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全體本國銀行淨值為2.88兆元

銀行併購 金管會擬開大門

2015-02-16 02:46:00 經濟日報 記者韓化宇/台北報導

金管會擬更改淨值計算方式,第一銀行併購空間大增。圖為第一金暨一銀董事長蔡慶年。 本報系資料庫

分享
為提升銀行投資與併購的能量,金管會正在研究,改善以淨值為基礎來計算投資限額的機制,讓銀行不用拖延到每年接近年中時,才能用上年度決算後的淨值來計算今年度的限額。
金管會官員解釋,在許多規範銀行的法規命令中,是用上年度決算後的淨值為基礎,計算銀行授信、投資或轉投資的限額。
例如,甫修正的銀行法規定,銀行轉投資上限,從原本不得超過實收資本額的40%,調整為不得超過淨值的40%。銀行對大陸的曝險金額(包括授信、投資、資金拆存),也不得逾淨值的一倍。
銀行的淨值每年會隨著盈餘成長、現金增資等因素而增加,投資或轉投資限額也會隨之提高。但事實上,銀行並非新年伊始,就可用上年度決算後淨值,來計算今年的限額,而是必須等到銀行召開股東會,確定股利分配之後,才能用「股東會決算後的淨值」算出限額。
官員說明如果單用上年度淨值來計算限額,並未考慮到現金股利發放,使淨值減少的因素。相較下,用「股東會決算後淨值」算出的限額,會比較貼近現況。
但問題是,銀行召開完股東會及發放股利後,往往一年已過了將近一半。以今年為例,銀行要到6月左右,才能適用2014年的淨值,在此之前,仍須沿用2013年的淨值來計算投資限額,抑制銀行上半年投資與併購的能量。
官員表示,金管會內部正在積極研究,找出一個方法,不用拖到每年6月,就可以讓銀行提早適用上年度淨值,而且又能考慮到現金股利發放對淨值的影響。例如,將上年度淨值,事先扣除預估發放的股利等。
據金管會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止,全體本國銀行淨值為2.88兆元,比2013年12月底增加約2,800億元。

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公營行庫面臨資本不足問題比民營銀行更為嚴重

社論-打亞洲盃 公股銀行須引入外資
106點閱
2/10
我要評比
財政部日前明確承諾,公股銀行未來盈餘可以不用全部繳庫,應當留下來,連同發行股票增資,使銀行的資本額能增加。(圖為財政部,取自財政部官網)
財政部日前明確承諾,公股銀行未來盈餘可以不用全部繳庫,應當留下來,連同發行股票增資,使銀行的資本額能增加。(圖為財政部,取自財政部官網)
財政部日前明確承諾,公股銀行未來盈餘可以不用全部繳庫,應當留下來,連同發行股票增資,使銀行的資本額能增加,以符合巴塞爾資本協定三的規定。對於這項聲明,我們認為公股銀行當然應該增資,才有實力打亞洲盃,但在增資方式的考量上顯然過於狹窄;財政部應當認真考慮引入外國銀行的投資,讓出資的外銀成為策略夥伴,和國銀一起進軍國際。
巴塞爾資本協定三(Basel III)提高了對銀行自有資金的要求,方向正確。歷經金融風暴,巴塞爾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決議加強法定資本架構,從嚴規定計入資本的條件及提高資本適足率,促使銀行業穩健經營,以減少下一次金融風暴發生的風險。在新規定之下,每年對銀行第一類資本與普通股權益比要求逐步提高,明(2016)年1月開始更將逐年提升比率由每年0.5個百分點增加到0.625個百分點,預料將引起一波銀行增資潮。
面對新的標準,公營行庫面臨資本不足問題比民營銀行更為嚴重,這是因為過去公營行庫盈餘必須繳庫,難以累積資金。據聞,財政部為此首度與主計總處協調,請求將行庫去年繳庫盈餘退回。即使如此,仍是杯水車薪,例如,臺灣銀行與土地銀行去年繳庫盈餘共約20億元,但是單僅臺灣銀行2016年時的資本缺口就有66億元。
為了符合巴賽爾協定的標準,讓銀行擁有更堅實的資本適足基礎,提高我國銀行在國際間的競爭力,另外發行新股增資是一個正確且必然措施。但是如果要讓我們的銀行能夠出去打亞洲盃,思維就不能停留在台灣:應該趁此機會思考引進國際性的大銀行作為戰略夥伴;換言之,增資不一定要用國內股市發行股票的方式,而是可以用公開遴選的方式,吸引世界上在公司治理、經營各方面比較先進的銀行入股,藉此機會讓本國銀行轉骨,變得更國際化、更具國際競爭力。
對岸中國大陸的經驗,或許可作為借鏡。早年大陸金融業非常落後而且封閉,1994年甚至頒布了「關於向金融機構投資入股的暫行規定」,明令禁止外國投資中資銀行。當時在長期政企不分之下,行庫普遍承受巨額呆帳,而且內部冗員眾多,態度消極,效率極差;國際間曾經認為大陸金融體系即將走向崩潰。
朱鎔基上台後,做了兩項改革,第一項就是「債轉股」,把壞帳從銀行中切除,另外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立刻讓銀行的體質獲得改善;第二項是利用外資來進行國企改造,也改善資本適足率;每一家銀行都引進一個外資當戰略夥伴,使其成為重要的合夥人,但不給予控制性的股份。
亞洲金融危機過後,中國大陸封閉的金融市場相較亞洲其他國家,受創輕微;又正值大陸加入WTO,逐漸開放市場之際;在朱鎔基的強勢性宣示與積極推動下,2003年中國銀監會成立,並發布「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鼓勵外資銀行入股,同時國務院也放寬入股比例,一時間造成風潮。
2004年到2006年間,外資開始大量入股大陸國有銀行,例如匯豐銀行以17.5億美元,也就是持股19.9%入股交通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與美國銀行及新加坡淡馬錫合作,兩家外資分別擁有9%(25億美元)及5.1%(14億美元)的股權;中國銀行則引進多家外資銀行投資,包括蘇格蘭皇家銀行9.6%、新加坡淡馬錫4.8%、瑞士銀行集團1.55%及亞洲開發銀行0.23%;中國工商銀行由高盛、運通、安聯合組高盛投資團以38億美元入股,持股比率7.89%。
其他地區性商業銀行也在同時期引入各國外資,這些外資持股多數超過10%,如北京銀行由荷蘭國際集團持股19.9%,渤海銀行由渣打銀行持股19.99%。有的甚至持股超過20%,如廣東發展銀行的外資(花旗集團與IBM信貸)持股合計達24.74%。
外資入股最後當然不是百分之百達成預期效果,畢竟還是有水土不服及付出磨合成本等狀況發生,但是基本上大陸銀行國際化程度大為提高。現在大陸金融機構的競爭力改善,勇於拓展業務,例如網路銀行業務在大陸就已經非常發達;甚至經過體質改造,陸銀已進入國際市場籌資。另外,像匯豐銀行入股大陸交通銀行,除了擁有董事席位外,還指派大量主管進入,讓交通銀行從經營管理、人員訓練、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到電子系統等都進行了改善,其後交通銀行甚至可以在香港掛牌上市。
我們一定要把心胸放寬,把眼界放遠。建議財政部利用這一次增資的機會,以開國際標的方法,公開遴選外國優良銀行,作為我們的戰略夥伴,這才是打金融業亞洲盃的正確途徑。

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日進七十五億 壽險總保費創新高

               

繼二○一三年壽險新契約保費(FYP)衰退七%,去(二○一四)年在類定存保單停售效應的拉抬下成長六%,共收進一兆一六九七.四一億元保費收入,但保費貢獻集中在前九個月,平均單月收進一一三七億元,是第四季平均單月保費收入七三三.九六億元的一.五五倍。若今年延續去年底的頹勢,保費收入想破兆根本是天方夜譚。

值得慶幸的是,全年有效契約總保費收入創二.七七兆元新高,年增七%。平均每天進帳七五.九二億元,續年度保費的貢獻功不可沒。

新契約:傳統型版圖再縮小 利變型後繼無力

自金管會嚴管類定存保單,大力推動保障型商品後,利變年金新契約保費的市占率由二○一三年的二二.八四%跌到去年只剩五%,但資金總會自行尋找出路,此舉意外拉抬了利變壽險的買氣,保戶對利變壽險的喜愛,較年金有過之而無不及,全年共創造四九○六.一八億元的保費收入,合併年金,利變型保單新契約保費為五五四四.四三億元,市占率四七.四%,較二○一三年墊高近六個百分點。

看到資金流向,金管會趕緊補監理漏洞,去年九月十五日起禁止保險公司銷售十年期以下,有提供增額回饋金的台幣和外幣利變型壽險保單。消息一出,停售效應發威,短短半個月就創造了一一四三.二九億元的保費收入。十月利變壽險保費收入跌至二六四.五八億元、十一月更只剩一八七.五二億元、十二月也在二百多億元間徘徊,監理政策顯然奏效。

可惜的是,打擊定存的力道確實發揮功能,拉抬保障的效果卻不動如山。除了平均死亡保額一直維持在五十六萬元的低檔,傳統壽險版圖更是像冰山溶解一般,迅速沉入大海。

一直以來,傳統壽險都是市場第一大險種,獨占半壁江山,二○一二年甚至拿下六十%的新契約保費;但是二○一三年傳統壽險市場大幅衰退,市占率僅剩三十%,去年又失去十二%的版圖,全年新契約保費二一九六.九六億元、市占率十八.七八%,FYP年減三十四%,令人憂心。

低保費、高保額的傷害險,對保費挹助有限,不是兵家必爭之地,連續兩年保費收入都維持一○五億元;而國人對健康險接受度高,也是最願意主動加碼的顯種,二○一四年保費收入三四一.二五億元,成長十五%。

不過,由於健康險種類很多,包括最基本的住院醫療,癌症、手術、重大疾病、特定傷病,甚至長期看護保險都屬健康險範疇。近年金管會提倡「晚美人生」計畫,長看險是老年安養重要的一環,各壽險公司配合主管機關政策,力推長看險、類長看及殘扶險,但是從統計資料看不出發展狀況,相當可惜。

投資型壽險及年金FYP分別成長二十三%及五十七%。
續年度保費一.六兆元 年增八%

在續年度保費的加持下,傳統型保單總算維持六成一五的總保費市占率,其中壽險占四八.三八%、健康險十一.○八%、意外險二.一八%。

去年續年度保費一.六兆元,較二○一三年增加八%,對總保費貢獻度達五七.七六%。


利變壽險吸金 十家公司主推

二十七家壽險公司,有十家以利變型保單為主力商品,投資型及傳統型各八家,康健人壽則由主推投資型保單轉向健康險市場。

康健人壽二○一三年投資型保單FYP占七十三%、去年則由健康險取代,貢獻六十五%FYP,但剛開始轉型並不成功,全年FYP衰退五成六。足見專攻保障型商品對保費收入並無實值幫助,主管機關在思考監理政策時,不能太過理想化,除了要壽險公司善盡社會責任,也要為他們的肚子多想一想。

市占率分居一、二名的國泰及富邦,紛紛由傳統壽險轉向投資型壽險及利變壽險懷抱,傳統壽險保費收入各衰退五十八%及七十三%,少了二大龍頭支持,不難理解為何傳統壽險版圖萎縮如此快速。

安聯人壽是投資型保單的常勝軍,國泰轉型之後,去年一舉擠下安聯投資型年金的龍頭寶座,分居投資型壽險及年金雙料冠軍,保費收入分別成長二十%及一八○%。以投資型為主力商品的壽險公司還有法國巴黎、合作金庫、安聯、第一金、中泰等,都是銷售投資型保單的老面孔。

過去以銷售增額型萬能壽險擠進中上排名的宏泰人壽,去年趕上停售潮大賣利變壽險,FYP成長九十九%,其中躉繳保單成長一四五%,雖然對排名沒有直接幫助,但至少對大股東有些交待,不過利變保單停售後,必須再為商品找出新的策略。

FYP成長、衰退 與躉繳保單連動

去年新契約保費成長六%,前十大壽險公司的保費成長、衰退與否,完全與躉繳保費連動。富邦、南山、中國、三商等四家負成長的壽險公司,躉繳保費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其中以三商減少三十三%最多,躉繳保費占率由五八.一六%下降至四五.七四%。

中國信託合併宏利人壽,為總保費挹注一二七億元,過去宏利一年新契約保費在五十七億元左右,約是中國信託的十分之一,雖然也算小有拉抬,不過中國信託去年躉繳保費一口氣成長一○二%,才是擠進前五大的主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元大及友邦人壽是市場上唯二躉繳保費衰退,新契約保費卻逆勢成長的公司,這兩家公司的主力商品都是傳統壽險,FYP分別成長五三二%及二十二%。

金管會嚴管類定存保單,鼓勵長年期、分期繳商品略有成效,去年有十三家公司躉繳保費占率下降,業界平均六一.八四%,減少近六個百分點。躉繳保費占率逾九成的壽險公司有合庫、第一金;介於八~九成之間的則有中國、法國巴黎、安聯、中泰人壽。

此外,幸福及國寶兩家被接管的壽險公司,新契約保費分別衰退五十三%及四十九%。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2月號(314期)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請至各大連鎖書店購買,或訂閱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壽險可運用資金運用在國外投資的比率,去年高達50.5%,較2013年大增七個百分點

投資國外比率 去年達50%

2015-02-07 03:19:34經濟日報 記者韓化宇/台北報導

據保發中心最新統計,壽險可運用資金運用在國外投資的比率,去年高達50.5%,較2013年大增七個百分點,顯示在「亞洲盃」與「金融進口替代」二大政策的發酵下,台灣壽險資金持續大量向外輸出。
統計顯示去年壽險資金約18.63兆元,在運用上以國外投資最多,金額高達8.28兆元,與此同時,壽險資金存放在銀行的金額,去年僅4,204億元,占比大幅降低到2.54%。
金管會官員表示,陸續鬆綁壽險業海外投資的限制以來,壽險資金銀行存款部位加速減少,並移往報酬率較高的海外市場。
官員還說,金管會力推「金融進口替代」政策,開放保險業投資「國際板債券」部位,得不計入保險業國外投資額度,吸引壽險資金大舉湧入國際板市場,這是相當成功的政策。
截至去年底國際板債券發行總金額為7,974億元,其中,保險業認購金額高達6,568億元,占整體發行量的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