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台灣保險業最大問題不在於新保單不賺錢,而是舊保單太虧錢--台灣保險業對利率敏感度是亞洲最高

摩根士丹利證券亞太區保險產業首席分析師林創斌指出,台灣保險業仍面臨4項嚴峻挑戰,最大關鍵仍是國內外利率水準仍處於低檔,除非利率能有回升至3~4%的空間,否則保險族群股價/隱含價值(EV)比很難由目前0.5倍回到金融海嘯前的1倍。
林創斌先前將台灣保險族群投資評等由「謹慎」調升至「具吸引力」,引領股價出現大漲,不過,他雖看好亞太區壽險市場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台灣壽險業仍有結構性問題需克服,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你怎麼看亞太區保險市場的未來性?
答:受惠於「普及率仍低、未來成長潛力大」、「社會保險仍不完整」、「人口老年化嚴重」等因素,亞洲保險市場成長潛力仍大,尤其是越南與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且新業務價值利潤率遠高於歐美市場,以保誠為例,亞洲市場新業務價值利潤率高達60~70%,高於英國的30%與美國的40%。
問:那麼,你怎麼看大中華區保險市場?
答:台灣與大陸等大中華區保險市場所面臨的情況則與東南亞市場有著明顯差異,以台灣為例,保險業已進入成熟階段,光是保費占GDP比重就達13%、是全球最高,且保單高度集中在賺利差的儲蓄險,因此,特別容易受到資本市場劇烈變化的影響。
問:台灣保險業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為何?
答:台灣保險業所面臨的問題是歷史性問題,因為1990年代所銷售的高利率保單動輒8~10%,以目前低利率環境來看,形成沈重的負擔,預估目前負利率保單比重可能高達50%,因此,台灣保險業最大問題不在於新保單不賺錢,而是舊保單太虧錢。
我覺得台灣保險業走出這樣的營運泥淖,有4項方法可參考:一、用時間把舊保單消化掉,但可能需30年時間;二、用新保單淡化舊保單,但以新保單利潤率仍低來看,效果恐有限,因台灣保險業競爭仍激烈,外商雖撤出市場,但卻是賣給新進者,而不是與既有業者整併;三、期待利率走揚,因台灣保險業對利率敏感度是亞洲最高;四、學日本,也就是透過法律規定與保戶協商。
問:哪種方法最有效?
答:最直接的方法當然還是期待利率走揚,否則我認為台灣保險業苦日子不會那麼快結束,如果國內外利率能回升到3~4%的水準,保險族群P/EV值就有機會從目前的0.5倍向金融海嘯前的1倍靠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