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還好台灣並沒有這種產業~ 能源放款損失 可能擴大


油價低迷重創歐美銀行業,美國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周二以能源放款損失可能擴大為由,宣稱擬於第1季再針對石油與天然氣的放款提列約5億美元的備抵呆帳,將對財報獲利帶來額外下壓。在此之前,匯豐與渣打也都表示油價重挫已使他們的業績大受損傷。
摩根大通示警利空一出,股價應聲大跌,周二收報56.12美元,重挫4.2%,並拖累金融類股全面收低。
摩根大通周二舉辦年度法說會,並於會中釋出能源放款損失可能擴大的訊息,宣稱首季將再提列約5億美元以供作石油與天然氣的放款損失準備金,金屬與採礦放款損失準備金則提列1億美元。
去年第4季摩根大通石油與天然氣的放款損失準備金總共提列8.15億美元,金屬與採礦放款損失準備金則為2.4億美元。
除了摩根大通,其他國際大型銀行也都呈報能源放款業務惡化,匯豐銀行控股周一指出,2015年第4季的放款損失達16.5億美元,較2014年同期的10.1億美元增加逾6成,上季放款損失絕大多數來自於不堪低油價衝擊的能源企業。匯豐去年底全球石油與天然氣的曝險部位達290億美元。
渣打銀行周二也表示,商品市場大跌已對公司的營收造成衝擊,由於市況不佳,渣打的商品相關營收損失估計達約3億美元。
摩根大通同時提及,假設情勢惡化,而油價跌至25美元,並維持在該低點長達18個月,則該銀行可能有必要提列約15億美元的相關備抵呆帳。
摩根大通的企業與投資銀行部門業績本季也看淡,部門主管平托(Daniel Pinto)透露,受到債市與股市交投減少的影響,摩根大通投資銀行本季的手續費收入預估將較去年同期銳減25%。
(工商時報)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香港分行繼續穩居國銀海外最會賺分行,占海外獲利超過4成

海外分行獲利 去年減7.1%~ 富邦華一銀行320億買的 去年賺25億換算R0E超過7% 好像還不錯

國銀去年海外分行獲利出爐,總計達316.5億元,較前年衰退7.1%,金管會銀行局指出,去年國銀海外分行獲利(不含子行)以香港、美國、新加坡、大陸、日本為前五大,排名與前年差異不大,而兩家大陸子行獲利,富邦華一子行稅前盈餘達新台幣25億元、永豐南京子行為9,600萬元。
銀行局分析,香港、美國、新加坡位處國際金融中心,除了台商家數多,企業也習慣以這三地作資金調度中心,尤其許多台商在東南亞有設點的多半以新加坡為資金調度中心,帶動銀行業務發展,因此去年以新加坡分行成長幅度最大,分行獲利年增率達59.1%。
而香港分行繼續穩居國銀海外最會賺分行,去年全年稅前盈餘為新台幣135.4億元,占海外獲利超過4成(42.8%),但由於香港分行去年也受到103年基期高、人民幣貶值影響,獲利衰退達21.6%。
銀行局指出,獲利衰退了近五成的大陸地區分行,也是受到人民幣貶值影響,去年全年稅前獲利19.5億元,幾乎較103年的37.6億元腰斬。
不過,銀行局進一步分析,由於大陸分行的財報損益以美元計價,但大陸分行主要資產都是人民幣,所以換成美元會出現虧損,儘管大陸分行的匯損就吃掉21億元的獲利,但若是扣除匯損因素,其實獲利還是成長。
(工商時報)

壽險加碼海外 1月猛增3千億


壽險加碼海外 1月猛增3千億
近1年壽險業加碼海外情況
海外投資報酬率高,壽險資金快速流往國外。金管會昨(23)日公布,壽險業元月投資海外餘額破新台幣10.7兆元,等於單月增加近3,000億元,是目前壽險業資金運用金額及占比最高的項目,去年一年壽險業海外投資增加逾2.1兆元,更創下歷年最高金額。
壽險業今年元月總保費收入2,737.6億元,國外投資增近3,000億元,雖然其中可能含有價證券未實現增值,但近二年壽險資金明顯大量流往海外,2014年海外投資增加1.89兆元,去年2.14兆元,二年就加碼4兆元,壽險可運用資金中,已有逾57.6%用在海外投資。
由於外幣傳統保單與投資國際板債券,都不算入國外投資限額,因此壽險業海外投資占比已超過目前保險法規定的45%上限,很多壽險公司資金一半以上都是外幣部位。
到今年1月底,外幣保單約新台幣1.56兆元,即占可運用資金的8.4%,國際板債券則有1.7兆元,約占9.2%,等於壽險業實際算入投資海外上限的部位僅新台幣7.44兆元,約40%,還有近1兆元的空間可加碼。
目前已獲准可投資海外達45%的壽險公司,僅國泰人壽、中國人壽、富邦人壽及南山人壽四家,國壽因承受國寶人壽及幸福人壽,還獲得額外投資海外的額度;剩下如新台灣人壽則正要申請由40%提高到45%,其餘壽險公司多為35~40%。
近期因為新台幣貶值,元月壽險業海外投資部位還有匯兌利益,因此紛紛增提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保險局表示,到1月底,整體壽險業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已達693億元,創該制度推出以來新高。
壽險業者表示,目前如海外債券投報率都在4%以上,加上近年因為國際債券可不算入國外投資部位,各公司紛紛搶進,因此海外投資部位看起來會增加的比往年更多,但今年已有部分公司海外投資接近滿水位,只能朝增加外幣保單方向努力。

富邦的海外佈局

富邦拓版圖 想買泰銀行六哥

2016-02-24 02:32 經濟日報 記者韓化宇/台北報導

本國銀行打亞洲盃有望再傳捷報。路透昨(23)日報導,加拿大第三大銀行「豐業銀行」(Bank of Nova Scotia)有意釋出持有的泰國第六大銀行「泰納昌銀行」(Thanachart Bank),約49%、17億美元(約新台幣560億元)股權,包括富邦金控、中銀香港、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及瑞穗金融集團,皆有意競標。
如果此案成交,將是2013年日本三菱東京UFJ銀行,以56億美元收購大城銀行(Bank Ayudhya)以來,泰國最大的一起銀行交易案。據了解,豐業銀行計劃一次將49%股權標售給單一銀行,由於金額高達新台幣560億元,如果最後由富邦金拿下股權,將是該公司海外併購最高金額。

富邦金近年海外布局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路透引述知情人士表示,此案是用帳面價值溢價二倍的價格標售,所以收購金額估計高達17億美元,可能只有中國的金融機構有能力吃下。
換句話說,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提出「打亞洲盃要快,沒有多少時間,中國的金融業就要追上來」的說法,似已開始發酵。
報導指出,中國銀行香港子行「中銀香港」已表達參與競標的興趣,除此,被委託擔任此案財顧的摩根士丹利,還與富邦金控、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及瑞穗金融集團聯繫。但上述銀行皆拒絕對此案置評。
美國富比士雜誌統計,2015年泰納昌銀行的資產總值為312億美元,在泰國銀行業排名第六,該銀行全泰國的據點超過600個。
金融海嘯後,不少受到重創的歐美金融業,陸續將持有的亞洲金融業持股賣掉,以強化資本。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表示,尚未收到關於此案的訊息,但有歐美金融機構要釋出持有亞洲金融業的股權,對本國金融業來說,就是難得的機會,只要有興趣的、資本夠強健的業者,都會抓緊機會評估。
泰國去年經濟表現亮眼,全年經濟成長率達2.8%,遠高於2014年的0.8%,也略優於市場預期的2.75%。

兩家以中國為主要市場的銀行都報虧損

渣打去年暴虧502億 壞帳準備金創新高

 
 
 
【陳智偉╱綜合外電報導】中國經濟放緩拖累亞洲區域經濟,亞洲業績吃重的銀行深受企業壞帳急速攀升所苦,繼滙豐(HSBC)上季意外大虧8.58億美元,渣打銀行(Standard & Chartered)昨公布去年年報,全年壞帳準備金暴增近1倍,創歷史新高,同樣意外陷入虧損,衝擊倫敦掛牌股價盤中暴跌逾12%。
渣打2015年稅前虧損15億美元(502億台幣),未如市場預期維持獲利,並較上年稅前盈餘42億美元嚴重惡化。去年營收年減15%至154億美元(5157億台幣),同樣不如預期。

股價盤中大跌逾12%

渣打執行長(Bill Winters)說:「我們2015年財報結果不佳,面臨地緣政治與經濟逆風,以及眾多市場波動影響。預期2016年集團財務表現仍受壓抑。」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台灣銀行業今年的獲利風險,將比壽險業小得多

銀行股擁利多 瑞銀證按讚

2016-02-22 03:01 經濟日報 記者簡威瑟/台北報導

瑞銀證券台灣金融產業分析師朱曉暐指出,台灣銀行股自去年中以來,股價淨值比大幅下滑25%,市場對台灣銀行股預期偏低,股價已經反映股東權益報酬率可能下滑的擔憂,看好銀行股未來表現優於壽險族群。
朱曉暐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全球金融市場變化迅速,然在三大面向上,台灣銀行業仍占優勢,今年族群營運獲利表現不致太差。首先、美國聯準會(Fed)升息影響層面多元,升息雖可能讓美元貸款增速變慢,卻有利台灣銀行業者擴大利差,兩相權衡之下,台灣銀行業者將為受惠者。
其次,台灣企業的財務體質在亞洲區域中相對良好,信用成本增加幅度不大。第三,如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新科技,因進入門檻極高,新進入者不易對銀行業者產生劇烈競爭壓力,尤其金融網路創新提供銀行許多業務管道,不必大舉擴張分行,可節省營運成本。
他強調,台灣銀行業還有一項隱藏版利多:財富管理成長性依舊健康。歷經過去幾年爆發性成長,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雖不會有過去成長迅速,但今年仍有成長空間,進一步考量台灣、美國若利率走勢相反,儘管影響程度相當複雜,然也反而會提高投資人購買海外投資商品的意願。
總括來說,台灣銀行業今年的獲利風險,將比壽險業小得多,因此,將台灣銀行股目前的評價、現金殖利率合併考慮,透露出中長線投資機會。

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人民幣的螞蟻危機


人民幣的螞蟻危機
人民幣的螞蟻危機圖╱路透
人民幣的螞蟻危機
中國外匯存底近期變化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放緩,不僅外資撤離中國,連中國富裕家庭也擔心人民幣貶值使資產縮水,紛紛設法將巨款轉移出境,這種螞蟻搬家式的資本外流,已使中國政府在維持人民幣的匯率穩定上,遭遇嚴重的挑戰。
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隨著中國經濟走勢低迷,富裕家庭擔心人民幣貶值,自己的存款價值縮水,正越來越多地試圖將巨款移轉出境。為了不違反中國的現金管制規定,一些人讓親友攜帶或匯款5萬美元出境,這是中國規定的年度上限。
這種作法在西方稱為「smurfing」(藍精靈式移轉),在中國則常稱為「螞蟻搬家」。它是資本外流的其中一種形式,而這種外流正給中國經濟前景投下陰影,也在全球市場引發震動。過去1年,公司和個人已經從中國移轉了近1兆美元出境。
貸款狂潮拖累銀行系統
資金匯出境外的方式有些是完全合法的,比如在其他地方進行房地產投資,購買海外企業,或償付美元債務等。但類似螞蟻搬家的方法比較可疑,在某些情況下是非法的。
中國海關去年抓獲一名試圖離開中國的女子,她把25萬美元的鈔票綑綁在胸部和大腿上,部分藏在鞋子裡,企圖闖關出境。
報導指出,如果中國政府不能阻止資金從金融系統流出,中國的前景會愈發黯淡。資本外流增加是中國經濟放緩的一個不穩定因素,有可能會打擊人們的信心,對中國的銀行系統造成危害。而當前,中國的銀行系統正在艱困地應對持續了10年的貸款狂潮。
資本外流也給人民幣帶來了巨大壓力。為了防止人民幣的重貶,中國政府在市場上採取行動,動用其巨大的現金儲備來支撐人民幣。但如果現金儲備減少太多,反而會加劇資本外流,引發市場動盪。
研究機構Autonomous Research的經濟學家朱夏蓮說:「人民幣已經成為金融穩定的一個近在眼前的威脅。」
人民幣恐危及金融穩定
市場研究機構CMR集團的創始人雷小山(Shaun Rein)也說:「公司不想要人民幣,個人也不想要人民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民幣都是包賺不賠,但現在不是這樣了,很多人想要撤出。」
報導指出,中國政府一直通過低利率刺激經濟,削弱了對儲蓄者的吸引力,使其不願將錢存在中國。由於中國的過剩煉鋼廠、汽車廠以及空置房屋過多,公司利潤不斷減少,導致投資者到其他地方求更好的收益。
香港基金經理人溫天納在中國大陸的多家國有企業擔任董事,他表示,這種悲觀情緒已經成為共識。他說:「我所接觸的公司,都有意將資金轉移出中國。」
在這種環境下,很多銀行和經濟學家認為今年春季人民幣會大幅貶值。但中國政府對於人民幣貶值的預測予以反擊並譴責。在投資大亨索羅斯(George Soros)1月份質疑中國政策之後,中國官媒人民日報隨即發表文章加以批評。
管理著150億美元的香港私人股本公司太盟投資集團(PAG)首席執行官單偉建說:「當他們抨擊索羅斯時,我覺得他們發出了最強信號,說明他們會竭盡所能,不讓索羅斯及其他對沖基金經理變得更富有。」
報導指出,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政府的下一步動作將取決於它能否阻止或者至少大幅減緩資金外流。在中國,這有點像貓捉老鼠的遊戲。
雷小山舉了一個案例,一名上海女子在這個冬天通過140名親屬、朋友,甚至朋友的親屬兌換了700萬美元,每人攜帶5萬美元向境外移轉,讓中國官方防不勝防。
(工商時報)

中國信貸激增的背後意義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超出先前所預期,在過去幾個月注入大量流動性,使得今年1月份的流動性出現大幅成長。
聯博認為,這是中國為了對抗資金外流情況,並且避免本地利率推升、導致經濟受害的策略。但是目前看來,中國人行似乎注入過多流動性,需進一步縮小規模。
先前聯博曾預期,儘管中國仍有調降利率的空間,但因為擔心降息可能加速資金外流以及加劇人民幣貶值的情況,因此中國人行可能傾向於使用公開市場操作以及流動性調整來控制市場中的貨幣數量。
只是,中國政府可能很難藉此動作來獲取認同,原因是他們一旦展現出「我們具有足夠流動性來確保國內金融穩定」的力量,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中國再次運用槓桿操作的疑慮。
中國的社會融資總量(TSF,Total Social Financing)年增率約為12%~13%,國內人民幣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成長年增率則微幅上升至14%,這兩者的成長幅度正好大約是名目GDP成長率6%~7%的兩倍。
社會融資總量在1月份達到歷史新高的3.42兆元人民幣,主要增幅是因新增人民幣貸款2.54兆元。進一步來看,影子信貸仍然在控制之內,其中以持續的新公司債發行為主(公司債在中國歸類於影子信貸底下)。
新增的人民幣信貸主要是來自於中長期的貸款。在過去的循環中,這樣的信貸擴張可能顯示出固定收益資產投資正在復甦中,但這一次卻不太確定。
年初的信貸增加,有部份原因很有可能是受季節性因素:通常在這個時候,企業會想取得貸款資金,而且銀行也想要留住客戶。此外,當地政府與國營企業皆受到來自中央政府的壓力,必須透過借貸來啟動計劃以實現成長。
只不過,人民幣借貸總計達到73%年增率,在聯博看來,並不是一件尋常的事,上述兩個理由可能也不足以解釋這個情況。至於可能的第3個理由,應該是中國企業因為擔心人民幣貶值,已經從原本的美元借款轉向人民幣融資。
較高水準的信貸成長,與下滑最多的名目GDP成長率,再加上服務業以外幾乎所有產業都長時間呈現趨緩、沒有太多的借貸需求。因此,銀行必須處理更多「常青化」(也就是所謂延期償還)的貸款,借錢給無獲利的國營企業,以防止系統性違約風險發生。
要衡量這個問題有多大並不容易,但也不應該就此貿然斷定中國目前處於違約風險的邊緣。國營的銀行與國營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已有數十年之久,因此不至於使得整個系統癱瘓,也不會如看空人民幣的投資人所期待,發展成一場典型的金融風暴。
此外,聯博預期人民幣將不會再度貶值,但中國的利率水準在未來6個月將持續寬鬆。市場擔心美元升值可能造成人民幣大幅度的貶值,進而引發中國經濟危機,但聯博認為此發生的機率不大,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中國減少資本帳自由化以穩定貨幣。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