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15家金控首季稅後獲利562億元,綜合損益是獲利837億元

金控淨值Q1反彈逾900億元

金控淨值Q1反彈逾900億元
上市前5大金控淨值
首季資本市場回穩、債券價格反彈,帶動國內15家上市櫃金控首季淨值比去年底增加927億元,若以所有金控股數來看,相當於每股淨值增加近0.6元;其中富邦金控、元大金控及國泰金控為淨值增加前三大公司。
今年首季金控獲利不如去年同期,主要是資本市場是從去年下半年不佳狀況回穩,尤其是金控下壽險公司的股票部位,僅是從大量未實現虧損轉為少量未實現獲利或接近水面上,能實現獲利空間不大,首季主要是出售債券的利得。
15家金控首季稅後獲利562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近39%,但若加上資產回升的部分,則15家金控的綜合損益是獲利837億元,仍比去年同期的綜合損益衰退近21%。
到今年首季,合併資產最大的金控仍是國泰金控,有近7.64兆元的資產,首季稅後獲利83.38億元,淨值則達4,710億元,比去年底增加99億元左右,主要就是股票及債券價格回升。
但由於子公司國泰人壽大部分債券放在持有到期、無活絡等無法顯現在淨值的部位,因此國泰金淨值回升排名金控第三,每股淨值約37元。
首季淨值增加最多還是富邦金控,增加近310億元,淨值來到4,071億元,首季稅後獲利88.87億元的富邦金,因為今年首季沒有大量實現資本利得,獲利衰退近56%,但受惠子公司富邦人壽備供項下債券價格彈升,金控每股淨值即明顯增加約3元,而富邦金首季綜合損益310億元,也是所有金控最高者。
元大金控首季淨值也明顯比去年底增加206億元以上,加上非控制性權益部分,3月底金控淨值達2,180億元,在15家上市櫃金控中可排名第五高,僅次國泰金、富邦金、兆豐金及中信金。
另外如中信金、兆豐金淨值都較去年底增加逾80億元,合庫金、第一金則各增加逾40億元,整體看來,15家金控中有12家淨值都比去年底增加。
(工商時報)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4月止,中壽稅後獲利36.4億元,每股盈餘1.09元,壽險公司最高


怕被錯殺 中壽每月公布獲利




怕被錯殺 中壽每月公布獲利
王銘陽

怕被錯殺 中壽每月公布獲利
5大壽險公司前4月公布之財務情況
「我之前就覺得我們股價遠比EV低,這次公布更是」,中國人壽董事長王銘陽26日在法說會大嘆自家股價委屈,且首度公布未來中壽將比照金控公司每月都公布獲利,以免投資人猜測、「誤殺」,而到4月為止,中壽稅後獲利36.4億元,每股盈餘1.09元,應是主要壽險公司中最高。
中壽昨日公布去年底隱含價值(EV)新台幣1,836億元,較前年成長15.1%,若以去年底中壽股數換算,每股隱含價值為54.96元,而中壽昨日收盤價23.85元,僅是每股EV的43%左右。
王銘陽表示,中壽是財務、業務都穩定成長的公司,每月獲利都不錯,除了今年3月因新台幣升值稍有壓力,目前市場預估美元走向、美國可能升息、資本市場轉趨穩定等,都是對壽險公司正向的因素。
去年中壽5月公布的每股EV為52.52元,當時股價約在32元左右,股價至少還占每股EV近61%,但一年下來因中壽股數增加,每股EV繼續成長,尤其是新契約價值在去年一年成長67%,但股價卻未見成長,因此昨日在法人詢問時,本來不打算發言的王銘陽,忍不住大聲為自家股價抱屈。
壽險隱含價值即是指在評估時點的清算價值,將壽險公司有效契約、新約及資產都折現,換算出每股的現值,以往外國法人都是以1.5~2倍EV去投資國外壽險股,但台灣壽險公司在公布EV多年以來,大部分時間都感嘆股價比每股EV低。
王銘陽表示,每月金控公布獲利時,投資人就會要求中壽也要揭露,且今年以來中壽的獲利表現穩定,與其他壽險公司顯著不同,因此決定更公開透明,未來每月都會定期公告獲利。
另外,中壽參股大陸建信人壽的部分,除了已貢獻中壽淨值100多億元,今年4月底資產已突破人民幣1,000億元,且保費收入435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保費,排名躍居大陸銀行系保險公司第一大。
(工商時報)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解讀人壽保險公司的股權與債務融資


面對資產迅速累積的台灣壽險產業而言,社會大眾應如何解讀壽險公司為提升資本適足率而發行無到期日累積次順位公司債(Subordinated Debt)呢?自從2008年主管機關開放壽險業可發行具有資本性質債券後,陸續已有發行次順位債籌資的前例,分別為台灣人壽於2009年發行9.5億元台幣債券,與三商美邦人壽於2014年發行50億元台幣債券。
首例台灣人壽發行9.5億元的無到期日累積次順位債券,年息為4%,由國泰人壽、新光人壽及 全球人壽全部認購;三商美邦人壽所發行50億元之次順位債,利率為3.9%,並附加若10年後沒有贖回,利率將提升至4.9%之條件。因此媒體分析,後續南山人壽擬發行250億元無到期日累積次順位債時,利率與贖回條件將會影響募資的成效。
金融海嘯期間主管機關為強化保險公司財務結構,依保險法第143條訂定「保險公司發行具資本性質債券應注意事項」,保險公司可申請核准發行具資本性質債券。市場上次順位債券透過私募方式籌資較為普遍,私募對發行機構的優點在於所需時間較少,手續較公募簡便,故發行成本低廉,惟因流通性較差,為彌補流動性的不足,因此通常以較優渥之報酬條件補償投資者。
資本使用效率已成為人壽保險公司穩健經營及市場拓展首要之課題,因應持續增加的新契約業務與國際投資的佈局,如何有效運用資本市場的股權融資(Equity Financing)與債務融資(Debt Financing)取得營運所需資本,在面對全球經濟趨緩、市場波動加劇與因應清償監理制度時,融資策略將顯著影響公司經營表現。
人壽保險公司選擇債務融資,雖然股本不會增加,仍有可能影響公司的投資策略。當公司採行債務融資時,專業經理人將選擇內在報酬率高於融資成本之投資案,也因此伴隨收益與風險遞增的資產負債組合。由於公司融資與投資不互相獨立,先後順序也反映經營訊息,公司先舉債再決定投資決策時,經營團隊是否可以信守原先給予保戶穩健經營的承諾,也備受日後市場考驗。
可以預期的,壽險公司隨著資產與負債的成長勢必承受更多的風險,為維繫保險公司對要保人、被保險人的長期承諾,增資以強化清償能力應為必要前提。如融資順位理論(The Pecking Order Theory)陳述,企業融資方式選擇順序首先是內部股權融資(即保留盈餘轉增資),其次是債務融資,最後才是外部股權融資。選擇股權融資時必須考量到股利回報與企業控制權,公司利用外部股權融資,在資本市場表現不佳時,勢必稀釋經營權與增加營運成本。
對於財務穩健的公司而言,選擇發行次順位債券的主要優點為適時補強公司清償能力、降低營運成本與外部市場制約(Market Discipline)機制,而於貨幣寬鬆環境與股市低檔盤整時,相對籌資成本較低。因保險業具有高財務槓桿特性,為有效控管資本雙重與多重槓桿 (double and multiple gearing),必須考量RBC的穩健性與實際風險承受能力,而此類債券的持有人與發行人皆屬相同產業時,應適度防範系統性風險。
資本結構反映壽險業財務槓桿,為對外傳遞營運訊息的重要工具,公司負責人可藉調整資本結構,傳遞對企業風險或未來營運的預期。承受排山倒海而來的保費收入時,勢必面對風險資本增加而需妥善進行資產配置與財務規劃,而為持續強化保險機構體質,藉由企業自治評估與了解其所承接業務之風險屬性,提升風險控管機制,期能穩健經營並創造保險公司與保戶雙贏之局面。
(工商時報)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新增資金不再匯出?壽險業:不可行


針對金管會主委主委丁克華希望壽險業新增資金部位「不要再出去」,加碼投資國內ETF及相關標的。壽險業者表示,國內欠缺收益性高的投資標的,若大量投資ETF,2018年接軌國際9號公報時將來不及出售,且價格波動全部要列入損益表,屆時風險可能更大。
壽險業者強調,每月收入2,000~3,000億元保費,扣掉理賠及必要流動性,約近千億元投資海外債券,投資收益4~6%以上,即可降低「利差損」問題。若全數留在台投資,公債利率過低、公債無足夠發行量、股票投資已算相對高點,光ETF恐無法吸收所有資金,建議還是要讓壽險資金適度投資海外。
到今年3月底,壽險業投資海外新台幣11兆元,占可運用資金59.11%,其中1兆多元投資在台發行的國際板債、寶島債,一部分是外幣保單的現金部位,若扣除此部分,約52%是實際投資國外債券。
去年下半年起,全球主要股市表現不佳,部分大型壽險公司去年投資收益率仍無法超越資金成本。
壽險業強調,若不能投資海外債券,利差損將無法有效解決,且全數投資台灣ETF,要看市場胃納量是否充足。同時,台灣確定2018年實施9號會計公報,依公報精神,只要投資股票類基金型商品,價格波動都要進損益表,若股市大幅回檔,「屆時風險係數就算降到零,資本額也不夠拿來賠。」
(工商時報)

金管會主委丁克華:壽險業新增資金 不得匯出


壽險業新增資金 不得匯出
新任金管會主委丁克華召開記者會,暢談其對金融管理的期許。(季志翔攝)
取之於保戶,要用之於台灣。金管會主委丁克華23日表示,20兆元的壽險資金,已有52~53%以上是投資海外債券或其他金融商品,對台灣經濟成長、產能、消費動能「一點幫助都沒有」,希望壽險業者新增資金部位不要再匯出去,要留在台灣投資,協助台灣經濟成長。
資金外流 對台沒幫助
丁克華強調,投資台股可能波動性高,但若投資台灣的ETF,具有風險分散的作用,價格波動度相對直接投資股票要小很多,且若採取逆景氣循環的投資方式,低點進場,未來投資收益將可拉高,已要求保發中心儘速研究,調降ETF的風險係數,以鼓勵壽險資金大幅加碼台灣ETF。
先前丁克華即表示,要引機構法人資金帶頭投資台灣資本市場,優先考慮鼓勵壽險資金投資ETF,20兆元的龐大部位,加上ETF實物贖回的特性,可以逢低進場,穩定台股,就不用擔心外資匯出台灣的賣壓。
投ETF指數 做多台股
另外,丁克華昨日也表示,如6.8兆元的中華郵政資金,投資台股也僅1,700億元,似乎不太符合比例,可能是這些資金都是來自於保戶,不能有大幅虧損,月要控管投資風險,因此金管會正在想配套方式,鼓勵壽險資金、中華郵政、四大基金等多投資台灣。
丁克華也透露,證交所與櫃買中心打算聯手編製上市櫃ETF指數,投資這筆ETF,就算於買了上市櫃的前100支股票,相對抗跌,中長期持有,對壽險業等也極具益處。
此外,丁克華表示,現有RBC規定將予以檢討,考慮加入逆景氣循環機制,調降壽險業投資國內ETF的係數,以鼓勵壽險資金在台灣生根。
業者吐槽 利差損無解
到3月底壽險業投資海外已達新台幣11兆元,占其可運用資金的59.11%,但其中有1兆多元是投資在台發行的國際板債、寶島債,也有一部分是外幣保單的現金部位,若扣除此一部分,則約52%左右是實際投資國外債券,由於年化投報率都有5~6%左右,被壽險業認為是「大補丸」,加上國內公債利率持續下降,壽險業近年資金匯出更是加速。
壽險業強調,若不能投資海外債券,利差損將無法解決,且全部投資台灣ETF,未來面臨9號會計公報的風險,即價格波動要進損益表,若沒有完善配套,「根本不可行」。
(中國時報)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壽險賠本搶市 保險局說NO

 
/台北報導

壽險賠本搶市 保險局說NO
近月新契約保費變動
壽險業者祭出高佣金搶業績,金管會祭出「警告信」。保險局日前已發函,要求保單支付的「佣金、獎金及營業費用」,不應超過附加費用,也就是不能「賠本」搶生意,昨(20)日壽險公會與12家壽險業者前往保險局爭取翻盤,但保險局態度並未鬆動。
壽險業者表示,若保險局堅持保單不能出現費差損,則給銀行與業務員佣金勢必縮減,但不太可能調漲保費,對消費者來說,並不會損及權益,也不至於再出現停售效應,只是壽險公司與行銷通路間必須有一場辛苦的「談判」與「拉鋸」,若此時銀行端出現更好賣、佣酬更高的商品,壽險新契約保費即可能被壓縮。
去年下半年央行啟動降息,壽險每月新契約保費即開始大幅成長,尤其是6年繳費還本終身壽險、利變壽險及利變年金等類定存保單,在各大行銷通路「大吸金」,今年前4月估計就銷售3,500億元以上,壽險業支付佣金也恐達數百億元。
金管會檢查局在金檢中即陸續發現壽險公司有支付佣金高於附加費用,即向保戶收取的保單工本費,不足以支應行銷費用,壽險公司須靠後續投資、死差利益等才能讓保單賺錢,陸續有壽險公司被開罰、糾正,因此保險局才重申立場,要求費率適當性,不應出現費差損。
但因為解釋函中除了佣金、獎金,還加上營業費用,即壽險公司經營的人事等成本都要分攤算進每張保單,去計算損益,由於營業費用範圍有多大、各家拆分不同,恐造成保單競爭上不公平,因此昨日有12家壽險公司前往保險局爭取更大的解釋空間。
但保險局指出,這是為了確保保險公司穩健經營,函令內容也只是重申法令規定,強調保險商品費用(率)應符合適足性、合理性及公平性的精神,且壽險公司不要賠本競爭,賣一張保單就賠一張,新契約保費衝越高,公司虧損壓力越大,再逼著去賣股票、債券來因應,並不是健康的作法。
保險局表示:「至少佣金、獎金等不能超過所收的附加費用,有些公司明顯太超過」,各公司要確保財務體質健全,才是保障消費者。
壽險業者最後爭取由壽險公會會員共同訂定「營業費用」的計算範圍,如保單直接相關人力才算入成本等,儘可能讓各公司有更大空間去公平競爭。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台幣每貶1% 壽險公司價值增300億


除了出口電子產業樂見弱勢新台幣外,壽險業身價也會因新台幣貶值「暴增」。根據主要壽險公司評估,若新台幣對主要外幣都貶值達1%,壽險公司淨值及獲利可增加近300億元。
對壽險業來說,影響最大的還是資本市場價格變動及利率變動,匯率大多有避險及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可因應,但匯率的影響相對「即時」,因為升息1個百分點及股債同步跌10%的機率,會相對新台幣升貶1%,時間要拉長及機率會低一些,因此新台幣匯率是每月影響壽險投資及獲利部位。
壽險業內部測試,若全球股市同步跌10%,則將出現未實現損失1,700~2,000億元以上;升息的影響性更大,主要是現有的債券部位可能會出現評價損失,規模可能有數千億元以上,但壽險業者評估升息速度不可能一次就1個百分點,都是半碼、1碼的速度,相對匯率變化有時間調整。
今年第一季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2.37%,即從去年底33.066元,到3月底升值為32.282元,壽險業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即收回達131億元,才讓各壽險公司沒有像過去出現大量匯兌損失影響損益。
因為,新台幣升息,壽險公司海外股票兌回新台幣編制財報時,就出現大量的匯兌吃掉股票回升利益。
第二季到目前為止,新台幣趨貶,比3月底眨值1.07%左右,壽險業匯兌壓力稍減,如國泰人壽4月還增提外匯準備金6.2億元,即是代表在匯兌上有利益,即會增提準備金。
據各公司自行測試的影響數顯示,新台幣若對所有主要貨幣貶值達1%,影響數最大的是南山人壽,有上百億元,其次才是國壽約70~80億元,其他公司大多在50億元以下,主要是各公司外幣資產及避險比重各不相同,持有的外幣組合亦不同,因此匯率影響數也大不相同。
但各壽險公司多數表示,要靠匯率投資獲利風險極大,因此大部分公司都是以降低避險成本、儘可能不去賭匯率為主要投資策略。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