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砸70億 富邦壽入股遼寧成大


2016-01-30 04:04 經濟日報 記者韓化宇/台北報導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富邦人壽昨(29)日董事會決議,以不超過人民幣14億元(約新台幣70億元),入股大陸國有企業「遼寧成大」。
值得注意的是,富邦人壽與遼寧成大日前才雙雙參股大陸第五大產險公司「中華聯合保險控股公司」,如今富邦金直接參股遼寧成大,形成三方合作投資發展大陸保險,備受市場關注。富邦金說明,遼寧成大正進行私募現金增資,各方認購踴躍,這家公司在金融、醫療等領域均經營良好,獲利穩健,此為一起單純的財務性投資,與參股中華聯合保險之間,沒有關聯。
據了解,遼寧成大是遼寧大連一家國有綜合企業,成立於於1993年,從事業務包括商品進口及出口、農業副產品收購、化肥、醫藥、房屋租賃、倉儲等。
而遼寧成大也是大陸大型券商廣發證券的最大股東,但最近以些微的差距,被吉林敖東藥業集團超越,暫居第二大股東。
近期相當積極布局海外的富邦金,旗下的富邦人壽日前才與遼寧成大,一同參與大陸第五大產險公司中華聯合保險的股權標售案,原本富邦人壽計畫參股20%股權,但後來被遼寧成大捷足先登,搶先標走20%股權。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富邦人壽淨值蒸發五百億的關鍵



股災衝擊太猛 壽險業慘兮兮

2015年8月由中國引發的股災,對國內壽險業產生巨大衝擊,六家上市壽險公司在Q3綜合損益表上,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合計1900億元,其中單是富邦人壽就高達941億元,災情嚴重。

2016/01/25 出處:財訊雙週刊 第 494 期 作者:林文義
2016年1月8日,富邦金公布一五年財報自結獲利,全年共獲利636.34億元,其中富邦人壽獲利也高達413億元,獲利再創新高;但富邦金股價從一五年5月高點每股66.4元,到一六年1月8日止卻跌到每股39.65元,股價共跌了4成,為何一家公司獲利創新高,股價卻頻頻破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獲利創新高 淨值卻滑落
中國於一五年8月引爆全球股災後,8月30日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人正在上海參加研討會,媒體問他股災對富邦金的影響時,蔡明忠表示,「這波股災全球金融機構都受到影響,富邦金也不意外......。」沒想到,10月底各金控第3季財報公布後,壽險業因股災導致備供出售金融資產出現巨幅未實現損失的現象,令外界大吃一驚;富邦人壽一五年第3季損益表中,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高達941億元。
損益表上的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金額,雖然不影響當期的獲利,但會造成淨值縮減,這也是富邦金及其他與壽險有關金控股價下跌的原因之一。觀看富邦金股價趨勢,可發現股價有兩波下殺趨勢,分別是一五年8月(全球股災)以及一五年11月(財報公布),而一六年股市開盤又遇到陸股的「熔斷」機制搗蛋,股價自然難以好轉。
富邦澄清 投資部位穩健
對此,投信業者指出,觀察金融股的績效不能只看獲利表現,還要看淨值高低。投信業者就發現,與壽險有關的上市金融業,如富邦人壽(母公司為富邦金)、國泰人壽(國泰金)、新光人壽(新光金)、以及中信金旗下的台灣人壽與中信人壽、和單獨上市的中國人壽等6家壽險公司,都發生獲利不錯、但淨值卻減少(僅國壽淨值微幅上漲);其中,富邦人壽一五年第3季的淨值與一四年底相比,竟少了500億元,這透露出壽險投資部位可能潛藏巨額的未實現損失,自然會引起法人的疑慮,這應該也是股價下跌原因之一。
對於一五年第3季帳上如此巨額的未實現損失,富邦人壽回覆本刊詢問時指出,富邦人壽列在備供出售金融資產的金額,占投資總部位的63%,遠高於部分同業的標準(平均二20到40%),此部分未實現損失金額較高,是富邦人壽財務較透明之故;至於一五年第3季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高達941億元,只是變化數,實際上,富邦人壽此項未實現損失的金額只有246億元。
針對富邦人壽此項說法,專業會計師解讀指出,在國際會計原則(IFRSs)的規定下,金融業的資產有多項分類,若分類到「持有到期」項目,則不必按市價衡量;但若分類到「備供出售」項目,則必須按市價評價(market to market),有獲利則列為未實現利益,有損失則列為未實現損失,再列到資產負債表的「其他權項」中,作為淨值的增減項目。


2015 年 8 月由中國引發的股災,對國內壽險業產生巨大衝擊,6 家上市壽險公司在 Q3 綜合損益表上,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合計 1,900 億元,其中單是富邦人壽就高達 941 億元,災情嚴重。

2016 年 1 月 8 日,富邦金公布 2015 年財報自結獲利,全年共獲利 636.34 億元,其中富邦人壽獲利也高達 413 億元,獲利再創新高;但富邦金股價從 2015 年 5 月高點每股 66.4 元,到 2016 年 1 月 8 日止卻跌到每股 39.65 元,股價共跌了 4 成,為何一家公司獲利創新高,股價卻頻頻破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獲利創新高  淨值卻滑落

中國於 2015 年 8 月引爆全球股災後,8 月 30 日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人正在上海參加研討會,媒體問他股災對富邦金的影響時,蔡明忠表示,「這波股災全球金融機構都受到影響,富邦金也不意外……。」沒想到,10 月底各金控第三季財報公布後,壽險業因股災導致備供出售金融資產出現巨幅未實現損失的現象,令外界大吃一驚;富邦人壽 2015 年第三季損益表中,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高達 941 億元。
損益表上的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金額,雖然不影響當期的獲利,但會造成淨值縮減,這也是富邦金及其他與壽險有關金控股價下跌的原因之一。觀看富邦金股價趨勢,可發現股價有兩波下殺趨勢,分別是 2015 年 8 月(全球股災)以及 2015 年 11 月(財報公布),而 2016 年股市開盤又遇到陸股的「熔斷」機制搗蛋,股價自然難以好轉。

富邦澄清  投資部位穩健

對此,投信業者指出,觀察金融股的績效不能只看獲利表現,還要看淨值高低。投信業者就發現,與壽險有關的上市金融業,如富邦人壽(母公司為富邦金)、國泰人壽(國泰金)、新光人壽(新光金)、以及中信金旗下的台灣人壽與中信人壽、和單獨上市的中國人壽等 6 家壽險公司,都發生獲利不錯、但淨值卻減少(僅國壽淨值微幅上漲);其中,富邦人壽 2015 年第三季的淨值與 2014 年底相比,竟少了 500 億元,這透露出壽險投資部位可能潛藏巨額的未實現損失,自然會引起法人的疑慮,這應該也是股價下跌原因之一。
對於 2015 年第三季帳上如此巨額的未實現損失,富邦人壽回覆本刊詢問時指出,富邦人壽列在備供出售金融資產的金額,佔投資總部位的 63%,遠高於部分同業的標準(平均 20 到 40%),此部分未實現損失金額較高,是富邦人壽財務較透明之故;至於 2015 年第三季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高達 941 億元,只是變化數,實際上,富邦人壽此項未實現損失的金額只有 246 億元。
針對富邦人壽此項說法,專業會計師解讀指出,在國際會計原則(IFRSs)的規定下,金融業的資產有多項分類,若分類到「持有到期」項目,則不必按市價衡量;但若分類到「備供出售」項目,則必須按市價評價(market to market),有獲利則列為未實現利益,有損失則列為未實現損失,再列到資產負債表的「其他權項」中,做為淨值的增減項目。
舉例來說,A 公司在 2014 年買進 B 股票成本是 100 萬元,並列為備供出售金融資產,到年底 B 股票漲到 130 萬元,因為 B 股票並未實際賣出,於是在 A 公司的損益表上,就會出現 30 萬元的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利益,並轉入資產負債表淨值中的「其他權益」項下,也會出現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利益 30 萬元。
換句話說,A 公司帳上淨值會因此增加 30 萬元;但到 2015 年第三季底,當 B 股票部位不變,且下跌到 90 萬元,則 A 公司 2015 年第三季損益表上,就會出現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 40 萬元;但資產負債表上其他權益項下的備供出售金融資產,因為 2014 年底有 30 萬元未實現利益,而 2015 年的 40 萬元未實現損失,轉入資產負債表兩者相抵,原來的 30 萬元未實現利益因股價下跌而蒸發掉了,並列出 10 萬元未實現損失。
富邦人壽所講的「變化數」就是這個道理,在富邦人壽財報上,可以看到 2014 年底資產負債表上,其他權益的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有未實現利益 577 億元;而雖然因市價波動,2015 年第三季損益表上,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有未實現損失 941 億元,但因 2014 年資產負債表有大幅未實現利益,同時因當年投資部位仍有進出,經過調整,2015 年第三季資產負債上的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就只有 246 億元,其中的數據加總雖與 A 公司例子不同, 但原理相同。
富邦人壽對此表示,雖然 2015 年帳上有巨額未實現損失,但 2015 年第三季,富邦人壽的轉投資收入也高達 1,300 億元,投資部位採多元配置,非常穩健。
另外,2015 年第三季,國泰人壽損益表中的備供出售金融資產,也有高達 648.9 億元的未實現損失;但同樣因 2014 年底資產負債表上的其他權益項下,有高達 417 億元的未實現利益,因此,國泰人壽 2015 年第三季資產負債表,經過調整後其他權益項下的未實現損失只有 182 億元。較不同的是,富邦人壽 2015 年第三季與 2014 年底的淨值相比少了 500 億元,但國泰人壽的淨值反而微幅增加了 42 億元。
國泰人壽副總林昭廷表示,2015 年第三季因為金融市場行情波動劇烈,產生較大額的未實現損失,但國泰人壽的淨值高達 3,325 億元,不會受這點波動影響,投資組合非常穩健。

升息+股災  壽險隱憂大

對於未來,財務專家透露,壽險業帳上的未實現損失,可能有繼續擴大的隱憂,因為壽險業的投資部位除了股票外,債券部位更大;而美國聯準會(Fed)在 2015 年 12 月宣布升息一碼,且 2016 年還要再升息,因債券價格與利率成反向關係,利率上升將導致債券價格下跌,而壽險業恐因債券價格下跌,會再出現大量的未實現損失。
由於壽險業購買債券多屬於長期債券,富邦人壽對此表示,升息是短期利率指標,長期利率影響尚待觀察。
信評業者對此也較不擔心,中華信評副總張書評指出,已注意到富邦人壽在 2015 年第三季備供出售金融資產,產生的巨額未實現損失,但中華信評認為富邦人壽財務風險結構仍相當允當,至於因利率上升使債券跌價造成的未實現損失,狀況應不會太嚴重。張書評表示,中華信評在計算壽險業的資本結構時,會將因股價下跌的未實現損失扣掉,但若由於債券價格下跌產生的未實現損失,則不會從資本扣除,因為,壽險業買進債券多是持有到期,屆時仍可拿回本金,債券價格波動產生的未實現損失對資本結構影響較小。
對此,惠譽保險機構評等部副總黃佳琪也表示,利率上升雖會使債券價格下跌並因而產生未實現損失,但也會使保險業固定收益的投資收入拉高,未必都是負面的,還必須觀察後續影響。
不過,比較令人擔心的是,2016 年除了聯準會已宣布要繼續升息的隱憂外,才剛開年全球就發生股災,而壽險業帳上投資部位甚高,對於 2016 年同時出現的升息與股災兩項不利因素,必須更加小心謹慎才行。
Life Insurance Company_wealth0129

富邦金Q3賺翻 富邦人壽爆投資虧損


 
 
 
富邦金第3季獲利、EPS、總資產均創新高。圖為董事長蔡明忠。資料照片
【王立德╱台北報導】富邦金(2881)昨日舉行第3季法人說明會,在稅後純益、每股稅後純益(EPS)、總資產、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均交出極亮眼表現,不過因最會賺錢的子公司富邦人壽第3季備供出售金融資產出現未實現虧損,成法人關注焦點,且富邦金淨值下滑,也成法人會後討論的話題。
富邦金前3季稅後純益達581億元,自結前10月達608億元,已確定刷新去年的獲利新高紀錄,EPS也有5.68元的表現,加上富邦金總經理許婉美在會中表示,希望今年股利配發率可向50%看齊,法人預估有機會比照今年,在明年發放每股3元的現金股息,均是法說會拋出的利多。
財務數字一覽富邦金及子公司

未實現虧損246億

不過法人也關注,富邦人壽第3季底的備供出售項下金融資產,出現未實現虧損246.48億元,與第2季底尚有未實現利益224.18億元相比,帳上蒸發了471億元,金額相當嚇人。
富邦金協理王家慧法說會中表示,會蒸發近500億元,主因為第3季時金融市場激烈波動。富邦人壽則補充,因市價波動,導致持有的金融資產遭受評價損失約353億元,且第3季尚有實現獲利和領息118億元等因素,加上季底剛好是市場低點,算是各因素綜合導致。 

淨值連2季下滑

富邦人壽也強調,相較於富邦人壽第3季底的總投資資產2兆7477億元,波動幅度僅1.29%,投資組合相當健康。據法說會資料,富邦人壽10月底的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虧損,已經大幅減少至42億元。
不過因金融資產遭受評價損失,及提前實現獲利等因素影響,富邦人壽淨值連2季下滑,由第1季底的高點2474億元,下滑到第2季底的2088億元,第3季更跌至1725億元,連帶使得富邦金淨值也在第1季攀上高峰的4397億元後,第2季滑落至3837億元、第3季約3560億元。
法人也關注購併計劃,許婉美說,有看了很多的案子,以東南亞和中國是比較適合的區塊,因富邦金雙重槓桿比達121%,若要再發動購併,很可能將於明年第1季再起募資案。 

富邦金(2881)子公司富邦人壽Q3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虧損達246億元


2015/11/26 08:09 財訊快報 李娟萍 
【財訊快報/李娟萍報導】富邦金(2881)昨日舉行線上法說會,受8、9月全球股災影響,富邦人壽第三季備供出售項下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高達246億元,第二季時是未實現利益224億元,但富邦金強調已積極調整,「由股轉債」,10月時,未實現損失已收歛至42億元。
  富邦金於本月10日已公佈10月份自結財務數字,強勁的成長動能來自人壽的多元投資收益及各子公司的穩健表現。富邦金控10月自結稅後盈餘達27.35億元,累計前10月稅後盈餘達608.78億元,每股盈餘(EPS)5.95元,累計2015年前10月稅後盈餘已超越2014年全年稅後盈餘602億元,且續創同期歷史新高紀錄,亦維持金控獲利之首。
  線上法說的數字,仍以前三季為主,北富銀2015年1至9月稅後盈餘151億元,占金控獲利26%。北富銀財管及聯貸業務成長動能強勁,帶動全行手續費淨收益年成長3.2%;房貸及企業放款亦同步成長,若不含政府放款部分,放款年成長率達8.3%;由於人民幣資金成本下降,存放利差較上季提升至1.31%。隨著各項業務的成長,資產品質仍保持優異,2015年9月逾放比率0.12%,備抵呆帳覆蓋率達1033.5%。
  富邦華一銀行積極拓展中國大陸市場版圖,截至2015年9月的資產、淨值和存放款持續提升,資產報酬率(ROA)和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亦同步成長。今年9月開設上海日月光支行,為富邦華一銀行在上海開設的第12家同城支行,目前共18家營業據點,預計年底前將再開立上海外灘、深圳前海兩家支行,今年底將達20家營業據點,明年預計再開設5至6家。加快機構佈局、完善服務網路為富邦華一銀行的戰略發展重點,未來將配合跨境人民幣業務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提供客戶最完善的金融服務。
  富邦人壽2015年前三季稅後盈餘達388億元,貢獻金控獲利67%,為金控獲利之重要引擎。由於提升分期繳策略奏效,續年度保費成長18.6%;加上持續調整商品結構,退休規劃商品貢獻度持續提升,健康險和傷害險初年度保費(FYP)收入較去年同期成長42.7%,帶動富邦人壽2015年1月到9月總保費收入(TP)達3,413億元,成長4.3%,初年度等價保費(FYPE)亦持續成長達478億元。
  富邦人壽投資規模,截至2015年9月底總投資資產達2兆7,47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1.4%;總投資收入達1,039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21.3%。其中經常性投資收益(債券、股息、租金)為投資收益主要來源,占投資收益比重穩步成長,達72.9%,持續追求長期穩定收益。負債成本持續改善,至2015年9月投資報酬率提升至5.36%,帶動投資正利差持續提升;此外,避險後經常性投資收益率為3.77%,優於損益兩平點(2.88%),且利差增加。
  富邦金控各主要子公司2015年1至9月獲利表現,北富銀1至9月聯貸手續費收入較去年同期成長22%,房貸放款較去年同期成長13.8%,在市場景氣趨緩的環境中表現亮眼。由於信託及銀行保險業務的帶動,2015年前三季財管業務收益達70.62億元,亦較去年同期成長。此外,由於法金業務積極調整外幣存款結構,外幣存款組合中的活存比重達42.2%,較去年同期增加3.8個百分點。
  富邦人壽銷售通路多元發展,透過「大無疆」計畫業務員人數增長,持續領先業界,至2015年9月底達18,178人,較去年同期增加約1,800人,符合每年淨增加1,500人至2,000人目標。富邦人壽並充份發揮跨售優勢,2015年1至9月累計跨售產險保費收入31.5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成長14%,跨售信用卡新戶卡數也達6.4萬張。
  富邦產險2015年1至9月稅後盈餘26億元,直接簽單保費收入(Direct Written Premium)228億元,市佔率22.5%,連續第34年穩居台灣產險市場龍頭。在核保利潤表現突出的帶動下,自留綜合率89.6%維持優異水準。
  富邦證券各項業務維持穩健經營,主要業務均衡發展。其中由於財管業務轉型成效顯著,財管信託AUM排名已搶進市場第四;另外,由於取得投行指標型案件,SPO承銷金額市佔居市場第三,有利強化投行專業品牌形象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惠譽估算 人民幣貶至7 國銀TRF虧790億


惠譽估算 人民幣貶至7 國銀TRF虧790億
惠譽估算TRF虧損對國銀的影響
惠譽信評昨(20)日指出,以內部「極端壓力測試」估算,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到7,台灣全體國銀TRF將約出現790億元損失,主要是落在民營銀行,每家資產提列減損部位約台幣百億元內。
一為人民幣貶值造成
惠譽金融機構評等部副總經理黃嬿如指出,TRF影響台灣銀行業獲利可分兩部分,一是銀行的「其他部位收入」,即來自TRF業務的手續費收入,對銀行獲利貢獻今年會大幅下降,特別相較2014年期間人民幣持續走升,銀行和客戶兩頭都得利;2015年8月、12月和今年1月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急速重貶,銀行和客戶雙雙失利。
二為客戶的違約損失
至於另一部分,黃嬿如指出,是TRF業務包含客戶的違約損失,目前浮上檯面約台幣2,000多億元,其中六成,客戶有不動產等作為擔保部位,惠譽分析師詢問銀行處理方式,結果是「多已與客戶協商轉為貸款」,讓認賠出場的客戶結束合約,轉為貸款還款計畫,有些像雙卡風暴時的卡債協商。
至於另外四成無擔保部位,惠譽認為,因為衍生性商品契約內容複雜,很難完整估算實際金額,因此採取「極端壓力測試」模型推算。惠譽假設,如果人民幣貶值10%,也是從去年底6.35一路重貶到7,國銀持有無擔保的四成部位,大約減損790億元。
估年底人民幣6.6~6.7
但黃嬿如強調,實際上,根據業者整體資料,大多數TRF契約在今年第1季結束,屆時人民幣也不一定會貶到7,目前惠譽及大部分市場看法預估人民幣匯率在2016年底價位是6.6~6.7,因此790億元是較高的估值。
損失主要落在民營銀行
她強調,TRF業務損失主要落在民營銀行,每家約百億元之內,是在可控制的損失範圍,金管會也一再嚴管,但惠譽信評認為,TRF凸顯複雜衍生性商品所帶來的風險,有必要提醒銀行業應更注意。
惠譽指出,本國銀行ROA(資產報酬率)、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均曾在2014年創新高,但在衍生性金融商品TRF損失陸續浮現下,國銀今年的獲利必然會受到侵蝕,2016年ROA預估僅有0.5~0.6%。
(工商時報)

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蘋中信:誰能動用外匯存底(吳惠林)


 
 
 
 更多專欄文章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第二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於1月2日舉行,收視率創下歷史新高,而收視率最高點落在蔡英文回答公民提問有關央行政策時。當蔡英文回答因為台灣不是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會員,所以必須有一定規模的「外匯存底」,更引起網友們熱烈討論。可見央行對保有的外匯存底立場究竟如何、能不能動用外匯存底,備受台灣人民關注。這的確是個重要問題,特別是全球飽受金融風暴洗禮以及新政府已經產生的此刻,很有必要再談。

央行只「保管」外匯

必須知道的是,「外匯存底」是在某一時點中央銀行所擁有的外匯總量,而「外匯」也者,外國貨幣是也!央行接收外匯是被動的,只因擁有外匯者需要換成台幣,而台幣只有央行有權印製。那麼,我們要問:這些外匯是怎麼來的?以美元來說,大都來自美國,而且大部分是「賺來的」。怎麼賺的呢?簡單地說:將東西出口到美國賺來的。
既然如此,央行保有的外匯並不是央行賺來的,而且這些外匯的價值也與央行放出的台幣等值。由這個角度思考,央行只是「保管」外匯,隨時等待人家拿台幣來兌換。我們也可以由一般的銀行存款來理解,銀行接受存款,也隨時準備存款者領款,因而必須善盡「善良管理人」的責任。問題是:如何擔任善良管理人?
我們知道,銀行接受存款,但也做放款的事務,而且接受存款時還支付利息。這項利息的源頭來自放款收取的利息,而放款利息當然要高於存款利息。因此,銀行的職責就在物色善用資金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將每一塊錢賺取高於一塊錢加上利息,如此一來,存款者也才能安心將款項存入銀行,不但經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善用寶貴資源的健康的永續經濟成長也可以達成。問題是:央行可以扮演一般銀行的角色嗎?
理論上好像可以,只要央行有把握能將外匯增多,當前央行是有類似商業銀行的存款,但沒有像一般銀行一樣的從事放款行為。因此,有權使用外匯者是民間人士、民間機構,而這些民間人士、機構必須用台幣先向一般商業銀行兌換,再由商業銀行向央行換得。不過,如果央行將保有的外匯以理財方式增加,這增加的部分為何不能用呢?好像可以,但央行能保證一定會賺嗎?而且央行的任務不在理財賺錢,依《中央銀行法》規定,央行的任務在「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和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
其次,外匯存底愈多愈好嗎?有沒有「最適量的外匯存底」?這就像一個人的儲蓄不是愈多愈好,而是依各自情況作判定才是,外匯的多寡理應由賺取外匯者決定才是,央行不宜用匯率政策來干預。
很明顯的,外匯原本理當用在購買外國貨來增進國人的福祉,現在沒用的也準備未來用,絕非要在國內購買本國人生產的商品。若將剩餘的外匯用在國內,就會形成「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這就是通貨膨脹;若拿來追逐股票和房地產等資產,就會形成「資產炒作或資產膨脹」,泡沫金錢遊戲就會來到,外匯存底愈多、泡沫就愈大。問題是:留多少外匯才適當? 

中國面臨經濟海嘯

根據一些理論和實證文獻的討論,大體上有兩點共識:一是外匯準備隨著進口的增加而增加;二是外匯存底隨著國際收支的不穩定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不過,雖有這樣的共識,卻沒有一個公認的方式,可用來計算其最適量。
曾有台灣的實證研究指出,在顧慮出口收入的變動性,以及掌握部分外匯作為機動地購買國防器材之需要,也不宜超過進口值的百分之四十。也有以GDP的百分之十或三至六個月的進口值為衡量標準。總之,一國的外匯存底難有精確的「最適量」,但「適度就好」的說法可以接受,而愈積愈多絕對不是好事。當前的中國正面臨經濟大泡沫,甚至是經濟大海嘯的危機,其超高的外匯存底正是禍源呢!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大陸金融已經大到很難掌控

而且,我們看到大陸經濟成長下滑,銀行業不良放款(逾期放款)也上升,截至2015 年9 月底,商業銀行不良放款餘額1.2兆元人民幣,不良放款佔放款總額(不良放款率)1.6%;商業銀行關注類放款2.81兆元人民幣,佔放款總額達3.8%,因此,可預期不良放款率還會上升。反觀2014 年3 月底,不良放款率為1%,而關注類放款佔比為2.5%。當經濟剛開始放緩,未來的不良放款會更嚴重,而且銀行也會習慣影響部分呆帳,如果是如此,大陸實際呆帳會比上述數字更讓金融體系無法接受。
同時,大陸的外匯存底,去年中逼近四兆美元,年底降到3.3兆美元,代表在人民幣貶值壓力下,熱錢有流出大陸的傾向。而大陸去年八月中旬還信誓旦旦說人民幣沒有趨貶的現象,但是從12月份就引導人民幣走向貶值之路。再者,去年大陸股市巨幅下跌,出動國家隊救市仍然無法拉升股價,上週熔斷機制更是荒腔走板。綜合以上現象,在在顯示大陸的金融體系已經大到無法掌控。
因此,大陸股市投資人要賣股票以及人民銀行引導人民幣匯率貶值,皆顯示大陸經濟成長趨緩的嚴重性,以及大陸金融市場波動性必然大增。本週末我們即將產生新任總統,新政府制定兩岸經濟、金融政策,勢必要納入參考。大家可以發現近來台灣經濟成長、股市、匯市受大陸影響愈來愈大。新政府應該以台灣整體的角度,做好整體的風險控管,避免台灣經濟成長依賴大陸過深,而金融穩定又廣受大陸的影響。
(本文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 See more at: http://m.gvm.com.tw/blog_content_7678_2.html#sthash.SKSRasuT.dpuf

大陸金融已經大到很難掌控

2016/1/14 / 13:26 ›作者:葉銀華 瀏覽數:8,750+

 
 0
 386
LINE給朋友
上週末報紙、電視普遍報導「熔斷叫停後,陸股匯市回穩」,著實過度簡化大陸經濟、金融波動的原因。大陸股市熔斷機制只是當股價指數下跌5%、7%的暫時或當日停止交易的機制,充其量只是讓想賣股票的投資人,在有可能賣不掉的心理壓力下,一起賣股票,提早碰到停止交易的門檻而已。真正的問題是「為何大陸股市投資人要賣股票?」「人民銀行為何要引導人民幣匯率相對美元貶值?」
其實,上週四晚上傳出大陸停止熔斷機制、甚或證監會主席肖鋼丟官消息,有可能又是大陸中南海(國家領導階層),繼去年股市狂跌證監會束手無策後,再度介入股市政策,讓籌備許久的股市熔斷機制只實施四天就夭折了。而星期五的股市、匯市回穩只是預期大陸領導人會動用國家力量救市(國家隊),而人民銀行會介入匯市而已。
過去20年來,大陸的經濟、金融規模快速發展,在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型商業銀行在全球名列前茅、外匯存底全球第一的情況下,大陸的金融體系已經大到中南海無法掌控的地步。而且,大陸經濟成長目標的實現,也愈來愈打折扣;例如:12個五年計劃的調整產業結構、城鎮化政策,拉抬經濟成長的效果,也是講的比實現的好聽。雖然大陸政府公布經濟成長率仍然在7%左右,但是此經濟成長數據有可能是因物價下跌造成國內生產毛額平減指數下降的虛增假象,因此許多評論指出大陸經濟實際情況比公布數據差。
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大陸人民銀行從前年底至今,已經六度降低利率、四度降低存款準備率,實施寬鬆貨幣政策;並且繼去年八月改變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位的報價方式,而使人民幣相對美元開始貶值後,去年底至今,人民幣更是貶值加大。上述人民銀行的作為,其實是走降低利率、匯率貶值之傳統救經濟的招數。
- See more at: http://m.gvm.com.tw/blog_content_7678_1.html#sthash.anSjv5Ie.dpuf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TRF賠多大?

金融股被打趴

2016-01-14 01:57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台股昨天終於收紅,小漲56點,但金融類股獨憔悴,金融股指數再度跌破900點、收在899.75點、跌幅0.11%。法人指出,金融股主要受到金管會釋出房貸逾放比升高訊息影響,同時持續被陰魂不散的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議題拖累。
但據了解,銷售TRF的國銀損失,並沒有市場揣測的多。
人民幣今年開春以來重貶,讓TRF投資人出現損失,部分TRF投資人又四處告官到處申訴,市場也開始猜測,此次銀行到底「賠多大」。由於金管會高層主動揭露一個2000億台幣的「存出保證金」數字,但卻沒有說明「底細」,市場亂猜一團,甚至連國銀因為銷售TRF,可能損失100億美元、約3362億台幣,這種數字都出爐。
各式訊息到處亂竄,拖累金融股股價,但根據已揭露的統計,銷售TRF民營4大主力銀行,實際損失都在可控制範圍內,並沒有市場預估的嚴重。
台新銀行針對TRF等複雜高風險業務可能損失,在去年底一次性提存15億台幣,中國信託商銀則是3000到4000萬美元,即最高13.45億台幣,國泰世華銀行去年第4季分3個月共提存10億台幣,台北富邦銀行則是不到10億台幣。即4家銷售TRF民營大行,因為客戶TRF違約可能損失共48.45億台幣,還不到50億台幣。比一家壽險公司因為股市波動,一季就能蒸發數百億帳面金額,低許多。
銀行財務長指出,針對TRF提存損失準備,是一個「浮動的」數字,且大家都會保守估計,例如假設人民幣匯率跌到6.8或6.9時,客戶違約而造成銀行的可能損失;但在中國人行出手止貶下,近期人民幣離岸匯率已回升到6.58,即若人民幣匯率回穩,銀行損失還可降低。
至於TRF損失,到底會否衝擊業者獲利?這4家民營銀行去年全年稅後獲利,最低101億、最高則有350億元,若除以資本額,反應在每股盈餘上,均遠低於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