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不動產增提準備 後年底完成



2點閱
2/10
我要評比
不動產授信增提1.5%備抵呆帳確定從今年「起跑」,銀行局4日宣布,三年增提計畫,從今年底起算,105年底必須提足,目前尚有38家銀行需要增提,總金額280億元,其中12家大型行庫或民營銀行增提金額在10~20多億元,其餘銀行約是千萬到數億元的水準。
到今年8月底銀行不動產相關授信餘額為7兆8,231億元,扣除4,816億元的政策授信,已提列1%準備,可免再增提0.5%的部分,影響數有24億元;至於保險業不動產相關授信有1兆39億元,銀行局也將相關規定移給保險局,預計保險業也會跟進,比照銀行增提1.5%的不動產授信備抵呆帳。
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表示,今年前10月銀行稅前盈餘已達2,842億元,全年可望破3,000億元,目前應該要「晴天儲糧」,因應未來可能的損失風險,且今年前10月稅前獲利已破百億元的銀行達12家,其中中信銀、兆豐銀及北富銀3家獲利更已破200億元。
目前如中信銀預估要再增提10多億元,傾向年底一次提足;國泰世華銀也約10億元,同樣也是打算年底一次提足1.5%,另外如新光銀行有8億元。
邱淑貞說,這次增提金額280億元分散到39國銀,每家銀行影響其實不大,有些銀行甚至只要增提1,000萬元左右,另外如三信銀因不動產授信金額較小,現已提足。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富邦壽未實現獲利 大減近400億



富邦金今舉行線上法說會,外界關注未來營運展望。圖為董事長蔡明忠。資料照片
【王立德╱台北報導】富邦金(2881)今日將舉行第3季線上法說會,由於富邦金重要子公司富邦人壽昨公布第3季財報顯示,備供出售項下的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大幅縮水近400億元,預計將成今日各大法人關注焦點。
富邦人壽財報顯示,第2季底時,備供出售項下的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高達707.9億元,但到第3季底時,已經大幅縮水到310.33億元,大減397.57億元,季減56.2%。
富邦人壽表示,未實現損益縮水的原因「獲利了結、配息、評價下跌都有」,其中股票跟債券的影響各半。

食安問題追追追

國壽季減逾247億

其他大型同業也有同樣情況,國壽第2季備供出售項下的金融資產未實現獲利尚有353.17億元,到第3季底時縮水為105.26億元,季減逾247億元,與富邦人壽堪稱難兄難弟。不過國壽發言人林昭廷表示,國壽9月時減碼台股100∼200億元,已實現大量獲利。
法人分析,關注壽險股動態,不能僅看已實現獲利,還要看未實現損益部位,未實現損益表示未來的獲利空間,當未實現損益擴大時,未來獲利展望較佳,反之則可能暗示未來獲利空間有限。
此外,法人今日預計也會關注中國人行調降存放款基準利率,對富邦金在中國的衝擊,尤其富邦華一銀行今年起已經併入富邦金,人行降息對富邦華一銀行的影響也備受外界關注。

億豐釋股案搶翻天 國壽拿5%



14點閱
2/10
我要評比
近年億豐獲利狀況、每股盈餘
近年億豐獲利狀況、每股盈餘
大股東與私募基金聯手收購股權後在台下市的億豐工業,最近私募基金大股東打算釋出40%多的股權,造成各方資金競搶,國泰人壽26日公告,以每股約3.52美元(約新台幣109元)價格,「搶得」近5%股權。國壽表示,看好億豐後續可能會重新在台上市的商機,報酬率應可期待。
據了解,億豐工業(市場一稱是億豐窗簾)是大股東粘家與私募基金CVC聯手收購後,在2008年前後在台下市,目前這家公司在大陸有設廠,在美國也有營銷通路,在歐洲、日本市場則是走電子商務通路,是全球第一大固定尺寸窗飾商,也提供客製化的商品,另外在百葉窗、捲簾上都有一定的市占率。
億豐工業在台下市後,經過幾年的重新整理、營運,預計之後要在台重新申請上興櫃及上市,應是國內前一波私募基金收購上市櫃公司後,重整後,第一家要重新在台上市案。
國壽昨天公告,向外商DEIANRA INVESTMENT B.V買下億豐約1,136萬股,每股3.52美元左右,估計要4,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2.4億元),取得4.99%左右的股權。
國壽表示,主要是看好億豐工業在窗飾方面占有利基市場,甚至可以做到量身訂做,未來在台重新上市的報酬率可以期待。但國壽也強調,由於公司仍要一些時間獲利,消除帳上累虧後再上市,估計投資時間會是2~3年以上,但相信投報率應是二位數以上,甚至更高。
市場方面表示,這次億豐工業的外資釋股案,是全球投資人競搶,國內壽險業應只有國壽搶到股權,另外,如新加坡主權基金及部分國內投資人也有拿到持股,有些要靠「關係好」才能搶到。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單偉建批台無金融政策


8點閱
2/10
我要評比
曾任台新金控董事的前新橋合夥人、現任太盟投資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單偉建,24日在亞洲華爾街日報發表「臺灣經濟:莫要當傻瓜」專文,強調從外資眼光來看,台灣政府完全沒有金融政策,「到底台灣要公營化,還是民營化?」台灣的政府不支持企業,且政策多變、言而無信,使台灣市場成了一個高政治風險的市場,難怪外資裹足不前。
單偉建說,美國新橋投資集團在2007年投資台新金控8億多美元,如果不是外資對台灣投資的最大一筆,也是最大之一,之所以投資,是因為據兩大原因認為台新銀行非常有潛力。
第一個原因,是當時新橋認為對台灣的銀行來講,最大的潛力來自於大陸,對大陸的開發一定有利於台灣的銀行;第二則是台新金在新橋投資的兩三年前以超過競爭對手很高的溢價,從政府手中收購彰化銀行的主導權,財政部承諾支持台新金整合彰化銀行,新橋對政府的承諾從來沒有產生過疑問,更何況財政部對台新金的承諾是白紙黑字,且如果整合成功,兩個銀行間有很大的協同效應,可以減少經營成本,增加整體的效益和利潤。
單偉建在專文中表示,意料不到的是,後來政府居然可以言而無信,財政部非但不履行承諾,而且對於台新主導彰化銀行一事百般掣肘,和台新金明爭暗鬥,非要奪回控制權,「官與民鬥,無處講理」。
單偉建表示,結果新橋寄予希望的兩個條件都沒有實現,台灣市場對大陸基本封閉,大陸市場因此對台灣的銀行同等對待,所以台灣的銀行對大陸的市場只能望洋興嘆;而台新金對彰化銀行的計畫在政府反對下也完全看不到前景。作為投資者,新橋經過很多年的努力,只能選擇撤資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施俊吉文的「一連串有趣的金融問題」

風中物語:施俊吉文的「一連串有趣的金融問題」

 產生縮網址 
呂紹煒 2014年06月18日 09:272597 點擊數
A A A A
風中物語:施俊吉文的「一連串有趣的金融問題」
前金管會主委施俊吉為文檢討國內人民幣清算機制,顯然有許多前提有問題的論述。(圖為中國銀行台北分行資料照,中評社)
前金管會主委施俊吉日前為文《全台灣最賺錢的銀行》,討論有關國內人民幣清算制的問題,其中不少觀念相當奇特,值得一談。

這篇文章計算中國銀行(中銀)台北分行的高獲利,最重要的基礎是說國內銀行吸收人民幣存款後轉存中銀台北分行,中銀以3-4%的利率給國銀,但中銀轉手以超過7%利率貸出,轉手之間就有3%的獲利。施文說其「今年的獲利上看400億元」。

但實情則是這些轉存款是沒有辦法以7%作商業放款,因為這屬於同業存款,不是中銀吸收的存款,根據中國對銀行存貸比的規定,不可能作為商業貸款放出去,只能到拆款市場上拆放,拆款市場能得到0.4%左右的獲利就算好了。

所以即使中銀台北分行「很賺錢」(一定賺,因為是獨家生意),但絕對不是來自把這筆錢作7%的商業貸款而來,因此也不會有如此鉅額的獲利。顯然,即使曾貴為金管會主委,但這種「等而下之」的實務面,施俊吉似乎不是很了解,因此其最基本的計算方式就錯了。

在民眾換取人民幣的過程中,施文提到就有「台幣(1.03兆元)則流往中國,流往中國的台幣,最終將變成人民銀行(中國的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之一部份。而人民銀行在獲得這筆台幣後,可以將它存入中國銀行,中銀再將這筆資金交給台北分行運用,放款給台灣的客戶。……」

這段也堪稱「奇文」,台幣到底是透過什麼方式、什麼管道流往中國?當民眾拿台幣到銀行換取人民幣時,台幣就由國內銀行吸收了;當民眾把人民幣存入銀行,國銀拿到人民幣後,不論是轉存中銀台北分行還是到離岸中心,來去都是人民幣。台幣何曾流出?

而當國銀向中銀買賣人民幣時,拿的也不是台幣,而是美金。中銀可能因此滿手美金,所以他可以把美金再拿去向中國總行換取人民幣……。來來去去之間,全然不會有台幣流出問題。

台幣從頭到尾,在所有流程中,在民眾換取人民幣時,就留在國銀內了,人行如何有「1.03兆台幣」?難道用麻布袋裝著搬上北京嗎?因此,施文對人行手上掌握1兆台幣後的所有推測,都是可笑而不存在的。

更何況,各國外匯存底的貨幣,一定是考慮到其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皆佳才會納入;如果人行真的把台幣納入外匯存底的一部份,嗯……,那倒是好事一件,代表台幣受到肯定。

施文中也以國銀手上的人民幣(外匯指定銀行DBU部份),只有0.5%不到可貸款出去,原因是「中國官方不准」。但這說法是只取部份數據,也缺乏與其它地區的比較。如果擴大來看,OBU(境外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吸收的人民幣存款是24%貸款出去,而DBU與OBU之間是可以自由互通,這種「數據取樣」是否有偏差?是疏忽還是蓄意?

至於國銀吸收的人民幣只能貸款給崑山地區台商,似乎非常苛刻,但實際上,中國在談清算機制時都有嚴格限制,因為中國仍是一個資本與外匯管制的國家。香港吸收了9000多億的人民幣,如果要放款也只能放給深圳前海特區,同樣有限制區域。只是我方的貸款方式較間接,香港的放款方式較直接而已。

甚至在對吸收人民幣後的出處,台灣的條件還談得比香港好─香港不能轉存中銀拿3%利率,要嘛作其它用途、要嘛放回人行;台灣能爭取到轉存中銀,有3%利率可拿,明顯就比香港好。不過,施文似乎認為轉存中銀是讓其獲取暴利而已。事實上,在人民幣存款「供應鏈」中,存款民眾、國銀都算是有賺頭。

而文末提到中資企業向中銀台北分行借出台幣,就能在台灣大買特買企業一事,也算是脫離實務的說法。台灣對中資購買企業仍有許多限制,不少仍要主管單位核准;如果施的說法成立,政府完全未管制,中資可恣意買下台灣企業,那根本不必談中銀台北分行。

中國外匯存底超過4兆美元,其成立的主權基金也以兆美元計;台灣集中加店頭市場市值才28兆台幣多,那中國豈不是輕易的買下全台灣所有上市公司?別忘了,我們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論政府或台灣社會、企業界,都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吧!

更重要且更嚴重的觀念錯誤是:中資買不買台灣企業,完全牽扯不到人民幣、台幣的問題。

我們對中資的認定,是根據其身份、資金來源,與他手上是捧著台幣還是人民幣來投資,是毫無關係;中資企業不會因為手上拿著台幣要投資,就被認定為「台資企業」,因為,所有資金都能兌換。沒有人是用手上拿的是人民幣還是台幣去認定中資、台資。因此,施文談人民幣存款可推衍到因此中資企業,可藉此融通台資來併購台灣企業,邏輯上是不是有點「怪怪的」?

施文說此一人民幣存款與清算機制,「產生一連串有趣的金融問題」,文中所提的「一連串有趣的金融問題」未發生。倒是這篇文章,的確「產生一連串有趣的金融問題」!

台幣貶 壽險外匯避險成本大減


壽險公司外匯操作狀況
壽險公司外匯操作狀況
11月以來新台幣兌美元貶值幅度逾1.7%,壽險業者表示,由於海外資產部位大,台幣貶值正是累積外匯變動價格準備金資產池的最佳時機,只要該資產池累積愈多,未來若是台幣升值時因應匯率變動的能力就愈強,對壽險業長期匯兌成本控管,有正面影響。
新光人壽副總徐順鋆表示,台幣貶值可讓避險成本降低,也拉高外匯變動價格準備金,以新壽為例,11月外匯變動準備金預計可增加10億元,近2年外匯變動價格準備金資產池已從40億元累積到60億元。
壽險業者分析,外匯價格準備金對穩定壽險業的避險成本,是很好的策略,只是如果此資金池是在絕對部位還未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無法在台幣升值時發揮調節作用,近期新台幣貶值對壽險業加速資金池的累積,會有正面幫助,只要資產池累積到一定水準,就可以發揮真正的調節功能。
不過,也有壽險業者認為,台幣貶值對壽險公司不一定有利,要視各家避險策略。國壽副總林昭廷指出,目前國泰人壽的外匯價格準備金已累積到142億元,海外投資達1.8兆元。以國壽目前的避險策略來看,有部份沒有避險,這部份就會受惠新台幣貶值,但有一部份是採取替代避險,就要視其他亞幣的升貶狀況,但整體來說避險效果還是不錯。
林昭廷表示,台幣兌美元貶值對大多數壽險公司而言仍是有益。台幣在亞幣中匯率相對穩定,所以採取替代避險的效果也不錯,雖然不見得「匯賺」,但只要台幣相對其他亞幣如韓元、日圓等不要獨強,就可達到避險效果。
壽險業者分析,替代避險(Proxy hedge)策略要成功其關鍵有二,一是替代貨幣須與欲避險的貨幣間具高度相關性;二是替代貨幣的利率水準需高於欲避險之貨幣,若能符合以上兩項條件,才能真正有效降低避險成本,並達到避險目的。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保險經代業重災 盼修金融營業稅

財經觀點╱保險經代業重災 盼修金融營業稅
今年修法,調高金融營業稅率。保險市場中,規模最大的壽險業,1年營收3兆多,但壽險業每年上繳的金融營業稅金額只增加15.5億元,規模次之的產險業、年營收也超過2000多億元,要多繳的金融營業稅金額也只有6億元。
 

但規模最小、年營收僅600多億元的保險經紀人和代理人產業,1年卻因此要多繳18億元營業稅,這非常不公平。

這是因為壽險業繳交的金融營業稅,可以先扣掉準備金,產險業可扣掉自留賠款,但保險經紀人和保險代理人「卻沒有東西可扣」;全體保險經紀代理商1年營收只有600多億,在保險業各業別中,我們規模最小,但活生生每年卻要多上繳18億元。

我們不是反對多繳稅,但金管會和財政部將金融營業稅定義為「回饋稅」,立法院財委會也通過附帶決議言明,金融營業稅,具回饋稅性質;亦即金融營業稅率,自2%上調到5%,多收到的稅收,將挹注保險安定基金、存保公司等,解決問題保險公司或銀行,銀行和保險業者多繳的稅,最後可能用到自己或同業身上。

但保險經紀人公司主要是經營保險招攬業務,我們主要是佣金收入及手續費收入,保險經紀人和代理人公司,不會變成問題保險公司,「我們不會被回饋到,在此前提下,我們多繳的稅,是要回饋誰?」

保險經紀人和代理人公司並沒有享受到金融營業稅率的任何好處,我們也從來不會被回饋到,但我們貢獻的金額卻是最大,這是非常有問題的。

在民國100年之前,保險經紀人雖也是適用5%營業稅率,但因為當時是適用「加值型」營業稅,有進項、銷項可以抵,影響程度反而不大;例如一般經紀人公司租辦公室成本,租金發票就可抵減營業稅。

這次調高金融營業稅率,卻讓規模最小的保險經代業者,成為「重災區」,保險經代公司因此增加的租稅負擔比率高達148.33%,是壽險業者的2.1倍、產險業的3.9倍;我們營收規模最小,繳稅金額反而最高,這絕對不公平,希望主管機關能修正立場,為保險經代業者保留一線生機。 (本文由李傳皓(保險經紀人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口述)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整理/20141106】
保經代稅不安 金管會幫忙喬
3點閱
2/10
我要評比
保經代業「稅不安」,金管會已表示將出面協助。立法院今年通過將金融營業稅提高到5%,產險業者攔轎申冤成功,將一年增加的稅款由25億元減為6億元,但保經代反應不及,一年增加稅款達10~18億元,成為保險業者最大受害者。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已承諾,將先檢視保經、保代業者的訴求,若金融營業稅目前對其的課徵方式真的不合理,則金管會將整體相關資料,向財政部溝通更合理的課徵方式,曾銘宗強調,金融營業稅由2%提高到5%,當初就言明是「回饋稅」性質,回饋必須合理。
今年調高金融營業稅從2%提高到5%,主要是調整銀行業及保險業,如銀行兼營證券業務的收入,即維持稅率2%,產險業者則是在立法院審議前夕,向曾銘宗陳情,爭取課稅方式必須是保費扣除自留賠款等部分,再去乘上5%的稅率,因此原本依草案一年要增加25億元稅款的產險業,在曾銘宗爭取下,加3%稅率一年新增負擔降為6億元,全年則是約繳22億元。
壽險業則是一年增加約15億元,全年繳37億元,業者認為在可接受範圍,唯獨保經及保代業者來不及爭取,直接以其佣金收入去課5%,一年估計增加10~18億元,占其獲利的20%。
保經、保代公會不斷向金管會及財政部陳情,希望能比照證券業務,將保險輔助人劃為其他保險業,即稅率回到2%,目前金管會內部正在整理相關資料,再交由曾銘宗決定如何與財政部溝通。

勞工債權升衝擊5兆融資

勞工債權升衝擊5兆融資

11點閱
2/10
我要評比
勞基法新條文,恐衝擊銀行5兆元企金貸款!行政院昨(6)日通過勞基法修

台股9月慘 連累壽險淨值

4點閱
2/10
我要評比
7大壽險今年前三季獲利情況
7大壽險今年前三季獲利情況
台股9月慘 連累壽險淨值
台股9月慘 連累壽險淨值
台股9月跌破9,000點,壽險業台股投資部位出現大量未實現跌價損失,前7大壽險公司可能就新增500~600億元未實現股票虧損,若沒有債券回升利益,很可能衝擊9月底季報的淨值,目前已知如新光人壽備供項下未實現損失第3季增加近94億元,中壽也約57億元。
新光金控6日舉行第3季線上法說,子公司新壽9月底帳上未實現虧損又從300億元左右增加到388億元。
新壽副總徐順鋆表示,主要是許多股票在7、8月配息後,未完成填權息,造成新壽未實現虧損部位擴大,未來原則就是不再新增未實現虧損,逐步減少帳上已出現未實現虧損,若未來升息,則有助改善相關投資收益。
徐順鋆表示,10月及11月部分個股價值已回來不少,如台積電、鴻海等都有顯著回升。至於外界向來極關心新壽持有宏達電的部位,新壽則透露「曝險部位已非常小」,即期間已有處分的動作。
壽險業今年上半年伺機加碼台股數百億元到上千億元的部位,台股也從去年底8,600多點,一路上攻,到8月達今年高點9,500點附近,壽險公司8月底淨值因而創下史上最高紀錄,來到9,301億元。但9月主要壽險公司淨值都有些波動,主要就是受到台股回檔的影響。
7大壽險公司,包括國泰人壽、南山人壽、富邦人壽、新光人壽、中國人壽、三商美邦人壽及台灣人壽等,在台股部位合計逾1兆元,有些公司9月即大量處分台股,先獲利了結,有些則來不及出脫,帳上就會出現備供出售項下的未實現跌價損失,估計都會顯現在9月底的季報。
本月除新光金舉行第3季法說,國泰金控及富邦金控本月也將陸續舉行法說,揭露第3季營運情況。
新壽表示,今年光是台股現金股利就有72億元,比去年增近6億元,而今年新壽主要資金加碼在國際板債市,到9月底已大買新台幣939億元,年底應可買到1,100億元。
另外,在海外部分,也大幅加碼近千億元的新興市場政府債及已開發國家公司債,到9月底利息收入增加近35億元,明年預計要再加碼國際板債券500億元,全年債券利息收入還要再比今年增加50億元。正案,未來企業歇業、清算或破產,勞工資遺費或退休金,將與銀行債權列同一清償順位;金管會評估,由於新法將「溯及既往」,恐影響國銀約4.9兆元的中小企業放款。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昨天表示,社會朝保障弱勢方向發展,將企業積欠勞工的退休金等與銀行列同一清償順位,目前評估只有選用舊制的勞工才有此一問題,隨著時間舊制比率會逐漸減少。
第二則是只有退休金提撥不足的企業風險較高,勞委會將配套建置資料庫,督促企業儘可能提足,這對現行提存不足、對勞工保障不夠的企業也有鞭策效果。
儘管金管會評估此修法方向對銀行債權衝擊不小,且可能提高中小型企業申請貸款的難度、甚至可能被銀行提早抽銀根,但在勞動部保證絕大部分企業都有提足退休金,且承諾會提供相關配套下,金管會才同意此方向。
銀行局表示,會請銀行業提早因應,必要時會進行相關債權清查,確定銀行的曝險金額。
銀行局副局長呂蕙容表示,草案預計有一年的緩衝期,勞委會在此同時會建立勞退金提存資料庫,裡面有各企業是否積欠員工薪資、退休金提存情況、有無因未提足被勞委會裁罰的紀錄等,銀行要核貸前可先檢視資料庫資料,再決定是否核貸,有助保障銀行債權。
新法上路後,若企業歇業、清算或破產,則即便銀行是在新法上路前就核貸,也須與勞工同一清償順位,會有溯及既往情況,因此可能出現銀行在新法上路前提早抽銀根。金管會分析,大部分上市櫃公司、新制比重較多企業及公股企業應無問題,主要是上百萬家中小企業,目前貸款金額約4.9兆元,可能受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