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TRF危機? 銀行局:金融業頂多小傷





TRF危機? 銀行局:金融業頂多小傷
銀行TRF及DKO名目本金變化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斷貶值,不僅拖累各國股市,更讓投資人擔心國內銷售的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恐讓金融業慘賠,銀行局長詹庭禎昨(7)日特別召開記者會表示,金管會出手三度控管TRF商品,舊契約50%以上會在今年1、2月到期,「即便有損失,也已控制在相對危害較小的範圍。」
2014年初各銀行大賣TRF,當時比價的K值多在6.2~6.3人民幣兌1美元,每月比價,若人民幣升值,客戶就賺錢,貶值則須增提保證金,契約長達2年,且客戶損失無上限,但投資銀行若賠錢達一幅度,契約即結束,金管會後來即認為不合理,2014年5月首度出手限制銷售,去年4月設最大損失上限6倍,9~10月再限縮至3.6倍,且契約一年為限、限制可銷售對象等。
這波人民幣貶破6.5元,昨日更下探6.68元,再度觸及TRF損失點,另外銀行後續銷售變形款TRF,即所謂歐式觸及出場遠期合約(DKO),比價K值約是6.4~6.5元,同樣也面臨損失點,因此銀行替客戶代墊給上手銀行的存出準備金近期又大量爆增,銀行局估計餘額可能逾新台幣2,000億元。
但詹庭禎強調,雖然TRF名目本金到去年底還有新台幣820億元,但50%以上會在1月及2月到期,等於僅剩1、2次比價,全數舊的TRF會在上半年結束;另外DKO約在今年底前全數結束。人民幣若再繼續重挫,損失會擴大,但經三次控管,即便有損失也已相對危害較小。
他指出,去年約見TRF銷售前7大銀行總經理,要求正視TRF的問題及客戶權益,儘可能與客戶協商相關還款方案,且這波就算存出準備金逾2,000億元,但大部分銀行約僅40~50%是針對TRF等增提,頂多1,000億元,損失機率不大。
銀行局

國銀TRF險釀風暴 8月代墊款達1,900億

國銀TRF險釀風暴 8月代墊款達1,900億
曾銘宗
國銀TRF險釀風暴 8月代墊款達1,900億
第三季存出準備金(代墊款)增加數前5名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今年8月11日暴跌1.9%,差點在台灣釀成金融風暴。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昨(18)日揭密,指出8月國內銀行為了TRF,替客戶代墊準備(存出準備金)單月暴增新台幣1,900億元,比前一月準備金餘額增加190%,若再惡化、客戶違約,銀行就會出現損失。
所幸人民幣匯率後來轉升,曾銘宗說,目前「危機已解除」,這也是金管會11月再祭出第二波TRF管制措施的主因,因為當商品已釀成重大經營風險時,「還管什麼影響銀行獲利」。
人民幣匯率8月11日兌美元中間價來到6.23元,一口氣貶值1.9%,創下歷來最大貶幅,而前年底到去年銀行體系大賣的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即面臨結算、要求客戶增補準備金,當時銀行銀行體系就傳出不少客戶無力增補準備金,銀行體系也可能面臨損失,整體損失金額上看60億美元(即約新台幣1,900多億元)。
但當時金管會一再強調國銀銷售的TRF及後來的變型商品DKO(歐式觸及出場遠期合約),名目本金僅新台幣1,351億元,不可能損失如此大的金額,試圖安撫當時波動的股市及投資人信心。
直到昨天,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才首度揭密,承認8月11日的人民幣重貶,的確在台灣引發了蝴蝶效應,銀行單月「存出準備金」暴增新台幣1,900億元,整體餘額來到2,900億元,幾乎等於是去年銀行稅前獲利90%。
由於TRF是月月結算的商品,客戶若有損失必須增補保證金,國銀作為銷售機構原本沒有損失,但若客戶繳不出保證金,則承作TRF的上手銀行(多半是投資銀)會向銷售銀行追討,因此國銀提存的「存出準備金」,即類似先替客戶代墊的保證金,若客戶還不出錢,即由國銀承擔損失。
曾銘宗表示,國銀銷售TRF商品,許多是在海外分行或國際業務分行(OBU),客戶在海外,遇到重大損失,「根本不理你」,不願補繳保證金,且國銀承作TRF有部分沒有擔保品,也就是客戶若違約,銀行也沒有資產可拍賣,所以當銀行8月存出準備金暴增1,900億元,讓金管會警覺重大風險,開始二度控管。
曾銘宗指出,銀行帳上存出準備金主要就是為了TRF,9月因人民幣升值,情況已好轉,但即便從9月來看,主要銀行存出準備金還是比6月增加逾1,100億元,如北富銀、中信銀、國泰世華銀、台新銀及新光銀都是增提數較多者。
(工商時報)評估,目前TRF比價大多剩1、2期,客戶撐到現在,再損失金額應不大。


(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