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銀行體質惡化的現象

社論-密切關注大陸銀行壞帳升高

人行穩人幣 須先強化市場信心
人行穩住人民幣,首須說服市場相信無意進一步壓低人幣。圖為11日,太原某銀行工作人員清點貨幣。(中新社)
台灣的金融股在元月份重挫,金融股期貨指數從開年的977點下跌,兩個禮拜就跌掉15%。後來在大陸人民銀行努力穩住人民幣匯價,擊退放空的對沖投機炒家,金融股才得以反彈,目前距離元月開年的價位,仍然有近7%的跌幅。
台灣金融股的重跌,主要是受到大陸銀行體系壞帳增長,以及人民幣匯率貶值的衝擊。人民幣的貶值,讓台灣的銀行對客戶銷售的TRF出現重大的虧損,不只客戶遭到重創,更因為客戶倒帳,或是回頭與銀行協商而導致銀行重大的虧損;大陸銀行體系放款品質惡化,同樣使得近年大量增持大陸資產的台灣各大銀行,面臨難以評估的損失。
排除大陸的放款與投資,本國銀行不論對進出口企業、製造業或服務業,亦或比重最高的房地產與個人房貸,都堪稱透明與穩健,利潤雖然微薄,資產品質卻維持一定的水準。因此,對於台灣各大銀行來說,今年最高的挑戰,應該就是對人民幣匯率與大陸相關資產的管控。
中國銀監會在元月公布的資料顯示,大陸整體銀行的資產品質正在快速惡化當中。及至2015年底,全體銀行的不良放款金額達到人民幣1.95兆元,換算將近3千億美元、或者新台幣9兆8,800億元;相較於2014年底的1.43兆元不良放款,年增率高達36.36%。
令人擔憂的是,2015年內新增不良放款金額高達人民幣5,000億元,相較於2014年全年新增的不良放款餘額為人民幣2,574億元。去年銀行新增的壞帳金額,足足是前年的翻倍。。
但是,壞帳實際增加的速度,應該比政府公布的數字更為悲觀。以帳務透明度較高的上市銀行的統計來看,瑞士銀行(UBS)彙總2015年上半年,總數18家上市銀行至去年6月底正式列帳的逾期放款餘額,突然跳升到6,450億元人民幣,正式突破1,000億美元,與2014年底相較,年增率高達57%。
事實上,如果觀察不良貸款的預備軍,以「逾期90天」的國際標準,18家上市銀行的90天逾期金額增加到1,500億元人民幣,是2014年底的166%,放款品質惡化的速度,非常驚人。
銀行體系壞帳增長已經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可以追溯到2011年起算,至今已經連續17季出現逐季增長,不論是36%的年增率,或是57%的年增率,壞帳增幅都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而且銀行壞帳的增加,是在去年股票市場上漲、利率不斷快速下調的寬鬆環境下發生的,顯示大陸企業經營困難的程度比想像的嚴重。
大陸的銀行一向習於短報不良資產,因此對於證監會公布的數字,外界仍然充滿懷疑,猜測實際狀況可能更糟。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的教授波爾汀(Christopher Balding)運用反證法,透過尋找上市公司的利息、金融支出(Financial Cost)與銀行借款、整體負債的關係,對照銀行的利息收入與放款變動,試圖從企業端來尋找銀行放款品質的趨勢。鮑爾汀發現雖然中國的利率水準遠高於美國,但是企業帳上支付利息等金融成本的費用率,卻遠低於美國企業,顯現其中存在大量利息資本化、甚至隱藏壞帳的風險。
鮑爾汀在元月底接受彭博商業電視的專訪時,直言中國主要產業有五成的產能閒置,民間消費多年持平,銀行體系放款增長率是GDP的兩倍,真實壞帳率可能是官方數據的五倍。他因此估計,2016年北京政府可能有高達70%的機率,必須採取強硬的資本管制措施,來遏止因為銀行壞帳暴增所引發的資金外逃。
銀行體質惡化的現象,大股東最為敏感,雖然帳面上大陸的銀行稅後純益仍然與去年相當,但是上市銀行股的本益比,已經從五年前的12倍,下跌至前年底的8倍。去年股市大漲後回挫,目前卻已經跌至6倍本益比左右,
在經濟下行的緊縮環境下,企業倒帳、銀行不良放款增加原本就是正常的現象,問題是在壞帳增長的過程中,各地區分行基於各自的考量環環遮掩,最終可能導致中央銀行與銀監會監理失控,經濟發展遭到壞帳拖垮,類似的災難在世界各主要工業國與新興市場屢見不鮮。大陸擁有強大的網路與大數據能力,我們建議中國銀監會採用新的大數據工具,對遍布全國的各級銀行、乃至分行與支行層級,進行先期的監視,特別是近期壞帳升幅較大的長江三角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更要即時掌握,避免失控。
台灣的銀行體系受到大陸經濟下行的衝擊越來越大,金管會過去已經緊盯本國銀行的大陸曝險部位,要求定期申報,卻仍然無法避免TRF等事件發生。我們看到,富邦金控股價從去年五月的高點回跌,至今已經腰斬,國泰金控、華南金控等普遍下跌30%,而金融股指數則從去年的高點下跌35%。面對這些警訊,以及大陸壞帳繼續惡化的趨勢,期盼金管會應該與對岸的銀監會加強聯繫,即時掌握大陸銀行壞帳增加的狀況,並且特別緊盯台商聚集的華東與華南地區。唯有及早、即時掌握,才能確實做好維護國內的金融安定。
(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