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中國信貸激增的背後意義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超出先前所預期,在過去幾個月注入大量流動性,使得今年1月份的流動性出現大幅成長。
聯博認為,這是中國為了對抗資金外流情況,並且避免本地利率推升、導致經濟受害的策略。但是目前看來,中國人行似乎注入過多流動性,需進一步縮小規模。
先前聯博曾預期,儘管中國仍有調降利率的空間,但因為擔心降息可能加速資金外流以及加劇人民幣貶值的情況,因此中國人行可能傾向於使用公開市場操作以及流動性調整來控制市場中的貨幣數量。
只是,中國政府可能很難藉此動作來獲取認同,原因是他們一旦展現出「我們具有足夠流動性來確保國內金融穩定」的力量,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中國再次運用槓桿操作的疑慮。
中國的社會融資總量(TSF,Total Social Financing)年增率約為12%~13%,國內人民幣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成長年增率則微幅上升至14%,這兩者的成長幅度正好大約是名目GDP成長率6%~7%的兩倍。
社會融資總量在1月份達到歷史新高的3.42兆元人民幣,主要增幅是因新增人民幣貸款2.54兆元。進一步來看,影子信貸仍然在控制之內,其中以持續的新公司債發行為主(公司債在中國歸類於影子信貸底下)。
新增的人民幣信貸主要是來自於中長期的貸款。在過去的循環中,這樣的信貸擴張可能顯示出固定收益資產投資正在復甦中,但這一次卻不太確定。
年初的信貸增加,有部份原因很有可能是受季節性因素:通常在這個時候,企業會想取得貸款資金,而且銀行也想要留住客戶。此外,當地政府與國營企業皆受到來自中央政府的壓力,必須透過借貸來啟動計劃以實現成長。
只不過,人民幣借貸總計達到73%年增率,在聯博看來,並不是一件尋常的事,上述兩個理由可能也不足以解釋這個情況。至於可能的第3個理由,應該是中國企業因為擔心人民幣貶值,已經從原本的美元借款轉向人民幣融資。
較高水準的信貸成長,與下滑最多的名目GDP成長率,再加上服務業以外幾乎所有產業都長時間呈現趨緩、沒有太多的借貸需求。因此,銀行必須處理更多「常青化」(也就是所謂延期償還)的貸款,借錢給無獲利的國營企業,以防止系統性違約風險發生。
要衡量這個問題有多大並不容易,但也不應該就此貿然斷定中國目前處於違約風險的邊緣。國營的銀行與國營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已有數十年之久,因此不至於使得整個系統癱瘓,也不會如看空人民幣的投資人所期待,發展成一場典型的金融風暴。
此外,聯博預期人民幣將不會再度貶值,但中國的利率水準在未來6個月將持續寬鬆。市場擔心美元升值可能造成人民幣大幅度的貶值,進而引發中國經濟危機,但聯博認為此發生的機率不大,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中國減少資本帳自由化以穩定貨幣。
(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