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金控2015獲利成長 正負各半


出口內需皆冷 金融業陣陣寒意

2016-01-09 03:39 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台灣去年十二月出口數據仍舊不佳,還是續呈兩位數衰退。 記者劉學聖/攝影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出口金額起不來、指標性科技廠營運轉弱,代表內需市場的金融業,表現也「不威」了。金控業因應今年詭譎多變的局勢,去年底增加提存金額、「晴天存糧」,使十二月獲利普遍衰退。其中,元大金控及台新金控意外出現單月虧損,讓市場感受到內需轉冷的寒意。
十五家上市櫃金控中,富邦金、中信金及日盛金尚未公布去年十二月獲利。已公布獲利的金控中,國泰金控暫居領先地位,全年每股稅後盈餘四點五七元,全年獲利五七七點七億元,創該金控成立以來新高。兆豐金控十二月單月獲利廿四點七一億元,暫居單月獲利王。
人民幣大貶,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的投資人一片哀號,也衝擊金融業獲利。
台新金財務長林維俊表示,去年包括淨利息、手續費及投資收益均穩定成長,但考量人民幣貶值,客戶違約無法交割的風險提高,針對TRF等相關業務擴大一次性提存十五億元,因此十二月虧損四點六億元。
不過,台新金去年稅後盈餘仍高達一三二億元,每股盈餘一.三九元,較前年大幅成長。
因子公司元大人壽業績成長,使元大金控新契約提存準備增加,加上因應主管機關要求提高對大陸曝險與不動產貸款備抵呆帳提存率,造成元大金控十二月虧損五點五八億元;全年稅後獲利則達一○九億元。
華南金控董事長徐光曦認為,美國經濟好轉,大陸經濟在陣痛過後,應該可以調整過來,今年金融業的獲利可望審慎樂觀。
第一金控總經理鄭美玲指出,包括美國升息、油價重挫及大陸經濟成長放緩等因素在內,「一群黑天鵝出現,今年變數很大」。
兆豐金控總經理吳漢卿也認為,今年不確定因素多,股匯市變動大,可能下半年金融業獲利才會比較穩定。




金控2015獲利成長 正負各半
2015年金控自結獲利
經歷國際及國內金融市場大震盪的一年,15家上市櫃金控公司中,已公布2015年全年自結獲利表現,正成長及負成長各占半數。
12家金控已公布獲利的金控中,國泰金暫居冠軍,全年賺進577.7億元,年成長仍達兩位數的16%;亞軍兆豐金稅後盈餘292.74億元,但年度小幅負成長3.06%;第3名第一金賺159.62億元,年成長13.4%。其他年獲利破百億元以上依序是華南、合庫、台新、玉山、元大、永豐等,前四者均較前年成長,後兩者則出現兩位數衰退。
台新金財務長林維俊表示,去年包括淨利息、手續費及投資收益均穩定成長,但考量人民幣貶值風險1,針對各項相關業務(如TRF)擴大一次性提存15億元,因此12月單月為虧損4.6億元;但全年稅後盈餘132億元,年成長740.76%,EPS為1.39元。
元大金雖然旗下元大證券12月稅後淨利32.83億元,主要是出售金控大樓給另一子公司元大銀行的處分利益29億元,因為屬關係人交易,金控不能認列。母公司當月稅後淨損5.58億元,主要是人壽子公司12月業績大幅成長,致新契約盈餘侵蝕大幅增加;及銀行大陸曝險備抵呆帳提存比率提高至1.5%要求,增加提存所致。去年全年,元大金獲利109.03億元,較前年衰退34.07%。
開發金去年12月自結稅後獲利達11.14億元,主要是受惠子公司開發工銀的私募股權投資分派收益入帳,單月就貢獻10.16億元,全年稅後獲利85.15億元,較前年衰退21.52%。開發金發言人張立人指出,未來還須密切關注並加強風險控管,以減少對損益的不利影響。
永豐金全年自結稅後獲利108.55億元,較前年減少16.29%;主要也是永豐銀行因應年底前提列1.5%備抵呆帳準備規定,增提呆帳費用,單月自結稅後獲利降至1.09億元所致。
新光金去年全年稅後獲利68.2億元,較前年衰退12.5%,主要新光人壽努力去化展望不佳的股票及其他投資部位,實現虧損,12月出售新光三越A8館,認列78億元獲利,用來處理表現不佳股票,再加上年底保單新契約進帳多。
新光金強調,儘管去年第4季全球資本市場波動,壽險股票部位未實現虧損擴大,但最後「綜合損益」仍為正數2.55億元,公司相關獲利超越未實現損失擴大部位;新壽平均資金成本年底降到4.51%,經常性收益率拉高到3.88%,1年股息、租金等增加102.5億元,穩定增加收益可逐步解決利差損問題。
(工商時報)


點閱4
我要評比
2/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