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壽險業任人宰割 國際板淪殺戮戰場

2016-09-17 22:17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即時報導

金管會前任主委曾銘宗任內,開放壽險業購買國際板債券的投資金額,可不計入國外投資上限。由於台灣壽險業龐大資金無太多去路,多數業者都視這項開放政策,為金管會的「德政」之一,但這個德政卻衍生出不少後遺症。
由於壽險業「買盤固定」,代表外商來台發行國際板債券,「保證一定有買家」,歐美日韓各大知名廠商因而絡繹於途,大舉來台發債;但本地壽險公司過於「求『債』若渴」,對再嚴苛的債券發行條件也甘之如飴、照單全收,反而讓國外發行人「吃定」本地公司。
根據櫃買中心登錄,供壽險公司等專業投資人投資的381檔國際板債券,幾乎「每2到3檔」就有1檔在發行後沒多久,可立即被發行人「無條件call回」。不過,在發債初始,各大發行公司都已清楚表明「call回條件」,以至於有人認為,壽險業仍閉著眼睛買,這根本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但久而久之,台灣國際板卻變成國外發行人的「籌資天堂」,若有資金需求,即打著發行30年債券的名號來台,一瞬間即可抱著滿手便宜資金回國,且只要市場利率不如人意,馬上就落跑。但壽險業明明就是買「30年債券」,好不容易鎖住的長年期高利率資產,卻經常在1年後即「空空如也」,自己還落得要面臨資金再投資風險。
追根究柢,台灣壽險業資金沒太多去處,才會在國際板的殺戮戰場上,任憑國外發行人如此宰割,且台灣長期太過「重股輕債」,台債市場早已奄奄一息,國際板在2014年之前,也乏人問津。主管機關不思如何徹底改革債券市場結構性問題,只想單憑一個國際板,就能藉此大發利市或做到進口替代,這個想法,恐怕就如外界所言,無異「好傻好天真」。


壽險

國際板債提前買回機率過高 金管會要管

2016-09-17 22:17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即時報導

國際板債券,發行人「提前買回」機率過高,引發金管會關切。金管會保險局將研議修改保險業國外投資管理辦法,擬規定壽險業「不能買」發行後馬上會被贖回的國際板債券;金管會官員說,壽險業投資發行期間過短的國際板債券,雖能衝高短期報酬率,但對長期資產負債配置「毫無幫助」。
櫃買中心統計,到今年8月底為止,以美元計價的國際板債券「流通餘額」有763.37億元,以人民幣計價國際板債券流通餘額為634.52億元,加總達2.72兆台幣。金管會調查,國內各大壽險公司「吃進」國際板債券量達8成,即有高達2.17兆的國際板債券,都在壽險業手上,被贖回風險最大。
保險局表示,今年以來,因為利率走低,國際板債券遭贖回機率過高,讓台灣投資人面臨再投資風險;舉例來說,美元計價30年國際板債券,去年的發行利率若為4.5%,發行人贖回後再發行,同樣的發行條件,今年發行利率只剩3.75%,利率頓時少3碼。
官員說,因為利率下降,國外發行人多不願再支付4%以上的利息給投資人,紛紛提前買回債券;但對本地壽險公司來說,原以為能鎖住30年、有4%以上報酬的資產,以確保長期保單清償風險,但現在資產投資一年後「就不見了」,對保險業來說,只能「墊高」首年經常性收益率,對長期資產負債配置不利,多家壽險公司宣稱已打敗保單利差損,其實根本是曇花一現,撐不了多久。公司債券金管會
圖/聯合報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