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蔡友才:我每月研究富邦金怎麼賺錢


蔡友才:我每月研究富邦金怎麼賺錢
獲利差距擴大 公營金控加速改革

多位金融學者指出,公股金控目前經營最大的困境,在於無力對外併購,因為金融業併購,除了以現金出價外,通常會搭配股票出價,進行換股。但財政部對公股金控直接持股並不高,一旦併購換股股權將被稀釋,甚至喪失主導權,財政部很難同意此類併購案。

2015/10/28 出處:財訊雙週刊 第 488 期 作者:林文義
《財訊》雙週刊先前披露,財政部所屬的台灣金控、第一金控、華南金控、合庫金控、兆豐金控五大金控去年合計的獲利,比不上富邦金及國泰金兩家民營金控,引起立法委員及財政部重視。依今年前3季最新統計,富邦金及國泰金合計的稅前盈餘高達1300億元,已超越去年全年獲利,但同期間五大公股金控合計的獲利只接近約720億元,與富邦金及國泰金的差距愈來愈大。
對此,兆豐金控董事長蔡友才表示,他每個月都有研究富邦金與國泰金的獲利狀況,公股金控的獲利不如這兩家民營金控,其實是金控的結構不同所致,若單就銀行子公司的獲利比較,兆豐銀還是最賺錢的銀行,但加上壽險結果就不同了。
就金控結構而言,公股金控獲利來源9成以上是靠銀行子公司,獲利只有一個引擎,但富邦金及國泰金則具有銀行及壽險雙引擎。例如,今年前3季富邦金稅前盈餘704億元中,有458億元來自富邦人壽的獲利,比重達65%,而國泰金前3季賺了633億元,也有68%即431億元是國泰人壽賺的。
華南金控董事長徐光曦也表示,華南金在獲利上主要來自企業金融業務,但富邦金與國泰金旗下的銀行,則以消費金融及財富管理的業務為主,這方面非常值得參考,華南金將逐步調整業務方向。
五大公股金控獲利不如民營金控,除了結構不同外,人事業務被綁得太緊也是重要原因;其中,純公股的台灣金控被綁得最死。台灣金控董事長李紀珠表示,依目前的規定,台灣金控要對外併購須在一年以前就編列預算,但市場瞬息萬變,這樣很難進行併購,行政院已決定鬆綁限制。
多位金融學者指出,公股金控目前經營最大的困境,在於無力對外併購,因為金融業併購,除了以現金出價外,通常會搭配股票出價,進行換股。但財政部對公股金控直接持股並不高,一旦併購換股股權將被稀釋,甚至喪失主導權,財政部很難同意此類併購案。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新聞剪報] OBU獲利 前三季劇降13%


2015-10-30 00:29:41 經濟日報 記者韓化宇/台北報導 
全球景氣趨緩,特別是大陸經濟風險升高,持續對本國銀行、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的獲利產生衝擊。金管會昨(29)日公布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全體國銀獲利比去年同期衰退5.3%,其中OBU獲利大幅衰退13.2%,為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衰退幅度。
對於OBU獲利衰退的原因,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繞了一圈說,銀行會隨著風險、經營環境的變化,而調整資產配置,並影響獲利表現;銀行業者則直截了當的表示,縮減對大陸的業務,是造成OBU獲利衰退的主因。
業者解釋,銀行普遍注意到大陸經濟風險正在升高,逐步減少對大陸的曝險;加上今年大陸多次降息、降準,使放款利差快速縮窄,這兩個因素都影響OBU的獲利。
金管會公布的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全體國銀稅前盈餘為2,479.8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5.3%,若扣除去年中信銀併購日本東京之星銀行,所產生148億元廉價購買利益等一次性獲利,則從衰退5.3%變為成長,但幅度只有0.4%。
在獲利結構中,國內總分行前三季比去年同期衰退2.5%、OBU衰退13.2%、海外分行持平、大陸分行衰退20.5%。
邱淑貞強調,今年前三季國內總分行獲利,若扣除中信銀的廉價購買利益,仍比去年同期成長7%,顯見今年國內業務做得比海外好,也可彌補OBU衰退而對全行獲利的影響。
去年全體國銀獲利為3,201億元,創歷史新高,今年前三季國銀獲利達2,479.8億元,占去年全年獲利的77%,第4季國銀獲利能否恢復動能,助全年獲利續寫歷史新高,值得觀察。
另外,金管會昨日也公布國銀對中小企業放款統計,前三季比去年底增加2,147億元,占今年訂下的3,600億元目標的59.65%。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大風大浪 國泰金練就抓波段工夫


國泰金控投資及研究團隊預估,從現在起到明年,全球資本市場仍舊「波動劇烈」,投資必須戒慎恐懼,主要是升息前提下,加上各國經濟復甦速度不一致,將造成資金流向不明,投資更短期化,因此如何波段操作得利,就看各家研究團隊及判斷能力。
國泰金已整合內部研究團隊,強化總經及具有投資經驗的研究人員,並與大型外資券商合作,交換相關看法及根據市場波動與投資結果,調整內部相關模型。國壽表示,目前研究品質已大幅提升。
今年國壽投資策略比往年更為靈活,在抓台股、陸港股、美債利率波段上,今年獲利都不錯。國壽主管表示今年危機入市的波段都有到抓到,同時因為國壽淨值大幅提升到3,400億元以上,資本適足率也提高,風險承受度即比往年高,因此在投資上可作更靈活配置。
國泰金年初即預估美國最可能升息時點在12月,對於10月Fed將發表的結論,國泰金判斷升息機率極低,但會議結論中可能有三大方向一是確定年底升息方向不變;二是明確排除年底可能升息;三是繼續觀察及模糊的態度。
若明確排除年底升息,各國股市都會上演慶祝行情,但可能性相對較小,Fed還是會保持升息的態度或觀望可能性較大,若是另外二種說法,資本市場勢必要波動,尤其12月外資要開始放聖誕節長假,外資先減持股票等高風險性資產的可能性升高,更可能造成股市回檔。
所以國壽先保留相對部位現金,觀望10月Fed的訊息,才能抓下一波段的行情及資金要布局的方向。
國壽透露,明年依舊是極波動的市場,投資策略依舊要抓波段及方向。國壽這波9月底、10月初高收益債基金波段操作,同時間其他大型壽險公司並沒有相同操作模式。(工商時報)

國壽百億歐美高收債 大清倉


國壽百億歐美高收債 大清倉
國泰人壽9月、10月高收債基金波段操作術、今年波段操作獲利情況
國泰人壽9月底至10月上旬大幅加碼歐美高收益債基金,規模近新台幣200億元,一度搶到年化利率逾8%標的,但上周開始大幅出清,除了實現獲利新台幣4億元,也趁勢出脫過去投資、但目前被套住的高收基金部位;顯示市場波動大、操作更須機動靈活,才能持盈保泰、降低風險。
國壽昨(26)日則轉進亞洲高收益債,單日就加碼8,300萬美元(約新台幣27億元)。國壽表示,主要是看好部分亞洲高收益債行情,但相較上月底到本月初加碼歐美高收益債基金的規模,目前僅算是小幅轉進亞洲高收益債基金。
國壽這波調整部位及危機入市行動,到目前暫時打住,將觀望Fed在10月底發布的結果,決定下一波投資走勢,但初步評估全球股市都會再現一波波動,如何趨吉避凶?是11及12月的主要策略。
國泰金控今年即預估全球資本市場會波動劇烈,投資策略不能再像往年一樣,必須採取波段操作,更靈活進出市場,今年首季即趁台股上攻萬點前的行情,實現台股獲利逾100億元,首季台股年化投報率就達13.5%。
第2季又預估陸港股近高點,再度大幅出脫手中陸股及港股,實現獲利也逾新台幣100多億元,使上半年國壽投資國外股票的年化收益率高達16.4%,也避掉大部分陸股回檔時造成淨值減損的風險。
國壽表示,9月底開始即看到歐美高收債的利率有往上趨勢,決定「危機入市」,到10月8日前大幅加碼歐美高收益債基金,公告部分約新台幣200億元,但隨投資風險愈來愈大,國壽在價格相對高檔時出脫,這波新投資部位投報率極佳,持有2、3周就賺進新台幣4億多元。
同時,國壽也趁獲利時實現先前部分不賺錢的債券基金,以免未來若升息,投資風險會提高。
國壽表示,如8月台股7,200點時,即逢低大量加碼台股,台股回到8,600點以上,這些部位都有極大的未實現獲利,但同時間也會將未來上漲機率低的個股處分掉,實現虧損。
經過8~10月調整股票、基金及債券部位,國壽表示,投資部位相對具上漲及獲利潛力,且已出現未實現獲利,為之後獲利預作準備。(工商時報)

熬了16年 國壽再現利差益


熬了16年 國壽再現利差益
國壽歷年負債成本及投資收益率
國泰人壽投資報酬率與資金成本,終於在今年出現「黃金交叉」,出現暌違16年首次利差益。在全球股市上揚助攻下,國泰金控昨(5)日法說會上宣布國壽首季避險後投資收益達4.5%,資金成本(即保單成本)為4.3%,是1999年以來首次出現利差益。
此外,國壽有3大身價看漲的理由,一是下半年升息趨勢愈來愈明顯,只要升息,資產價值就會上升,利差損壓力更小,獲利可望成長;二是國壽帳上股票還有逾200億元未實現獲利,且今年預計有170億元以上的現金股利。三是第3季承受國寶及幸福人壽後,淨值馬上多出700多億元,獲利每年可增加70億元,海外投資額外增加5%,1年避險後收益可增加40~60億元以上。
國壽表示,去年稅後獲利319億元,就已出現利差益,只是當時資金避險後投報率4.3%,負債成本4.43%,報酬率數字尚未出現黃金交叉,但當時負債僅是資產的88%,投資收益去年就已大過負債總成本,代表國壽擺脫10多年來低利率環境造成的利差損「苦日子」。
國內存款利率從1999年起逐年下降,2002年更直接從4%掉到2.3%,先前壽險業推出許多預定利率6~8%的保單,自此掉入長達10多年的利差損惡夢。
國泰金今年首季稅後獲利18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7%,其中,國壽前3月獲利125億元、成長92%,主要是國際債券殖利率彈升,國壽去年伺機買入一些高利率債券,今年也部分獲利了結;最重要是台股及港股、陸股行情走揚,股票也伺機實現獲利近新台幣200億元。
國壽昨天也公布2014年隱含價值(EV)為7,090億元、年成長12%,每股EV為133.6元,若折算到國泰金每股EV為56.4元。
隱含價值類似壽險公司的清算價值,國壽去年因為新契約保單價值成長535億元,因此EV由前一年度的6,350億元增加到7,090億元,換算到金控股數,即光是國壽就可讓國泰金每股價值56.4元,比2013年底的55元略為提高。
一般國際壽險業股價都是每股EV的1.5~2倍不等,國內壽險股價一般都較EV低,壽險公司也頻頻為股價抱屈。(工商時報)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RBC逆景氣循環機制 曾銘宗表態支持


有利壽險資金在台股低檔時進場加碼,壽險公會預計下周將正式提出資本適足率(RBC)建議案,增加「逆景氣循環機制」,有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及南山人壽的3大提案,預估下周形成共識後,正式報保險局。
壽險公會昨(23)日舉行會議,希望從3大提案中選出1個方案,但最終並無共識,交各公司回去試算後,希望10月底前能有方案交給保險局及保發中心檢討。而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初步也贊成增加逆景氣循環的方案,有助壽險業資金不要在台股追高殺低,成為股市穩定的投資力量。
據了解,如國泰人壽的提案是比照歐盟的作法,以過去3年台股大盤每月移動平均數,目前算出約是8,600點,只要低於86,00點,壽險投資台股的RBC係數就可望下降,且自有資金可加回未實現損失部位,有助壽險公司「逢低加碼」,如目前台股在8,600點震盪,則台股係數算出來即可打83折,且可加回約50%的未實現損失,壽險公司就不必年底大賣股票。
南山人壽則是提議改用過去1年台股移動平均數,則約9,100點左右,以目前8,600點的行情,則台股係數可打72折,且自有資本可加回約6成的未實現損失,即可調整數比國壽的版本更大,更有利壽險業者在低檔回補股票。
富邦人壽則不是建議調整係數,而是一律用半年台股平均數去計算自有資本,可拉高RBC數值。
簡單來說,國壽的版本是台股攻上9,300點之前,壽險業投資台股都是可以在資本適足率上加分,但超過9,300點,即算風險提高,不能再大幅加碼台股;南山人壽的版本則是9,800點以前都是可加碼,之後就投資風險會加高,影響RBC結果。
3大版本預估下周會再開會討論,確定一建議案後,再由保險局及保發中心作最後檢視,年底前再公布最終RBC修正版本及今年底試用的係數。(工商時報)

關鍵字:台股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出控制權」的大陸保險市場經營策略


基於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下所衍生的代理成本,到底釋出控制權的大陸保險市場進入策略,是否符合外資企業長遠發展的利益呢?是否涉及進入市場的文化差異,亦或受限於競爭經營時的潛規則。對於,已經努力拓展海外市場多年的台灣保險業而言,所呈現的成績尤其令人玩味。
「打不過,就加入」是商業競爭時慣用的策略,這似乎於大陸的市場競爭得到驗證。記得媒體的一則報導,雅虎前總裁蘇珊‧德克爾(Sue Decker)曾表示『在大陸市場經營要心甘情願釋出控制權』,這主要導因於2004年時,該公司於大陸發展時因內部控制和管理層風格分歧,而一度陷入營運困境後的感言。
當時因為原雅虎員工薪資與行事作風差異,使得本土團隊感受不佳,進而產生文化上的歧見,也引發2005年的主管離職等負面效應。因此由大陸市場發展的經驗歸納可得出,『挑選恰當的合作夥伴』與『釋出控制權的經營思維』,似乎較有可能創造出具想像力的未來藍圖。
無獨有偶,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商城,出現了亞馬遜中國大陸的官方旗艦店。美國第一大電子商務公司,為什麼要到對手天貓商城開店?媒體分析認為,是亞馬遜考量大陸市場規模與經營效益後的策略,似乎再次驗證「打不過,就加入」的市場進入思維。
台資企業於大陸保險市場的發展,似乎也須遵循著市場經營的潛規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金融服務集團代表螞蟻金服(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2015年出資人民幣12億元入股大陸國泰產險(國泰財產保險有限責任公司),掌握60%大陸國泰產險股權,也不難理解市場法則下持股比例必須改變的經營策略。
大陸國泰產險是台灣金控第一家在中國大陸地區經營非壽險業務的台資財產保險公司,註冊資本為人民幣4億元,分別由國泰金控的「國泰世紀產物保險」與「國泰人壽保險」各出資50%。「螞蟻金服」則是阿里巴巴集團下互聯網金融交易品牌的金融服務公司,以互聯網銀行服務為基礎的「浙江網商銀行」,成為大陸首批試點的網路民營銀行。
相信如市場預期,螞蟻金服入股大陸國泰產險後,有助於國泰集團跨足中國大陸的互聯網產險市場。而透過螞蟻金服擅長之數據分析與雲端運算技術,可有效拓展於大陸的產險市場規模,突破現有經營汽車保險的通路競爭與企業保險市場銷售上的瓶頸。
而依據大陸保監會統計,2014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人民幣859億元,其中產險保費收入人民幣506億元,占產險保費總收入6.7%,過去4年互聯網產險保費年增率達186%;瑞士再保險預估2020年大陸產險保費收入達人民幣1.74兆元,依互聯網產險滲透度30%計算,互聯網產險保費收入約人民幣5,200億元,潛在市場可觀。
由實際數據顯示,2015年外資產險業佔大陸整體市場僅2%,上海國泰產物現有八成業務集中於車險,非車險僅占兩成。受限於整體車險市場的業務競爭與通路佣金,市場呈現大者恆大現象,而就非車險業務而言,因自然災害事件發生頻傳,造成理賠金額增加,獲利難度增加。也顯見,整體外資產險業所面臨的經營挑戰。
或許,做正確的事永遠不嫌遲,順應創新科技的消費市場改變,於降低代理成本下釋出控制權的大陸市場經營策略,應是現階段保險市場經營的最佳策略。而反觀台灣保險市場發展,面對金融互聯網或互聯網金融的洗禮下,應思索如何有效加快腳步因應!(工商時報)
關鍵字:互聯網大陸

也許您會感興趣...

發表意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