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標普:台灣銀行業面臨2威脅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聯合報
大陸經濟成長趨緩,國銀信用風險也升高。國際最大信評公司、標準普爾指出,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若跌至6%,台灣銀行業信用成本將增加12個基本點,風險增加,但仍在銀行可承受範圍內。標準普爾上周舉辦網路座談會,並發表台灣銀行業最新報告。標普分析師周怡華指出,台灣銀行業資金充沛,平均存貸比77%,代表可運用資金仍然很多,目前國銀平均第一類資本適足率為9.6%,逾放比0.25%,資產品質穩健。
儘管台灣銀行業多年來努力提升獲利,但利率實在太低,國銀的獲利和利差,仍處於「雙低」情況。標普指出,台灣銀行業的平均資產報酬率(ROAA)只有0.8%,仍排亞洲市場幾乎最低,平均淨利差(NIM)也始終在1到1.1%間,無法大幅向上提升。
在此前提下,標普認為,台灣銀行業將面臨兩項獲利威脅;一是大陸經濟放緩,其次就是台灣房市下修。
周怡華指出,大陸今年GDP放緩,企業違約率增加,已敲響金融業放款警鐘;根據統計,到2014年9月底,台灣銀行業大陸曝險部位已占總資產的6.9%,雖然國銀曝險集中於大陸前幾大銀行(主要是資金拆存),但2014年國銀大陸曝險部位較前一年成長30%,值得注意。
周怡華說,在最差的情況下,假設大陸今年GDP無法保7%且跌至6%,國銀信用風險將增加,信用成本將增加約12個基本點,但仍在銀行可承受範圍內。不過,金管會統計,今年以來,多家大型國銀,包括兆豐、台北富邦銀行等,對大陸曝險部位都已下降。
標普也預估,台灣房價在未來兩年內恐下修5%到10%。周怡華指出,目前市場房貸放款平均成數約5到6成,金管會已要求銀行在今年底前,針對不動產放款,將備抵呆帳提存率拉高到1.5%,預期銀行業資本會更穩健,即便台灣房價未來兩年下跌2成,也在承受範圍內,不會有系統性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