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台灣的保險不保險、幸福不幸福、安定不安定

蘋中信:台灣的保險不保險(殷乃平)

 
 
更多專欄文章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台灣的保險業正陷入了一個難解的危機之中,有人以「台灣的保險不保險、幸福不幸福、安定(基金)不安定」來形容。這種現象15年前就開始醞釀,過程中,不是沒有人看到,而是處理棘手,官員們寧願把炸彈「拖」給下一任,而不敢觸碰,以免引火自焚。
金管會前主委處理一個淨值負590億元的國華人壽,規模僅173億的保險安定基金根本無法支應,最後賠付出去883億,不但資金耗盡,而且還向銀行團聯貸570億元。現任的主委曾銘宗宣布接管幸福人壽、國寶人壽,預計兩年後將標售,兩家公司淨值為負491億,要賠付多少還不知道,但是壽險安定基金已挖空,無能因應,於是一方面挪用非銀行金融營業稅做為其財源,同時,將改採差別費率,依據其資本適足率與經管績效評等,分為六級,第一年的保費在千分之1.13至千分之1.75之間,未來會逐步提高。

國內業者多不健全

問題是新制下,經營愈困難者繳交的費用愈高,是否會加速它的倒閉?國外的存款保險採差別費率時就曾有這個爭議,而目前台灣的保險業健全者不多,此一時點是否恰當,頗值得研究。
1989年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經濟停滯,日本央行採取零利率政策刺激經濟,成效不彰。但是這個零利率環境卻建構了一個保險業的墳場,尤以壽險為甚。壽險業在大數法則下,吸引長期的壽險資金,支付一定的紅利,出險時理賠,同時,以長期資金運用來賺取收益。當利率跌為零,其收益大減,而長期保單約定的支付,卻必須履行,利差損浮現,時間一長,壽險業者失血過多,自難維持。
日本經濟失落十年裡,原本一直是採護航制(Convoy System),即安排大的業者概括承受經營不善而破產者,一則保護投保人,不致形成社會問題,另則不需國家出資,政府給予一些行政優遇,以資回饋,以維持保險業的穩定。最後,整個保險業撐不下去了,政府也無力營救,到了2000年,終於放手,倒了18家壽險業者,保單打折,業者整併,產業重整求生。
台灣的保險業是得了日本保險病症,金管會試圖採金融重建基金模式,用納稅人的金融營業稅為業者埋單;為降低賠付金額,增加投標誘因,也對業者提出行政寬容做法。問題是台灣的低利率環境將近15年,2007年對保險業國外投資鬆綁,一出去就面臨金融海嘯,業者受創頗深,至今,多數保險業都奄奄一息,政府有多大的財力去全部打包?除了國華、幸福、國寶之外,淨值負數的尚有多家,年年虧損者更不計其數,若再打房,使房地產泡沫破滅,則擁有眾多房地產的保險業者狀況會更淒慘。 

相關機制有待重建

由此看來,台灣的保險市場與相關的機制有待全面清理重建。拖下去問題只會愈來愈難處理,君不見國寶2009年淨值是負83億,2014年已經為負252億,其他在水底的炸彈還有更多呢!時不我與,我們實在希望主管機關能拿出魄力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留給下一任再「拖」下去。 

《蘋中信》作者群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強制險代位求償金額爭議 落幕

強制險代位求償金額爭議 落幕
在歷經產險業、柯媽媽(柯蔡玉瓊)抗議並拒付健保署任何款項後,健保署日前已同意未來只向產險收取和車禍事故相關強制險代位求償的醫療費用款項。產險業表示,等正式公文下來之後,各產險公司會在45天內繳清上半年「應付未付」的款項。
產險業預估,未來給付給健保署的強制險代位求償的金額約會比過去減少2~3成以上。
健保署過去向產險請款金額非全因發生交通事故的醫療費用,雖然產險業每每向健保署抗議,但健保署從未正面回應,從今年開始產險業者態度轉趨強硬並拒付該款項。
一手催生「手催生強制險 」的柯媽媽(柯蔡玉瓊)更針對此案在去年底時向監察委員檢舉,還在今年3月份時向法院按鈴控告衛福部長邱文達、健保署長黃三桂等人。
經過監察委員的調查之後,健保署以及金管會保險局在6月底時都被監察院糾正。
依照監察院監察監察委員調查報告指出,強制車險於87年實施迄去年8月底為止,健保署代位求償金額合計約新臺幣259.3億元,歷年金額呈現逐年增加趨勢,以99年至101年資料為例,健保署代位獲償金額即分別為24.5億元、27.23億元及30.08億元。

國銀海外分行 香港最會賺--香港分行一年獲利新台幣7億元

國銀海外分行 香港最會賺
                                                    受惠大陸企業境外籌資,兆豐銀、台銀、一銀等香港分行獲利貢獻度大幅成長。圖/本報資料照片
受惠大陸企業境外籌資,兆豐銀、台銀、一銀等香港分行獲利貢獻度大幅成長。圖/本報資料照片
各大行庫今年上半年海外及香港分行獲利占比
各大行庫今年上半年海外及香港分行獲利占比
香港分行成為國銀的獲利金雞母。根據兆豐、台銀等多家大型行庫出具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大型公股行庫海外分行獲利,香港分行格外亮眼,可說獨挑大梁,遙遙領先其他海外分行,若以海外獲利占比計算,香港分行的獲利貢獻度更達3成,占比創下歷來之最。
行庫高層指出,包括彰銀、合庫、一銀、土銀、台銀、兆豐銀等多家銀行,去年已將香港分行經理人事作過一輪搬風,顯見香港分行在海外戰略地位的重要;行庫主管對於香港市場的重要性深入分析,除了台商企業集團以境外公司之名在香港籌資,近2年來香港市場報到的陸企更多。
行庫主管進而指出,最主要原因,在於香港市場的利率加碼幅度一般約在300~400點(1點是0.01個百分點),對於陸企而言,仍比境內利率低150~200點,使得陸企集團樂於透過香港的上市公司出面借錢,募集境外資金。
而對國銀而言,香港分行這種加碼行情,對照台灣境內加碼有時甚至連100點都不到,頂多在160~180點,簡直是兩種行情,比台灣至少多出1倍,因此在這種利差不對等的情況下,香港分行的獲利貢獻度愈來愈高。
依各行庫內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兆豐銀、台銀、一銀香港分行獲利均占其海外分行獲利3成以上比重,合庫接近3成、華銀則占2成,其中,兆豐銀的香港分行今年上半年約當賺進台幣近8億元左右的獲利,「已等於兆豐銀的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矽谷等美國4家分行總和」。
台銀、兆豐銀均指出,儘管香港分行獲利去年已大幅成長,但在基期墊高之下,今年的成長幅度仍相當可觀,可見香港的市場潛力。
一銀、華銀主管則指出,香港分行一個月大致有200萬美元的獲利,一年則大約有2,400萬美元的獲利,約當新台幣7億元,例如合庫香港分行去年賺進1,100萬美元,今年上半年預計也將有20%的成長。
某大型行庫高層形容,一家香港分行的獲利,幾乎等於10~20家國內大型分行的獲利,而有些國內分行一個月僅賺400、500萬元,此時香港分行的領先差距就更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