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狂升驟貶,壽險業今年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快速消耗,雖然6、7月已有回升,保險局18日召集壽險公司要求未來若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剩下年初的40%時,就必須擬定改善計畫報董事會,若只剩下20%時,除了不能再動用外,更要主動增提準備金。
壽險業者表示,20%根本是「富邦人壽條款」,主要是今牛4、5月新台幣大幅升值時,大型壽公司只有富邦人壽的外匯準備金觸及20%的警戒線,一度不得再動用,必須增加外匯避險部位,富邦人壽代表18日也在會議中力陳匯率變動都是短期現象,如目前新台幣大貶到32.653元,就沒有增提的必要。
保險局最後還是要求壽險公會回去討論出大家統一的意見及增提標準,二周後回覆保險局。
壽險業者表示,這項措施實施可能性極大,主要即是要求業者在新台幣升值時,除了要增加國外投資的匯率避險部位外,也要提早因應外匯準備金大量消耗的問題,應有增提計畫。
外匯準備金是在2012年3月上路的全新機制,即是讓各壽險公司在帳上備有一筆外匯準備金,在新台幣升值時,針對匯兌損失50%的金額,可用外匯準備金來沖抵,就不會再出現獲利因匯率而暴起暴落的情況。
壽險業者目前有新台幣9兆元左右的外幣資產,大部分是美元部位,有些有用傳統的換匯CS來避險,有些則用無本金遠期外匯(NDF)來避險,但在外匯準備金上路後,主要壽險公司多將避險部位調降,從90%降到60~80%不等,可大幅節省避險的費用,甚至還有匯兌收益。
今年4、5月新台幣大幅升值到30.5元附近,壽險業外匯準備金也從年初的548億元,剩下302億元左右,富邦人壽更是只剩下7~8億元,等於不能再動用,所幸6、7月匯率回貶,壽險業外匯準備金已回升到366~400億元左右。
但近期人民貶又重挫,外界擔心人民幣部位一向不避險,可能又會出現匯損,保險局昨日即是提出未來外匯準備金降到年初金額的40%時,公司就應擬改善計劃報董事會,20%時是要報計畫給保險局,要增提外匯準備金,即從每年未避險部位0.5%及匯兌利益50%增提外,再增加另一項增提機制。(工商時報)
2015年05月16日 04:10 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新台幣匯率獨強,壽險業「兌換損失」恐破千億元。據各壽險公司公布首季財報顯示,由於首季新台幣兌美元升值1%,整體壽險業在損益表上的「兌換損失」逼近800億元,4月新台幣更是強升逾2%,估計壽險業兌換損失已逾新台幣1,000億元,且不少公司外匯準備金已達警戒水位。
壽險業者表示,兌換損失即是各公司外幣部位依月底匯率結算時,出現的損失,3月底國壽的兌換損失142.73億元,南山人壽也有118.67億元,富邦人壽則有106.42億元,新光人壽兌換損失則達103.69億元,主要即是這四家公司資產都在2~4兆元以上,海外投資部位最大,面臨較大的匯兌壓力,因此首季各公司避險成本都從去年的0.5%以下,直接彈升到1%以上。
匯損50%內 準備金先沖抵
近年壽險業海外投資金額快速增加,目前已逼近新台幣9兆元,其中約只有一半是用成本較低的換匯(CS)來避險,另外則用NDF、一籃子貨幣及自然避險,過去只要新台幣一升值,壽險業可能當月大虧數百億元。
不過由於金管會自2013年開放壽險業者可以「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在兌換損失50%的範圍內先以準備金沖抵,再加上壽險公司會用衍生性商品等避險,因此新台幣獨強已不像往年會造成壽險公司嚴重的帳面虧損,今年首季如國壽、富邦人壽都獲利逾百億元,南山人壽稅後則有43.8億元,新壽首季也獲利20.5億元。
台幣再升值 恐衝擊獲利
但壽險業者也表示,4月新台幣升值情況更嚴重,各公司繼續以外匯準備金支應,整體業界帳上兌換損失應已破千億元,甚至更嚴重;且保險局規定外匯準備金餘額剩下年初30%時,各公司就必須調整避險政策,若只剩下20%即不可再動用,3月及4月已陸續有壽險公司的外匯準備金面臨「警戒水位」,若台幣再繼續升值,可能就會直接衝擊獲利。
今年首季壽險公司動用外匯準備金約150億元,帳上約剩下400多億元,4月再動用50~60億元,5月若新台幣再繼續強升,則有些公司已不能再動用準備金,屆時就必須動用NDF(無本金遠期外匯)等來避險,屆時成本就會提高,獲利也會再受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