這位高層也指出,壽險公司所負擔的成本來自兩個面向,除了單位費用增加之外,壽險業者需要避險的比率也再拉高,先前壽險業界的避險平均水準,每家大約在80~85%之間,但從今年新台幣匯價狂飆之後,現在壽險公司普遍拉高避險的部位至9成以上,也就是曝險部位得再增加1成的避險量,因此綜合概算下來,避險單位費用等於增加到2%。
影響所及,壽險業者內部概估,整個壽險圈的避險費用在去年大約為866億元,但今年全年的避險費用,在上述兩大變數的交相影響下,可能高達1,600億元以上。
(工商時報)

銀行經營,首重誠信


銀行經營,首重誠信,聽起來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一般民眾直覺上也認為銀行經營者都是社會賢達,應該能落實這個基本道理;也以為銀行經營者會諄諄告誡行員,務必落實公司治理,兼顧客戶、股東、員工等各方利益。然而,從TRF不當銷售,將近20家銀行累計被裁罰幾近億元新台幣來看,讓人恍然大悟,原來銀行確實是營利事業,利字當頭,把客戶權益擺一邊,甚至把客戶當肥羊。
邇來金融科技(FinTech)衝擊銀行經營,一些FinTech相關技術,銀行經營者都能朗朗上口,說得一口好技術,彷彿都已經是金融科技的時代先驅。實際上38家本國銀行當中,能真正落實FinTech六大核心技術之一兩項者幾稀矣。各家銀行對外動輒宣稱已經使用具備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作客戶服務、使用理財機器人(robo-advisor)幫客戶做財富管理;還動輒標榜使用大數據分析(Big Data Analytics)預測客戶行為,甚至自稱使用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已經能充分了解客戶偏好,為客戶量身打造適合產品。原來許多銀行不但貪財好利,也還想要浪得虛名。
早從今年年初開始,某家大型銀行的新聞稿標題就出現「○○銀行智能客服上線對答如流,語音回覆(為)銀行業首創」,媒體不察,就照著標題報導其「在網路銀行及行動銀行推出整合數位金融的全方位智能客服,上線能對答如流。」事實上,該行的智能客服不但沒有語音回應功能,至今只能做最基本的文字(關鍵字)回應,而且並不流暢。
另一家標榜本土原生數位銀行,日前推出所謂的「機器人理財業務」,事實上機器人理財顧問業務尚未開放,業者是依據「信託法」和「信託業法」,以集合管理之特定金錢信託方式,來投資境內外基金。既然是信託業務,當然是不保本也不保息。然而,該銀行在推出該項業務時,除了將信託業務包裝成「機器人理財業務」,還宣稱萬一客戶賠錢由該銀行負擔、補足差額,完全與信託業務本質相悖,當然引起同業關注,甚至檢舉指控該行有疑似不合法規的作為;銀行公會、信託公會與投信投顧公會等三大公會,也只好出手關切「指教」該銀行。
相對之下,另一家銀行針對年輕人推出另一品牌的全數位化業務,包括數位存款、虛擬信用卡以及所謂的「銅板投資」,亦即只要10元(目前網頁上改為100元起)即可進行基金投資。該行在網頁上明白告知客戶,這是特定金錢信託投資境內外基金,基金並非存款,投資人須自負盈虧,受託銀行不保本也不保息。該銀行這些做法,完全符合法令規定,沒有虛假包裝,這才是銀行誠信經營的做法。
還有一家從前被譽為業界模範生的銀行,邇來某些作為越來越背離誠信經營之道。該行規模較小,客戶數目相對較少,雖然積極投入各項創新研發,但可能因為直接客戶數據資料相對有限,想要進一步蒐集社群參與者資料。前一陣子,某社群APP使用者若有加入該銀行官方帳號,只要進入該社群APP,就被直接導入該銀行的「認證」頁面。該「認證」頁面未告知緣由,直接要求使用者同意授權該銀行,在這個社群APP內存取使用者的個人姓名、個人圖片和狀態消息等資料。一般人若不知道自己選擇「取消」,照樣可以進入該銀行官網,通常都會選擇「同意」再進入。該銀行用這種方式取得存取個資的授權,也不是誠信作法。
我們舉了三家銀行的負面例子,和一家銀行的正面做法,不但告訴讀者要小心區別分辨銀行的經營態樣,更呼籲金融主管機關要防微杜漸,在各種小跡象出現時就提醒金融消費者不要受騙也不要受欺。金管會更需要建立業者行為態樣資料庫,使用大數據分析,提前預測業者行為與可能事件之相關性。不要像先前的雙卡風暴、連動債事件、以及不久前的TRF不當銷售,直到事情鬧大了才作危機處理;如此之金融監理,只能在事後裁處業者,未能在事前保護金融消費者。
扁鵲是古代四大名醫之一,每逢有人稱讚他醫術精良,能起死回生;他總是謙卑回應他是家中三兄弟最差的,因為他二哥看人氣色,就知道健康狀態,即時投藥免致重病;他大哥更能在各種疾疫將起之前,就教導鄰里做好公共衛生與防疫工作,讓天然疾疫無從發生。我們希望金管會能在平時就注意銀行經營,建立銀行誠信資料庫,做好事前的有效預防,遠勝於事後的嚴厲裁處。對於銀行經營者,甚至要有更高的誠信要求,凡經常出狀況的金融機構,應及早強制撤換負責人;凡作出不實宣傳卻自以為是創新者,應及早勸誡給予再教育,如果無效也該撤換負責人。金融機構之良窳,影響社會安定甚鉅,誠信要求豈能輕忽?
(工商時報)

關鍵字: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