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實務面而言,兩岸保險業跨境經營應採何種市場進入模式,涉及公司治理文化與當地監理法規。如果選擇擁有主導權的合資策略,就大陸市場而言,首推台灣國壽和東航的合資上海國泰人壽,後續如台壽與廈門建發集團合資的君龍人壽,新壽與海航合資的新光海航人壽等。就台灣保險市場,如第一金與英傑華人壽合資的第一金人壽,後續合庫金控與法國巴黎保險公司合資的合庫人壽等。
就發展大陸保險營業據點而言,因市場隨人民經濟能力提高,壽險需求遽增,尤其是金字塔頂尖消費群,加上兩岸語言相通,文化及觀念重疊,結合台灣壽險專業人才與服務品質,多元化通路管理,商品開發與資訊結合能力,共同開發保險市場成為願景與趨勢。
2004年12月成立的上海國壽,是兩岸首家合資壽險公司,由台灣國壽和東航各出資50%,東航看上國泰人壽於保險專業的營運經驗,台灣國泰人壽則著眼東航的意外險業務及售票通路。由於國壽推動業務積極,但非保險業的大股東東航因大陸航空本業競爭激烈,因此影響增資意願。東航因此出售上海國壽持股,依據媒體資訊,新買家為陸家嘴金融公司,母公司為陸家嘴集團,是大陸前十大不動產開發公司,相信財務能力相對雄厚,應可解決資增問題!而新股東入主後,除增強資本清償能力,股東變動也往往引發高階人事更換,相信還需經歷雙方股東建立互信的磨合期。
就台灣未來前景,基於高儲蓄率與人口老化因素,因此於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前,外資積極進入台灣保險市場。除看好退休金市場,健康保障與投資理財需求增加,加上大中華市場經濟規模,促使英國最大保險集團英傑華(AVIVA)公司與第一金控的合資。
2008年英傑華人壽與第一金控合資成立壽險子公司,依據合資協議,由第一金出任董事長、英傑華人壽出任總經理。初期第一金人壽以一銀通路銷售英傑華商品,但英傑華考量歐洲總部適用IFRS,基於獲利考量,必須減少儲蓄險與利變年金銷售,但取代的長年期健康險與壽險,無法滿足銀行理專銷售及市場需求,兩大股東間因此產生嫌隙。
第一金與英傑華合資,對第一金而言,可吸引長期壽險資金,提高資產規模與市場控制能力;對英傑華而言,一銀通路是拓展保險業務的主要資源。相較於獨資,合資可節省通路與增員費用,但是,也因為銀行保險通路銷售策略與壽險永續經營的理念產生衝突,彼此不同的目標考量與原始合資理想產生了落差。
如同膾炙人口的歌曲『夢醒時分』,為維繫合資公司的經營前景,似乎應重新檢視合資策略的利弊,為避免陷入『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搶水喝』的窘境,因此建議增加控制性持股比例,擁有經營控制權以降低代理成本。
透過合資的實際經驗,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壽險業合資時,冀望取得絕對控制權的殷切期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