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責任準備金利率減一碼,保費就可能上漲二到三成,責準金利率減三碼以上,所有商品都會「一刀斃命」

類定存保單新制 擬延緩上路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聯合報
金管會保險局原擬祭出「指標型養老險」標準,大動作管理「類定存保單」市場。沒想到試算後發現,市場前十大最熱賣儲蓄險相關商品,若依照新標準,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都必須「加倍減碼(減三到四碼)」,屆時所有商品恐一夕消失。壽險業者說,責任準備金利率減一碼,保費就可能上漲二到三成,責準金利率減三碼以上,所有商品都會「一刀斃命」,根本就不用賣了,且這些保單幾乎都是「主力」商品,若一瞬間全數從市場消失,傳說中的「保費懸崖(保費收入大幅衰退)」,有可能真的出現。
由於壽險業很緊張,再加上「指標型養老險」定義備受質疑。壽險公會代業者向金管會爭取延後實施,保險局擬同意將管理新制延緩到明年七月後再上路。根據壽險公會統計,今年前三季,壽險業新契約保費銷售金額達九千七百廿三億元,光銀行通路就進帳四千九百九十三億元、占比超過百分之五十,其中超過四千億元都是「個人」壽險和年金險,這些商品不是傳統儲蓄還本險,就是利率變動型壽險或年金,幾乎都是保險局釘上的類定存保單。
保險局對類定存保單大為感冒,主因是銀行存款戶資金,多年來透過類定存保單「大量灌進」壽險公司,但投資環境差、利率又低,壽險業又一再保證,可提供比銀行定存還好的報酬率,左手對保戶開承諾,但為搶行銷通路,右手又給銀行過高佣金。壽險業既幫銀行業解決「濫頭寸」問題,還貢獻銀行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但壽險業卻面臨清償能力不足的挑戰。



 
台灣人愛買儲蓄險 業者:觀念不對 建議這樣買
記者韓化宇╱即時報導/經濟日報
儲蓄險銷售熱度不退,推升保費收入飆漲,金管會決定出手管控明年起,儲蓄險保費將大幅上漲,壽險界認為,保單賣相變差後,過往的銷售熱潮難以再現。統計顯示,今年前3季,壽險業新契約保費銷售金額達9,723億元,其中七、八成不是傳統儲蓄還本險,就是利率變動型壽險或年金。但保險公司拚命收保費同時,全球利率卻不斷走低,拖累保險公司投資績效,時間長久將影響清償能力,金管會注意到這個風險,才出手嚴管。
壽險業者直言,台灣人愛儲蓄,很多人連基本的醫療險或壽險都沒有,第一張保單居然就要買儲蓄險,這樣的觀念其實不對,需要調整。
業者表示,保本儲蓄險的保障成分很低,也就是說,出了意外能拿到的保險金有限,無法保障家庭失去經濟支柱的風險。
但因為台灣市場利率真的太低,通膨跑贏利率,錢存在銀行「越存越少」,儲蓄險投資報酬率高於銀行定存,才吸引民眾前仆後繼購買。換言之,儲蓄險大賣,結構性問題是主因。
一名業者表示,很多人登門要買儲蓄險,但一問之下才知道,連基本的醫療險或壽險都沒有,他就會反問這名客人:「你買保險目的是什麼?」對方居然回答:「朋友都說保單利率比銀行利率高。」這樣的觀念,使得「保險」在台灣已成為保存或累積財富的工具,而非生命安全的保障。
業者說,有了最起碼的保障,例如傷害險、醫療險、保障型壽險等,如有餘力再考慮買儲蓄險。但太多人本末倒置,把保險當成理財工具,而非生命安全的保障,這不是正確的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