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在國內、外市場獲利都有隱憂下,銀行業今年獲利可能出現十年來首次衰退

掰了!銀行業高獲利時代
2016/11/22
林文義
瀏覽人次:175
關鍵字:銀行業;FinTech;企金放款;消金放款;金融業;金融科技
圖片來源:財訊雙週刊

銀行業今年出了不少事情,再加上國內投資及消費不振,
令銀行業放款態度也趨於保守,今年銀行業的獲利恐將出現十年來首次衰退。
  銀行業放款保守的狀況,連總統蔡英文也注意到了。10月20日《財訊》金融獎頒獎典禮上,蔡英文向金融業呼籲:「我殷切期待,銀行業能承擔多一點風險,增加放款給中小企業和創新企業。」這項呼籲點出目前銀行業放款趨於保守的狀況,但其實銀行業的經營正處於困境,不只銀行業放款保守,市場上想借錢的人也大幅減少了。
消金、企金放款成長率下滑  在蔡英文總統提出呼籲後,金管會10月26日發出新聞稿表示,到9月分,銀行業對中小企業放款金額已增加二百多億元,總放款額度提高到5.55兆元,放款比重也拉高到57.89%。
  金融業界人士指出,由於金管會對於各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績效都有控管,短期內要把對中小企業放款額度衝高不是難事;但實際上,想借錢的人愈來愈少,銀行業衝刺放款的能力已經有限,而這從銀行業「存放比」的指標就可清楚觀察到。  所謂「存放比」是拿銀行的放款金額去除以存款金額,得到的數值,存放比的數值代表銀行收到的存款,有多少拿去做放款的用途。例如,到今年8月底,銀行業的存放比只有0.72,為10年來新低;而在2007年底,銀行業的存放比還有0.88。十年前銀行每收到1百元存款,會拿88元做放款;現在每百元存款中,72元拿去放款。
  放款能量下降,雖代表銀行放款保守,但經濟狀況不好,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再仔細分析內容,會發現銀行的企金和消金放款總額雖有增加,但成長率卻節節下滑,顯見銀行業的獲利引擎正在失速當中。  從消金放款成長來看,這幾年由於打房力道強大,除了房市不振、成交低迷,央行也對特定地區的房貸成數設限,導致房貸成長率趨緩;再加上台灣逐漸步入老年化社會,民眾消費力道減弱,消金放款成長率就下降了。
  至於企金放款成長率下滑的主因,則是投資不振。台灣近來少見大型投資案,也很少有企業在增資擴廠,當然就不會有大型的融資案。此外,很多企業手上保留大筆現金部位,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王伯元就曾透露,台灣前10大高科技產業帳上的保留盈餘部位,就高達上兆元台幣。  而銀行業的獲利除了存放款利差外,還有投資,但由於銀行業投資股票部位不可超過淨值10%,因此能投資股票的部位非常有限。目前銀行業的業外獲利,主要來自過去購買的債券,趁現在利率處於低檔,債券價格未大跌時,先賣掉一些債券來支撐獲利。
  在國內、外市場獲利都有隱憂下,銀行業今年獲利可能出現十年來首次衰退。銀行業自從2009年擺脫金融海嘯風暴後,獲利開始逐年攀升,一一年獲利破2千億元,2013年獲利破2千5百億元,2014年獲利達到歷史新高的3千2百億元,2015年持平,獲利為3,195億元,但今年到8月底為止,獲利為2,142億元,已比去年同期衰退4%,全年獲利可能處於衰退狀況。發展金融科技 創造新機會
  對於銀行業獲利可能衰退,金管會銀行局長王儷娟表示,銀行業面臨的大環境比以前差,但銀行的資金去路也不只有放款一途;而且目前政府正在推動「五加二」產業(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國防航太五項,再加上新農業及循環經濟兩項),銀行業也可把放款對準這些新興產業。  金融業高層對此則指出,對政府推動的新興產業,銀行業當然有興趣放款,但真正關鍵是這些新興產業的投資要能做起來。
  除了四處找放款機會,金融業目前也致力提高服務品質,一位銀行總經理透露,目前很多銀行在發展金融科技(FinTech),引進機器人服務等,這些金融科技可提高銀行在消金業務的效率與服務品質,雖然仍在初期發展中,但未來有機會創造新的消金業務。  除了前述努力,銀行業目前相當期盼的,就是年底美國聯準會(Fed)如預期升息。金融業者透露,由於中央銀行之前三度降息,企業放款利差增加不易,導致企業及消費者預期利率可能下降,延遲借款需求;若年底聯準會升息,可使銀行業暫時鬆一口氣。
  總的來說,銀行業受到大環境影響,內、外業務都不順,今年獲利成長可能衰退,銀行業過去幾年高獲利時代,已經結束了。
(本文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第515期)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七大壽險公司第3季備供資產價值增加近500億元,若加上無活絡市場及持有到期部位的增值,單季身價漲逾900億元。


股債雙漲 7大壽險身價 Q3暴漲逾900億




股債雙漲 7大壽險身價 Q3暴漲逾900億
7大壽險公司9月底財務情況
資本市場波動,壽險公司比的就是投資的靈活度!根據最新公布的第3季財報顯示,由於股債雙漲,國內前七大壽險公司第3季備供資產價值增加近500億元,若加上無活絡市場及持有到期部位的增值,單季身價漲逾900億元。
國泰人壽淨值項下的其他權益,從6月底的20億元,9月底直接衝上210億元。國壽表示,主要是台股價值回升,加上債券價格上揚,9月底國壽淨值也增加到3,837億元,除了是壽險業最大淨值,也創下國壽成立以來新高水準。
此外,國壽也在第3季積極處分掉「無活絡市場」部位的債券,金額逾500億元,實現獲利之餘,帳上債券未實現獲利還增加到838億元,以9月底來看,國壽帳上金融資產未實現獲利逾1,111億元,比6月底增加270億元,代表後續國壽仍有處分獲利及支應保單成本的空間。
另外新光人壽也積極處分股票虧損,重建新投資部位,到9月底,新壽備供項下未實現虧損已從6月底的負328億元,成功縮小到負261億元,持續降低未實現虧損部位。
去年底台股收在8,338點,壽險公司投資台股大多是未實現虧損,情況一直到今年第3季才明顯好轉,加上國內外債券價格上揚,國壽、富邦人壽、新壽、中國人壽、台灣人壽、南山人壽及三商美邦人壽等前七大壽險,前3季備供項下金融資產價值,較去年底增加1,128億元,有些是未實現獲利增加,有些則是未實現損失金額縮小,但整體上都代表七大壽險公司資產價值比去年底大幅增加。
因此前七大壽險公司今年前9月累計稅後獲利806億元,若加上資產增加利益,前3季綜合損益達1,753億元,代表壽險公司價值增加。
壽險公司的「備供出售」部位大部分是國內外股票、隨時可能機動買賣的債券或基金等,這部分資產價格變動會影響到公司的淨值;另外近年壽險公司大量增加的就是「無活絡市場」,擺入大量的國外債券,這部分價格波動不影響損益表,也不影響淨值,但又隨時可以出售,被視為進可攻、退可守的資產,七大壽險公司光是無活絡的資產部位就達到7.16兆元,依公允價值計算的未實現獲利也達2,704億元。
(工商時報)

責任準備金利率減一碼,保費就可能上漲二到三成,責準金利率減三碼以上,所有商品都會「一刀斃命」

類定存保單新制 擬延緩上路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聯合報
金管會保險局原擬祭出「指標型養老險」標準,大動作管理「類定存保單」市場。沒想到試算後發現,市場前十大最熱賣儲蓄險相關商品,若依照新標準,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都必須「加倍減碼(減三到四碼)」,屆時所有商品恐一夕消失。壽險業者說,責任準備金利率減一碼,保費就可能上漲二到三成,責準金利率減三碼以上,所有商品都會「一刀斃命」,根本就不用賣了,且這些保單幾乎都是「主力」商品,若一瞬間全數從市場消失,傳說中的「保費懸崖(保費收入大幅衰退)」,有可能真的出現。
由於壽險業很緊張,再加上「指標型養老險」定義備受質疑。壽險公會代業者向金管會爭取延後實施,保險局擬同意將管理新制延緩到明年七月後再上路。根據壽險公會統計,今年前三季,壽險業新契約保費銷售金額達九千七百廿三億元,光銀行通路就進帳四千九百九十三億元、占比超過百分之五十,其中超過四千億元都是「個人」壽險和年金險,這些商品不是傳統儲蓄還本險,就是利率變動型壽險或年金,幾乎都是保險局釘上的類定存保單。
保險局對類定存保單大為感冒,主因是銀行存款戶資金,多年來透過類定存保單「大量灌進」壽險公司,但投資環境差、利率又低,壽險業又一再保證,可提供比銀行定存還好的報酬率,左手對保戶開承諾,但為搶行銷通路,右手又給銀行過高佣金。壽險業既幫銀行業解決「濫頭寸」問題,還貢獻銀行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但壽險業卻面臨清償能力不足的挑戰。



 
台灣人愛買儲蓄險 業者:觀念不對 建議這樣買
記者韓化宇╱即時報導/經濟日報
儲蓄險銷售熱度不退,推升保費收入飆漲,金管會決定出手管控明年起,儲蓄險保費將大幅上漲,壽險界認為,保單賣相變差後,過往的銷售熱潮難以再現。統計顯示,今年前3季,壽險業新契約保費銷售金額達9,723億元,其中七、八成不是傳統儲蓄還本險,就是利率變動型壽險或年金。但保險公司拚命收保費同時,全球利率卻不斷走低,拖累保險公司投資績效,時間長久將影響清償能力,金管會注意到這個風險,才出手嚴管。
壽險業者直言,台灣人愛儲蓄,很多人連基本的醫療險或壽險都沒有,第一張保單居然就要買儲蓄險,這樣的觀念其實不對,需要調整。
業者表示,保本儲蓄險的保障成分很低,也就是說,出了意外能拿到的保險金有限,無法保障家庭失去經濟支柱的風險。
但因為台灣市場利率真的太低,通膨跑贏利率,錢存在銀行「越存越少」,儲蓄險投資報酬率高於銀行定存,才吸引民眾前仆後繼購買。換言之,儲蓄險大賣,結構性問題是主因。
一名業者表示,很多人登門要買儲蓄險,但一問之下才知道,連基本的醫療險或壽險都沒有,他就會反問這名客人:「你買保險目的是什麼?」對方居然回答:「朋友都說保單利率比銀行利率高。」這樣的觀念,使得「保險」在台灣已成為保存或累積財富的工具,而非生命安全的保障。
業者說,有了最起碼的保障,例如傷害險、醫療險、保障型壽險等,如有餘力再考慮買儲蓄險。但太多人本末倒置,把保險當成理財工具,而非生命安全的保障,這不是正確的觀念。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資本適足率趨嚴 壽險壓力加大

2016-11-12 02:41經濟日報 記者吳靜君/台北報導
金管會擬定的今年保險資本適足率(RBC)版本將出爐,老牌、大型的壽險公司繼續「剉著等」,傳統保險的利率風險(C3)繼續從0.3倍再增加到0.4倍,壽險公司的RBC平均恐降一成,有「利差損」的保險公司有增資壓力很大。
保發中心與壽險業者共同討論年底計算RBC(Risk based Capital)的方式,並提交給金管會,金管會預計在11月底前公布。
據了解,今年有三大調整方向,一是已經公布的股票風險係數調整,國內股票的風險係數打了九五折,從0.2274調降為0.2165、增加海外股票風險係數,從0.1884調高到0.2009,希望可以引導壽險資金進入台股,提升台股的量能。
第二是採納壽險業者建議,雖調高自由分紅保單的係數,並與強制分紅保單風險係數一致,但自由分紅的紅利準備金可以有30%放到自有資本,整體而言,有利多數壽險公司計算RBC。
第三個方向是金管會今年再調高傳統保單利率風險到0.4倍,去年金管會將壽險公司銷售傳統型保單(C3)風險利率從0.1倍調升到0.3倍,已造成壽險公司的增資壓力,今年壓力更大。
金管會說,壽險要長期、穩健經營,所發保單年期長、利率高,所承受的利率風險就會愈高,且有效契約是滾動累積的,更必須要注意資產與負債的風險。

壽險資本適足率(RBC)的調整方案 圖/經濟日報提供
壽險資本適足率(RBC)的調整方案 圖/經濟日報提供

與美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走勢連動性(正相關性大於20%)最高的就是中壽、國泰金控、富邦金控,相關性分別為47.3%、46.4%、32.6%。


兩大利多 外資湧入壽險族群




兩大利多 外資湧入壽險族群
外資10日針對壽險三雄進出狀況
川普入主白宮,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飆破2%、創近9個月新高,昨(10)日牽動國際資金分別大買國泰金(2882)與富邦金(2881)高達2.8與1.7萬張,推升股價勁揚6.01%與5.84%,金融股指數因而大漲3.03%,以1,005點作收、收復千點大關。
事實上,國際資金昨天雖然小幅賣超台股4億元,但有相當比例買盤是集中在金融股身上,除了位居買超前兩位的國泰金控與富邦金外,包括兆豐金、中信金、元大金、中壽、新光金買超也分別達1.4萬、8,983、8,856、7,173、4,495張。
受到川普入主白宮,華爾街預期美國聯準會(Fed)年底將加快升息、通膨壓力漸增等因素影響,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9日飆升20.3個基準點、至2.07%,為2013年7月以來最大單日長點,同時也是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睽違9個月後、首度站上2%。
根據摩根士丹利證券美國利率研究團隊預估,美國公債殖利率接下來可能還會持續攀升,以亞洲新興市場為例,過去5年與美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走勢連動性(正相關性大於20%)最高的5檔個股標的中,就有3檔跟台股有關,就是中壽、國泰金控、富邦金控,相關性分別為47.3%、46.4%、32.6%。
此舉顯然觸動國際資金敏感神經,國際資金昨大舉湧入國泰金、富邦金、中壽等壽險族群,美銀美林證券台灣金融產業分析師胡傳祥指出,壽險族群應該是川普入主白宮後利多題材較為明確的標的,昨天股價大漲主要反應下列兩大利多效應:
一、台灣壽險業有50%的資產部位是擺在美債,美國Fed升息後美債收益率可望攀升,有利於壽險業;二、國際資金將由債券型基金轉向股票型基金等風險性資產,帶動債券利率走揚,也有利於壽險業。
胡傳祥表示,金融海嘯以來,全球央行均採取印鈔票救經濟策略,但這1、2年主要國家已開始由貨幣政策改為財政政策,不管是川普或是希拉蕊,選前所推出的政見也是如此,差別僅在於增稅或減稅,因此,美國Fed明年終究得面臨數次升息問題,只是川普逆勢當選,市場特別放大12月升息議題。
(工商時報)

終身壽險保費 明年鐵定漲





終身壽險保費 明年鐵定漲
6年(含)以上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
明年壽險保費肯定比今年貴了。金管會10日公布明年壽險各幣別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即計算保費的依據,雖然保險局「手下留情」,新台幣長年期保單利率依舊在2%以上,但業者試算明年終身型保單保費至少漲2~23%。
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即是壽險公司收取保費後,要提存準備金的依據,一般利率越低,保費就必須收得越高,否則公司就不夠錢提準備金,今年新台幣20年期以上保單責準利率還有2.25%,原本依據公式試算,明年利率應該要降到1.75%,保費就可能貴3成以上,保險局考慮市場及保戶需求,最後新台幣利率只降到2%。
至於市場上另一熱門幣別即美元保單的責準利率,20年期以上由2.75%降為2.5%,相對仍是比新台幣保單高,保費也就會比較便宜;這次利率降最多的是保單期間在10到20年的,利率比今年降2碼(即0.5個百分點),但保險局表示這類保單實際上極少公司推出,大部分不會適用。
據保險局調查,以目前熱賣的保單類型試算,繳費6年期以上的還本終身壽險,明年保費至少調漲7.9~11.2%;繳費6年以上複利增額終身壽險則是會漲9.3~23.4%;純保障型的繳費6年以上平準終身壽險,保費約漲2.1~12.5%。
也就是說今年年繳保費3~5萬元的終身壽險,尤其具有儲蓄還本成分的,明年保費至少漲數千元;這還不包括保險局要求各類保單不得出現「費差損」的規定,壽險業者表示,明年各保單「附加費用」勢必要調漲,否則無法過金管會金檢這一關,若一年調高2~3%的費用,具明年保費最高可能會漲25~30%,算是漲幅相當高的一年。
而先前要求各壽險公司試算的類定存保單管制方式,保險局副局長施瓊華則表示,當時只是保發中心要求各公司試算,都尚未找業者開會、尚未確定實施時間,目前也不確定是不是一定會形成政策。
壽險業者表示,保險局應該會看未來市場情況,再決定要不要再管制類定存保單,但明年壽險市場應該會是利變型保單的天下,不分紅、固定利率的保單買氣將明顯不如今年。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大動作管類定存 儲蓄險市場恐一刀斃命

2016-11-05 21:54:18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即時報導•

 報系資料照

報系資料照

分享
金管會保險局原擬祭出「指標型養老險」標準,大動作管理「類定存保單」市場。但沒想到試算結果發現,市場前10大最熱賣儲蓄險相關商品,依照該標準,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都必須「加倍減碼(減3到4碼)」之後,才能賣。
壽險業者說,責任準備金利率減1碼,保費就可能上漲最多3成,責準金利率減3碼以上,所有商品都會「一刀斃命」,根本就不用賣了,且這些保單,幾乎都是「主力」商品、例如保戶最愛的6年期繳終身還本險,若一瞬間全數從市場消失,傳說中的「保費懸崖(保費收入大幅衰退)」,有可能真的出現。
由於壽險業相當緊張,再加上「指標型養老險」定義,備受質疑。壽險公會代業者向金管會爭取延後實施,保險局擬同意,這項管理新制,延緩到明、106年7月之後再上路。
歷年來,保險局管理類定存保單,只有「防堵」一招,每隔一段時間,就加上多道新限制,保險局此次別出心裁,祭出「指標型養老險」標準,檢視各公司熱賣商品,只要壽險業銷售的保單「儲蓄性質比重」超過保險局的「指標型養老險」定義,責準金利率就必須「加倍減碼」,例如減3到4碼後才能上市。但保單加重減碼後,市售所有6年期繳終身還本險,可能「全數斃命」,壽險業也大喊無法因應。
根據壽險公會統計,今年前3季,壽險業新契約保費銷售金額達9723億元,光銀行通路就進帳4993億元、占比超過50%,其中超過4000億都是「個人」壽險和年金險,這些商品不是傳統儲蓄還本險,就是利率變動型壽險或年金,幾乎都是保險局「釘上」的類定存保單。
多年來,銀行存款資金透過類定存保單「大量灌進」壽險公司,但投資環境差、利率又低,壽險業又一再保證,可提供比銀行定存還好的報酬率,保險局擔心壽險業未來恐面臨清償能力不足風險,才出手管制;但保險局委託保發中心研議的「指標型養老險」定義,遭業者質疑,試算結果,保險局和壽險業都不滿意,無法如預期的在明年1月就上路實施。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銀行產業長期價值創造的經典案例


銀行經營 應重視長期價值的創造




研訓院看世界-銀行經營 應重視長期價值的創造
玉山銀行重視長期價值創造,素有銀行業模範生的美譽。圖/本報資料照片
財務上的「EPS」是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概念,代表一個經濟體在一個年度或季度的獲利狀況,是典型的損益表思維;這個概念當然有其重要性,然而過度重視或盲目追求卻經常會暗藏禍端。反觀資產負債表所代表的,則是努力成果長期積累的綜合表現,其中資產或負債相關概念涉及嚴謹複雜的評價作業,是追求永續經營的經濟體更應該關心的核心課題,可是卻難以簡化成像EPS這樣淺顯易懂的數據指標,以至於雖然更加重要卻往往為人所忽略。當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缺乏資產負債表重視品質與潛在風險的嚴謹思考,短期損益表思維充斥的代價可能會極其慘重,個人如此,企業亦復如是,產業或國家其實又何嘗不然,值得識者警惕!
談到長期價值的經營或創造,生活周遭其實就有很多很好的例子可以借鏡,宜蘭經驗堪稱就是長期價值創造最經典的案例之一。曾經,宜蘭人常以家鄉的發展落後及自己的鄉音未改而略顯得靦腆;如今,宜蘭的好山好水好人文,不只吸引許許多多的人移入置產,雪隧每逢假期車子大排長龍的景象更成司空見慣。宜蘭,由偏鄉蛻變成移居與旅遊休閒天堂,毫無疑問,價值源於陳定南、游錫堃、劉守成以至林聰賢歷任縣長,對家鄉建設的長期堅持與傳承。談到建設,難免就要面對短期利益與長期價值、少數人利益與多數人福利的抉擇,如果不是歷任縣長與宜蘭人長期堅持,堅定拒絕許多可能導致前面的努力功虧一簣的短期利益誘惑,如今的宜蘭價值不可能如此凸顯,宜蘭鄉親不可能普遍以家鄉為榮!
回歸銀行產業其實亦可以看到長期價值創造的經典案例。1989年,銀行法修訂開啟了民間申請設立銀行的大門。在眾多申請籌設的新銀行當中,玉山銀行是沒有知名財團支持或政黨作為後盾的一個特例,因此當時很多人質疑這家銀行究竟能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可是25年不到的時間,玉山銀行不只已經發展成金控,不僅在國內素有銀行業模範生的美譽,在海外佈局上更獲得相當亮麗的成績,今年3月更在緬甸政府委託國際貨幣基金IMF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嚴格篩選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家取得緬甸銀行業門票的本國銀行。
檢視玉山銀行的發展路徑可以發現,這家銀行打從一出生就很有自己的想法,從優質的服務品質出發、深耕普羅大眾與中小企業,到引進跨領域的新進人才、營造創新生態環境,以致積極發展數位金融等,其中沒有任何一條路可以輕鬆速成,而且過程中還捨個人獎金誘因的同業常見作法,堅持以兼容績效考核精神的團體獎金驅動團隊合作,當這些不走捷徑、不操短路、不走後門與不迷信個人獎金誘因機制的堅持成為玉山獨特的企業文化,呈現在國人面前的玉山就會有不一樣的特質。
除了玉山銀行之外,重視長期價值創造與企業社會責任履踐的好銀行其實還有很多,像國泰世華銀行在綠能金融的用心,相信不僅在國內是開風氣之先,隨著海外布局深耕東南亞,有朝一日更可望成為另一種的台灣之光;同樣,合作金庫以公股民營屬性,率先發展逆向型房貸的銀髮金融商品,相信對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問題一定可以產生很大的助益。近來國內外金融產業適逢多事之秋,不只銀行業者應該多加借鏡警惕,金融主管機關與公股銀行管理機構也應該從中獲得啟示!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