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壽險業 6 年增資近 3300 億元 預期 IFRS 17 將是短空長多

台灣保險業海外投資佔整體可運用資金 68%,不但居全世界之冠,且遙遙領先與台灣經濟體結構相當的韓國,突顯了台灣保險業潛藏結構性風險;尤其,台灣將在 2025 年實施 IFRS 17,根據南韓經驗,IFRS 17 上路後,全體南韓保險公司需增提新台幣 1.13 兆元資本,有鑑於此,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今 (2019) 年也陸續祭出 5 大招整頓壽險業的結構性問題,以迎戰此「魔王級」的會計準則恐帶來的衝擊。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今年起陸續對壽險業出招,從調整保險商品結構、防堵業務員不當招攬銷售、強化壽險業資本結構、嚴控匯率風險及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準備接軌 IFRS 17 等面向「五管齊下」。
◎緣起 壽險業過度投資海外  潛藏結構性風險
要談 IFRS 17 前,就不得不先談台灣壽險業的「利差損」問題,這要回溯到早年保險公司銷售的高利保單說起,當時郵局定存利率高達 9.5%,因此為了搶客,許多保險公司也大賣預定利率為 7-8% 的儲蓄險保單,不料之後台灣利率一路下滑,最終躺在 1.1% 左右,而當初那些高利保單儼然成為保險公司的龐大負債,保險業之間就流傳一句「今天的業績,成為明天的業障」,就訴說著「利差損」的窘境。

重點來了,為了彌補「利差損」財務破洞,壽險公司只能從投資著手,但台灣好的投資標的少,於是金管會開放提高海外投資比例,讓數兆元台幣保費轉換成美元等外幣,錢進海外買股票、債券,賺取更高的報酬,這樣的結構導致高度倚賴海外投資的資金運用結構,讓壽險公司的經營風險樣態,從早期利差損風險轉變為匯率風險,以及看美國升息、降息臉色的利率風險。
我國壽險業大舉投資海外引起關注,日本壽險業海外投資僅佔 21.6%,韓國只有 8.3%,中國只有 2%,連美國也只有 12%,只有台灣不尋常,高達 68% 的資金,全部都押在海外。
就連 IMF 都示警,台灣壽險業海外曝險規模迅速擴增,已逾總資產 2/3,遠高於日本、南韓同業;而台灣壽險業資本適足率低於日本、南韓同業,若新台幣走升或美國利率走低,台灣壽險業者恐難承受衝擊。
再來談到 IFRS 17,與現行會計準則主要差別,一是保費認列從「一次認列」改採「逐期認列」,二是保單折現率從「鎖定利率」改為「現時利率」估算,保險業須提列更多準備金,對於早期擁有較多高利率保單的壽險業者而言,預估將須增提準備金因應。
簡單來說,現行的會計制度,保險公司向保戶收到錢,就視為收入,並提存準備金;但新的會計制度,保險公司必須檢視保險合約群組的賺賠,賠錢要立刻列入虧損,賺錢則在保險期間內,逐期隨服務之提供而認列。一旦 IFRS 17 公報實施,該會計準則複雜度高,其中最重要的改變之一,就是保險業「損失要馬上認列,利益要逐期分攤」,換句話說,壽險公司潛在的「利差損」將會「全都露」。
金管會說明,因為 IFRS 17 明定保險合約的衡量模型,採類似「公允價值」方式衡量保險負債,要求以現時利率及影響現金流量的各項假設計算,與目前保險負債以類似「攤銷後成本 (Locked-in)」的衡量方式有別,會使保險業的財務報表深受市場利率影響。
◎整頓壽險業第一招:調整保險商品結構
在低利率環境下,國人買保險偏好短期儲蓄險,使壽險業新契約保費快速累積,據金管會統計資料顯示,2018 全年保單新契約保費收入高達 1.17 兆元,其中,儲蓄險占市場高達 7400 餘億元,占市場比重高達 54%,整整超過一半。
顧立雄分析,高儲蓄性質保險商品因含有高比重的生存或滿期保險金,或因有複利增額設計,導致淨危險保額偏低,保費結構以被保險人生存風險或因應要保人解約等儲蓄需求為主要成分,利率敏感度極高,對保險公司穩健經營容易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金管會 5 月出手管制調整保險商品結構,訂出死亡保障佔保單價值的門檻比率,也就是降低保單的儲蓄成分、提高保障成分,除了符合保險本質,也是為了確保保險公司財務穩健、償付能力無虞。
究竟 IFRS 17 上路與儲蓄險有何關係?若按照 IFRS 17,這些賠錢保單必須馬上「一次認列損失」,帳面上的責任準備金就必須多提,或是大股東要進行增資。
◎整頓壽險業第二招:防堵業務員不當招攬銷售
近幾年,保險業的初年度保費收入屢創新高紀錄,但金管會在金檢時發現,許多保險業務員以不當方式勸誘或招攬客戶,尤其是「高財務槓桿方式」,最常見的模式,是業務員主動建議客戶,以房屋貸款或保單質借,來購買投資型保單。
對此,顧立雄表示,過去在我們對保險業進行金檢的過程中,發現有保險業務員勸誘客戶用貸款等方式買投資型保單,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我們要求業者必須嚴格督導及改善;若做不到,依法金管會最重可以開罰到 1200 萬元。
◎整頓壽險業第三招:強化壽險業資本結構
在強化壽險業資本結構方面,金管會主要從財務面著手,為健全保險業財務結構,並強化風險承擔能力,金管會決議對壽險業增資,設立雙重預警指標,將淨值比 3% 與資本適足率 (RBC) 200% 納入強制增資標準,明年 4 月起實施,目前只有宏泰人壽一家公司因為淨值比未達標遭警示,若宏泰人壽年底淨值比無法拉上 3%,明年 4 月即可能是首家適用新規定被要求強制增資的公司。
◎整頓壽險業第四招:嚴控匯率風險及資產負債管理能力
金管會將調整保險業計算資本適足率方式,也就是將在資本適足率(RBC)中加計匯率及市場風險係數,以反應真實投資風險。
截至 9 月底,國內壽險公司合計投資海外債券 ETF 金額達 1 兆 1081 元,若依現行法規投資在新台幣計價的已開發國家的債券 ETF,只依資產風險類別計算,風險係數是 8.1%,原本需提列 897.5 億元的自有資本;但若依新的公式試算後,會多計算至少 6.61% 的匯率風險,風險資本總額要提列 1015 億元的自有資本,也就是要多提 117.5 億元的自有資本;若是主要投資新興市場債券,標的係數可能拉高到 8.35%,如投資 1 兆元,自有資本可能要增加 600 多億元,也就是說股東就會有增資壓力,才能提高資產負債管理的能力。
金管會表示,目前法規上在預告階段,預計今年底開始實施,換句話說,壽險公司明年 3 月、申報今年年報時,就要以新制式計算。
◎整頓壽險業第五招:準備接軌 IFRS 17
我國接軌 IFRS 17 時程,以國際生效日後至少 3 年、也就是 2025 年再實施為原則,以利觀察國外實施狀況,配合我國國情適度調整因應,並予業者較充裕的準備時間。
為迎戰 IFRS 17,金管會要求壽險業者須預留各種準備金、特別盈餘公積,以因應接軌的衝擊;且每年進行有效契約負債公允價值評估,如需強化,應提報準備金補強計畫。
金管會還還成立保發中心專案平台,持續推動接軌工作及規劃整體性的訓練計畫,並要求各保險公司成立專案小組,就接軌相關規劃及辦理進度定期提報董事會追蹤控管。
此外,在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的協助下,持續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 (IASB) 進行意見交流,未來將持續保持良好溝通管道,以適時反映我國實務執行問題。
◎結語  壽險業 6 年增資近 3300 億元  預期 IFRS 17 將是短空長多
由於因為 IFRS 17,南韓保險公司需增提新台幣 1.13 兆元資本,此極為龐大的案例,也讓許多聲浪把 IFRS 17 視為大魔王,不過,各家壽險公司都認為 IFRS 17 並非魔王,加上許多壽險公司都已經陸續增資,提前「儲糧」,預期準備金都很適足。
今年以來至 9 月為止,已有 7 家壽險公司完成增資或擬增資超過 840 億元。若拉長時間來看,據金管會統計,近 6 年以來,壽險業增資金額更高達近 3300 億元。
為接軌 IFRS 17 提前做準備,壽險業這 5 年連年都有大筆增資案,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壽險業 2014 年增資 338 億元、2015 年 760 億元、2016 年 311 億元、2017 年 443 億元,2018 年因為遇上股災,增資金額更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 1023 億元高峰,加上今年目前已完成的 407 億元,近 6 年下來合計共 3282 億元。
從個別公司來看,保險局統計,富邦人壽共計增資 668 億元,排名壽險業第一名。南山人壽與國泰人壽分別增資 447、420 億元,排名第二、三名;台灣人壽也辦理 394 億元,排名第四,安聯人壽以 240 億元增資擠進前五強。
金管會表示,接軌 IFRS 17 是「短空長多」, 雖然短期內會對保險業產生影響,但是長期來說具正面效益,保險業將更重視資產負債管理。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IFRS 17的新概念

因應IFRS 17 保戶、投資人的新課題

2019-09-05 11:02會計研究月刊
【文.莊蕎安】
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於2004年3月發布IFRS 4「保險合約」之前,各國保險合約的會計處理並沒有一致的規定,因此各國作法各有不同。IFRS 4做為過渡性的準則,也僅是定義何謂保險合約,以及如何認列負債準備,並未統整會計處理的方式。IASB花了二十年研議IFRS 17「保險合約」以取代IFRS 4,從範圍、認列、衡量到表達有完整的會計處理。IFRS 17的準則精神,也能夠與其他會計準則一致,也就是收入於實際提供時認列,有虧損時則立即認列。
然而,保險合約期間通常很長,其相關收入與成本,必須估算未來現金流量,並以適當折現率折現認列於財報,又必須考慮風險調整的精算假設,使得IFRS 17特別複雜難懂,不過此公報的實施可使各國採用IFRS的保險公司財務報表具有比較性。
IFRS 17的新概念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鍾丹丹解釋,目前保險公司所適用的IFRS 4,與我國預計2025年採用的IFRS 17的差異主要如下:
保險收入之認列
目前保險公司向保戶收到保費時,全額認列當期保費收入,並提存各項準備金列於保險負債下。IFRS 17可說是完全翻轉收入的認列,為了強調保險公司以其保險服務賺取收入,因此將IFRS 4的「保費收入」於IFRS 17改為「保險收入」,排除IFRS 4納入之投資組成部分的收入及費用。保險公司必須以服務交換收入,亦即保險公司向保戶收到保費,先認列保險負債,僅能夠在提供服務後,才能認列相對的收入於綜合損益表。
為此,IASB在IFRS 17中導入了一個關鍵性的會計項目-合約服務邊際(CSM),為公司在保單生效日時,對於該保單全期所預估之利潤,隨著保險公司服務的提供,逐期認列於綜合損益表,就好像長期工程合約裡的長期工程利益,會隨著工程的進行逐步認列至損益。鍾丹丹特別強調,實施IFRS 17就保險合約最終之損益,並不會因此增加或減少,而僅是認列的年度有所不同。
保險合約負債之衡量
目前於IFRS 4下,保險合約負債之衡量主要為準備金之提存,依我國「保險法」及「保險業各種準備金提存辦法」,採鎖定利率並且保持不變。IFRS 17對保險合約負債的衡量,則規定依保險合約的條件,選擇一般模式、變動收費法、保費分攤法等衡量方式。
此外,IFRS 17下保險負債之衡量係採現時估計。「現時」估計係指採用最近之資訊進行估計,有別於IFRS 4保險合約負債採用商品定價時之利率及發生率計算,以現時資訊作為估計基礎,能夠反映現時之負債水準。
資產負債表的變化
相較於IFRS 4下係將準備金之提存結果列報於保險負債項下,資產負債表的表達在IFRS 17的規定,則是將保險合約群組(IASB於2019年6月提出之修正草案已改為合約組合)依前述衡量方法衡量後之淨資產或淨負債,分別列於保險合約資產或保險合約負債。另部分會計項目如應收保費、保單貸款、應付保險賠償與給付、應付再保賠款與給付、應付佣金、應付再保往來款項等,因屬衡量保險合約群組的淨資產或淨負債現金流量之一部分,故不再於資產負債表單獨表達。
綜合損益表的變化
相較於IFRS 4列示保費的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IFRS 17損益表達則會分別列示保險本業損益及投資損益兩大部分,屆時可以很清楚看到公司保險活動及投資活動分別的績效為何。
附註揭露的新增
IFRS 17規定附註揭露中須編製調節表,透過調節表可以了解保險負債之期初及期末餘額調節表、CSM預計認列於損益之期間等,也可以瞭解保險公司估計的程序、用來折現的殖利率曲線,以及決定風險的信賴水準等。對投資人、保險人來說,可藉此看出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財務績效和現金流量。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9.9月號】

2019年9月1日 星期日

壽險業身價 半年狂漲1.5兆元 上半年獲利已接近去年全年


半年時間,壽險業從貧戶變富翁。據各公司公告的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22家壽險公司稅後獲利834億元,已與去年全年的948億元相去不遠,6月底壽險業淨值項下未實現利益高達2,083億元,在攤銷後成本(AC)項下的債券增值利益更近6千億元,比去年底多出逾1.5兆元的身價。
因為金融資產價值大量回升,壽險業6月底綜合損益高達5,948億元,應也是同期的歷史新高,去年底壽險業因股債雙跌,稅後獲利948億元,但綜合損益卻是虧損5,008億元,不過半年的時間,即回升逾兆元,也代表資本市場在這三季裡波動加劇,如同坐雲霄飛車。
22家壽險公司到6月底有新台幣28.8兆元的資產,其中有46%左右、約13.2兆元的金融資產都是放在攤銷後成本項下,不會因市價變動影響獲利或淨值,但也有8.3兆元的股票、債券、基金等是放在會影響獲利或淨值的地方。
去年第四季全球股債價格同步下降,重創壽險業身價,淨值項下出現3,115億元的未實現跌價損失,大部分都是債券價格下跌,也有約1/3是股票跌價損失,造成壽險業淨值一季就少了近3千億元。同時間壽險業在AC項下的債券,若以公允價值來看,去年底是有跌價損失近4,300億元,等於壽險業去年底金融資產投資合計是虧損逾7,400億元,嚇壞各公司及金管會。
但今年股債價格即迅速回升,第一季淨值項下的金融資產就轉正,有近600億元的未實現獲利,AC項下更有1,124億元的增值利益。
第二季價格回升更多,到6月底,壽險業投資的金融資產等於有增值利益逾8千億元,與去年底的虧損7千多億元相比,半年時間是增加逾1.5兆元。
若以各家公司財報揭露數字來看,到6月底淨值與AC項下增值利益最多是國泰人壽,有1,946億元,第二名是南山人壽有988億元,第三名是新光人壽的943億元,新壽另外還有565億元的不動產增值利益,第四名才是富邦人壽的792億元。

2019年7月11日 星期四

IFRS 17對壽險衝擊有多嚴重? 分享 分享 留言 列印 A-A+

IFRS 17對壽險衝擊有多嚴重?

2019-07-10 01:50經濟日報 彭金隆
實施IFRS 17到底對我國壽險業的淨值有多大的衝擊?這是過去半年多來,壽險業被外界關切最多的議題之一。壽險業在2003年以前利率仍在高檔時,銷售許多高利率保單,多年來對應的負債,卻沒有反映後續低迷的利率水準,雖然經過15年以上的調整,社會上對壽險業存在高額利差損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
IFRS 17實施後原本就被外界預期可能要增提天價準備金,卻因去年底經濟情勢惡化導致財報表現不佳,金管會同步採取一系列強化體質措施,讓預計2025年才要實施的IFRS 17,被冠上魔王級的財報公報的封號,許多分析報告直接預測台灣壽險業未來將產生天文數字的負債缺口,屆時將是壽險災難!但果真如此嗎?
不可否認IFRS 17與現行會計處理差異甚大,後續影響的層面應該也不小,除了大家最關切在2025年採用新公報評價負債時,必須全數反映過去未承認的潛在利差損外,其他還包括複雜的保單分類與認定,保險業必須負擔龐大的系統建置與調適成本;收入認列方式改變也將大幅減少營收數字,資產負債結構不匹配會加大損益波動程度等衝擊,壽險業都必須妥善因應。但IFRS 17實施讓保險公司營運績效表達更透明,每年損益認列更合理與穩定,同時降低初年度保單取得成本對損益的扭曲有助於拓展業務,以及讓資產負債管理優異的公司被彰顯等優點,IFRS 17實施並非全然是負面的衝擊。
再以大家最關切的利差損缺口而言,各公司在2003年以後銷售商品,均已採低預定利率、利率變動及投資型商品為主,十幾年來,除已經透過新商品的獲利逐步回補潛在利差損外,部分高利率保單也已經逐年到期或是逐次滿期領回,潛在利差損雖未重估但也已經逐漸被償付,到2025年實施日來看,屆時壽險業已經經過20年以上的商品結構調整,過去高利率保單資產比重,也已經從高點大幅下降,因此全體壽險公司總資產結構中,受到的利差損衝擊也在持續下降中。
再者,在有關IFRS 17該如何提列負債以及如何估列利差損的細節技術上,最重要的精算假設也尚未定案,未來折現利率如何決定才是關鍵,現在就過度悲觀似乎並非必要。
針對市場的憂慮,主管機關已經要求各保險公司試算缺口多年,對於保險業真實狀況應該有最精準的掌握,日前也對外強調IFRS 17仍有諸多變數,但須增資逾兆元「並非事實」。此外再從其他角度分析, IFRS 17除要求過去潛在利差損的部分要增提準備金,但對後續所發低率新保單產生的利差益,根據 IFRS 17規定,實施日前的保單如果選擇fair value approach,所有保單都可以視為同一保單群組,讓高利保單與低利保單間損益可以互抵,也會以降低利差損對淨值的負面影響。
另外,根據去年金管會委託KPMG對保單準備應如何因應IFRS 17的研究報告試算結果顯示,許多險種採用新制提列準備金,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是下降的,並非都要增提準備金,再者,保單的未來預期收益─合約服務邊際(CSM),在IFRS 17下雖然是保險負債的主要項目之一,但在IAIS所訂保險資本標準(Insurance Capital Standards)可以列入自有資本,這些都助於減緩利差損的影響。
利差損在台灣談了將近20年,概念上已過於簡化,但面對像IFRS 17這樣複雜的新制度,許多因素必須同步考量,過度簡化後所產生的過度憂慮,反而導致保險業經營的扭曲與社會的無謂恐慌。IFRS 17對壽險負債的衝擊確實必須謹慎因應,但也毋須恐慌以對。
(作者是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主任)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全世界沒有壽險市場,像台灣這麼詭異」:四大風險,台灣壽險業未來5年都難擺脫


2019-05-21 17:36台灣銀行家 採訪、撰文:紀翔
本報系資料照。
本報系資料照。
台灣保險業海外投資高達68%,不僅承受匯率風險,更凸顯結構性問題,加上IFRS 17公報將上路,勢必對會計準則帶來衝擊,壽險公司應及早因應與防範,避免再出現問題壽險公司,影響保戶權益。
觀察壽險市場多年的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彭金隆坦言:「全世界沒有一個壽險市場,像台灣這麼詭異!」每年收取高達2至3兆元新台幣的保費,但國內投資工具卻不多,才會出現68%以上的國外投資比率,承受極大的匯率風險,若台灣有夠大的資本市場、夠多的投資工具,哪家壽險公司會花這麼大的成本去投資國外?
同時,數十年來奠定的業務員銷售體系及市場競爭,讓壽險公司吸收保費的腳步停不下來,再加上台灣10多年來處於低利率環境,這幾年買保單的民眾都有「嚐到甜頭」,壽險公司的利率的確比放銀行定存高,風險又較直接投資基金或股市低,而壽險公司因為可到海外投資,也的確給得起保戶較高的利率,彭金隆說:「這些錢若回到銀行或讓民眾流往海外,真的會比較好嗎?」
「二率一價」影響壽險獲利及經營方向
彭金隆指出,從2002年台灣急速進入低利率環境後,台灣壽險業就出現「三高一低」的問題,即國外投資比率高、股權投資高、負債高,但同時間資本卻低,因此深受「二率一價」的影響,即利率、匯率與股價牽動壽險獲利及經營方向。
針對近期各界紛紛討論台灣壽險業是否存在系統性風險、擔心再出現問題壽險公司,彭金隆表示,即便金融市場波動、去年壽險財報數字不好看,但壽險保單幾乎都是長年期,就連儲蓄險保單要解約也要先扣費用,保戶未必會因一些風吹草動就解約,所以壽險業其實不像銀行,不會因未經查證的消息就出現流動性風險;同時,近年壽險業積極銷售利率變動型保單,這些利率是不保證的,不存在利差損風險重演的問題。
雖然國際上保險負債以公允價值評估的IFRS 17公報將在2022年上路,金管會規劃給予國內壽險業3年緩衝期,即2025年才適用,屆時台灣也可能得大量增提、當年度可能出現重大虧損。彭金隆亦分析,各國監理官對IFRS 17都有裁量空間,只能說這會是未來壽險業極大的「經營挑戰」,不算重大「經營風險」。在2025年接軌時,早年高利率保單的利差損必須「現形」,列出準備金提列不足的公司。
彭金隆也分析,金管會目前有四大擔心,一是壽險公司大量銷售躉繳儲蓄險保單,若利率快速反轉,客戶大量解約要轉往其他工具,就可能會出現流動性風險;第二是過度依賴銀行通路,支付過高的佣金,侵蝕利差益,造成壽險公司資產虛胖;第三是壽險公司為了承諾高利率,去投資高風險商品,資產價值波動大,造成淨值比過低、槓桿比過高;四為IFRS 17要提列大量準備金,但各公司出售值錢資產虛增盈餘,股東不願拿錢增資。
落實RBC及指標監理
有問題立即糾正
但這四大擔心在彭金隆看來,都沒有那麼嚴重,第一是壽險公司近年銷售的利率變動型保單,宣告利率是不保證的,與早年保證6%、8%的保單性質根本不同,現在宣告利率降不下來是市場競爭造成,金管會出手後,4月馬上降下來;第二,若銀行通路收太高佣金,這幾年金管會不斷要求不得有費差損、費率資訊揭露等,都可以防範此問題。
第三是淨值比過低,代表壽險業資產成長速度遠高於資本增幅,金管會當然希望股東多多以普通股增資,但彭金隆說,保險法最早是以淨值作為監理指標,後來才改用美國「比較先進」的風險資產為基礎的資本計提,就是現行的RBC指標,再加上保險法已有立即糾正措施,已經大幅減少監理機關被政治力干擾,直到壽險公司淨值為負還不能處理的機率。
再加上安定基金近年也積極累積保費,彭金隆表示,只要金管會落實RBC及相關指標監理、有問題立即糾正、要求增資或調整資產,應不會出現如過去幾家淨值負數極大的問題壽險公司。
第四則是彭金隆認為,無論是IFRS 9或IFRS 17等公報,都不足以充分表達壽險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因為這些公報都是假設「現在即為永遠」,用季底的市場狀況去衡量壽險公司的價值,對短期持有的股票投資人有幫助,但對短期內無法解約的保戶或要求長期穩健經營的監理官反而是種干擾,這些財報準則有過度樂觀或落井下石的傾向,例如去年第四季的淨值大蒸發,跟今年首季的淨值大量增加,讓壽險公司的財報常令人有「如夢一場」的感覺。
不能只看財報
應追求適合監理指標
「若監理官只看財報監理,會完蛋!」彭金隆說,會讓壽險公司經理人追求短期財報利潤,就好比外匯完全避險,只是財報穩定好看,但每年付出去幾百億的避險費用是「真的不見了」,越避險體質越弱,因此彭金隆認為金管會應有自己的監理方式、適合台灣市場的監理指標,甚至有些可能跟財報脫鉤,將過度樂觀的部分消除,追求相對穩健或可冷卻過熱市場的監理模式。
曾擔任金管會專任委員的政治大學風管與保險系教授張士傑則分析,壽險業的問題要分二大塊,一是「追求卓越」,另一塊是「求生存」。部分壽險公司已有穩健的獲利能力,對於未來各項挑戰,關心的是獲利是否還能持續成長,能否發出穩定的現金股利,能否爭取更多投資人、保戶認同,若獲利衰退或長時間發不出現金股利,面臨的就是外資出走、股價下跌。
但也有一部分是許多指標可能在及格邊緣、大股東已無力再大幅增資的公司,要面對的就是在新會計公報、金管會加強監理力道下,能否找到策略性投資人、說服股東增資等,這些公司面臨的就是能否在市場上生存下去,會不會為政府創造更大的問題。
面臨經營嚴峻風險
應強化產業體質
台灣壽險業未來5年面臨許多風險,但有四大經營風險較為嚴峻,第一就是國外投資比率過高的匯率風險,台灣資本市場規模過小,在銀行利率10%左右時,壽險公司賣預定利率8%的保單,但在台灣步入低利率環境後,早年的高利率保單就出現「利差損」,這是歷史的共業,但後來市場競爭激烈,業務拖著財務走,壽險公司的利率競爭停不下來。
1999年時壽險業國外投資占其可運用資金的比率僅4.1%,2002年升至16.4%,2005年達到30.5%,2007年再修保險法,提升國外投資比率最高拉到可運用資金的45%,投資上限似乎塵埃落定,直至2014年再次修法,放寬投資國內以外幣計價債券,也就是國際板的投資金額可不計入國外投資限額,讓壽險公司實際國外投資比率急速拉高到68%以上,「其實真實比率更高」,因為壽險公司在國內投資很多新台幣計價基金,實際上投資的也是海外債券、股票。
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資產是用外幣計價,當新台幣、外幣匯率波動時,這些外幣資產的評價不確定性就大幅提高,「匯率風險是條不歸路。」張士傑坦言,國外債券很多都是20至30年期以上,如何避險?要付出一去不回頭的避險費用進行傳統避險,還是要用一籃子貨幣,抑或是自然避險,將是國內壽險公司未來5年都無法擺脫的難題。
第二大經營風險是宣告利率與市場競爭的難題,壽險業總是以廣大業務員的生計為理由,讓業務走在財務的前面,但說實話,面子與裡子不能兼顧,壽險業務員必須轉型,若是業務員無法賣難度較高的保單,就可能不適任,要追求分期繳、保障型、對壽險公司利潤高的商品,但是業績排名可能會下滑,壽險公司也必須要考慮是否還要用高宣告利率在銀行的通路上大量吸收資金,增加投資的壓力。
第三大風險是接軌IFRS 17與股利政策,新公報對壽險業發展、經營與獲利都會有極大的影響,同時金管會現在要求壽險公司獲利都要保留在帳上,準備未來接軌時降低財務衝擊,但可預見,未來5年壽險公司分配現金股利的能力會下降,對各公司留住投資人將是一大難題。
第四大風險為資本管理與財務槓桿,2018年底壽險業淨值降到1兆1千億元左右,比2017年底少了2,600多億元,淨值占資產比降到百分之4點多,張士傑說:「保險業本來就是高度槓桿的行業,但淨值比太低也是種警訊。」且全球在幾次風暴後都驗證,金融機構的普通股才是最後能承擔風險的工具,金管會勢必會要求股東盡量以普通股增資,未來5年恐怕會有不少公司面臨這樣的壓力。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被視為「魔王級」的IFRS 17號公報為何讓台灣保險業如臨大敵

號公報 為何讓台灣保險業如臨大敵?


圖/Pexels
IFRS 17號公報上路在即,各大保險業如臨大敵,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董事鍾丹丹表示,業者應趁早決定要「自建系統」或「委外採購」,並分階段導入,將保單全面進行重分類,力求將影響降至最低。
被視為「魔王級」的IFRS 17號公報為何讓台灣保險業如臨大敵?在2025年勢必要全面接軌的情況下,國內壽險業者該如何面對挑戰與因應?《台灣銀行家》特別專訪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董事及合夥人鍾丹丹說明影響層面及提出解方。
為讓保險業財報在國際上更具比較性及透明度,保險業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將於2022年實施IFRS 17號公報,但由於衝擊太過巨大,金管會保險局日前宣布,台灣保險業將晚3年,延至2025年適用。
保險公司「利差損」將「全都露」
現行的會計制度,保險公司向保戶收到錢,就視為收入,並提存準備金;但新的會計制度,保險公司必須檢視保險合約群組的賺賠,賠錢要立刻列入虧損,賺錢則在保險期間內,逐期隨服務之提供而認列。一旦IFRS 17公報實施,該會計準則複雜度高,其中最重要的改變之一,就是保險業「損失要馬上認列,利益要逐期分攤」,這些訊息足以讓不少保戶股民們膽戰心驚。
此外,過去台灣大都銷售傳統型高利率保單,卻必須依照現在的利率評估,重新計算缺口,並提足準備金或增資。然而目前市場處於低利率,若未來用市場一致性基礎衡量這類保單,可能會面臨責任準備金提列不足的問題。
換句話說,壽險公司潛在的「利差損」將會「全都露」,由於影響層面太廣,因此讓全球保險公司措手不及,正式實施時間也一再延後。
對於傳出南韓政府預估業者需要增資因應IFRS 17帶來之衝擊,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則強調,由於國際間對無風險利率尚未定案,談公布增提數還太早,然而主管機關也已組成專案小組,要求壽險公司若測試後須增提準備金,則逐步完成增提,並希望能順利在2022年底前提足。
《台灣銀行家》為此特地專訪擁有超過25年執業經驗的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董事及合夥人鍾丹丹,說明IFRS準則的精神、影響及因應措施,以下為專訪紀要:
「我要先釐清觀念,一個會計準則的實施,並不會去影響或改變最終的損益,只是認列和呈現的方式不同,現在大家容易誤解,這個準則(IFRS 17)讓本來賺錢的項目變成不賺錢,不是這樣的。」
壽險業需重新檢視與轉型
鍾丹丹一開始就提醒大家不要太過恐慌,因為財報是中立的,對於上市公司投資人來說,可以得到更透明清楚的資訊揭露作為參考;對業者本身,也是重新進行一次大規模體檢、檢視轉型的機會。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日前曾針對30個國家、160家保險公司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97%的大型保險公司認為,IFRS 17雖然會帶來適應上的衝擊,但也正因為必須遵循,所以是重新檢視、革新既有內部資料、系統及流程的機會,期待進一步的改變業務型態。
由於IFRS 17導入的工作繁雜,因此難免帶來巨大衝擊和影響,日前,IASB理事會也初步決議把生效日延後1年,以及採取更開放的態度,重新討論全球保險業者提出的導入議題,及討論修訂準則的可能性。
鍾丹丹打比方,消費者購買保險是長期合約,今天如果換個行業來看,假設是買房子,營建業會根據營收及完工百分比,再對應成本去認列,若是成本大於收入,按照IFRS公報,就會要求馬上認列虧損。保險業也是同樣的道理,不同的是,營建業從建設到完工銷售,至多5到10年,保險合約最長卻可至終身,除了「認列期間」,還有「銷售量」,「我們可以去想像,保險公司有上億張保單,風險都不同,要用現在的利率去折現,還要加入精算的概念去計算,衝擊有多大了!」
盡快改變現行會計結帳流程
「正因為未來估算必須納入精算概念,對會計和財務人員來說,也必須重新適應相關語言,是很大的挑戰。」鍾丹丹提醒,即使無可避免有增資壓力,保險業者仍應未雨綢繆,持續關注議題發展,以及刻不容緩地重新檢視既往的保險合約,並且以更彈性且縝密的計劃,針對接下來售出的新保單,盡快對應分類,提前做好因應未來全面導入的準備。
鍾丹丹指出,現在要重新檢視所有保險合約,依照類似風險分為三大群組,第一是舊虧損性保單;第二是有明顯賺錢的獲利性保單;第三是穩定度不高,還需要花時間辨認分析的保單。
以往保險業採鎖定利率來提列準備金,但早期利率無法反映保險業負債水準,改採現時估計後,保險業須提列更多準備金,對台灣成立較久之保險業者來說,衝擊相對來得大。舉例來說,民眾在20年前買的保單,預定利率可能高達8至10%,所以,保費比較便宜,保險公司提的準備金也比較少。但是,現在利率可能剩下2%,保險公司還是用原先所採利率在提準備金,若用現時估計,保險公司反映在財報上的負債會高出許多,屆時必須補提。
IASB曾經在2018年10月的理事會上,彙總25個關鍵項目,這些項目也包含歐洲財務報導諮詢小組(EFRAG)對IFRS 17導入的顧慮,以及6大關鍵議題:包括合約服務邊際(CSM)於保障期間依保障單位攤銷認列為收入、所持有的再保險合約會計處理所造成的不一致、保險取得現金流量、財務狀況表的表達、以1年為群組劃分的彙總層級,以及實施準則時過渡規定採用處理等。
舉例來說,業者關心未來IFRS 17下各商品的盈餘型態可能集中於前端或集中於後端,如年金保險商品,收入認列之樣態在遞延和年金化期間可能差異甚大。此外,若合約成為虧損性,將無法由合約服務邊際吸收而直接衝擊於損益,盈餘將大幅波動。
IFRS 17要求在財務狀況表上以保險合約群組分別表達資產與負債,且不能相互抵銷,如應收保費、應付佣金、應收(付)再保往來款項等,未來將依據保險合約群組淨額表達,部分業者也表達了對此議題的關注和施行的挑戰。
IASB要求修改提案需滿足兩大規範
因此,全球9個國家保險機關協會,包括歐盟、加拿大、韓國、澳洲、紐西蘭及南非等國家,也幾乎是同時聯合具名向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陳情,表示實務上仍有尚未完全解決的議題,要求延後2年實施新準則。歐洲財務長論壇也接著提出6大關鍵議題,以及對準則修改的看法。
IASB則回應,任何修改提案都必須滿足兩個規範,一是修正條文不能導致重要有用的資訊流失,特別是對於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另外,修正案不能中斷或過度干擾保險業者已經在進行中的導入排程。
鍾丹丹表示,台灣雖然晚3年接軌,但是,由於保險滲透率高、保單量太大,要處理過往保單曠日費時,包括成本結構的組成都要經過精算,所以才會用「魔王級」來形容,「但我認為不宜扭曲,還是要回歸到保險合約的精神。」
「壽險公司的資產負債管理都是長期的,但因波動要立即反映到報表,所以公司就很掙扎,然而讓損益控制盡量維持平穩,也是公司採用避險的意義。」
更關鍵的是,國外的保險業大都在IFRS 9採暫時豁免,意即IFRS 9與IFRS 17會同時實施,而台灣保險業大都在金控體系,因此在去年度實施IFRS 9係採用覆蓋法,屆時IFRS 17實施後,依公報規定其金融資產可以重新指定,資產與負債之管理更形重要,而保險業在IFRS報表上必須以較高的彙總層級表達保險合約產生的資產與負債,正式接軌後,保險業者重新建置開發新系統的成本及複雜性都會提高不少。
總結來說,為了順利接軌,把影響程度降至最低,鍾丹丹建議業者趁早決定要「自建系統」或「委外採購」,以及分階段導入,將保單全面進行重分類,並透過外部國際專業顧問公司諮詢及協助,以求將影響程度降至最低,總之,盡速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