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產擬市價評估 淨值將暴增
工商時報 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不動產要用市價揭露 標準比大陸還嚴格
壽險業龐大的不動產增值利益想揭露在帳上,必須先過增提準備金這關。金管會昨(10)日確定,保險業若不動產要用市價揭露,其負債準備金也要用公允價值評估是否要增提,其中保單利率在4%以上者,要用無風險利率加0.8個百分點,保單4%以下者加0.25個百分點,業者表示,標準比大陸還嚴格。
目前僅國泰人壽表態,今年首季投資性不動產傾向用市價揭露價值,國壽表示,就算用0.8%的貼水利率,國壽也不必增提責任準備金,屆時逾1,100億元的不動產增值利益可望納入淨值,則首季底國壽淨值可望飆升到2,500~2,700億元,成為國內淨值最高的壽險公司,各項投資限額也可望提高。
金管會允許壽險業的投資性不動產可採「市場法」及「收益法」兩模式評估,其中市場法即是比較接近市場成交價的鑑價模式,則壽險業帳上6,500多億元投資型不動產,未實現增值利益將達2,400~2,500億元。
但不是所有壽險公司都會採用,如新光人壽即已表態今年暫不考慮不動產用市價列帳。要是保險局要求負債的準備金同步要用公允價值估算,昨天標準出爐,貼水利率僅0.8%,10年期公債加貼水後,只有約2.4%的折現率,壽險業者表示,大陸的貼水利率在1.5%,台灣算用較嚴格的方式檢視。
投資性不動產想用市價表達的壽險公司,必須看是否要增提準備金,例如某公司有500億元的不動產增值利益,但若算出準備金要增提200億元,必須先扣除200億,剩下300億元全數納到淨值,必須提列為特別盈餘公積限制分配,且未來就算這些不動產出售,這300億元依舊只能保留在帳上,因應未來準備金不足時提存,等於股東分不到這些不動產利益。
有些壽險公司則表示,若現在不動產用市價,雖然淨值會大幅提升,若未來不動產價格下跌,淨值、獲利就會波動,且出售不動產也不能分配利益,又要先檢視準備金是否充足,暫時不考慮接軌。
不動產要用市價揭露 標準比大陸還嚴格
目前僅國泰人壽表態,今年首季投資性不動產傾向用市價揭露價值,國壽表示,就算用0.8%的貼水利率,國壽也不必增提責任準備金,屆時逾1,100億元的不動產增值利益可望納入淨值,則首季底國壽淨值可望飆升到2,500~2,700億元,成為國內淨值最高的壽險公司,各項投資限額也可望提高。
金管會允許壽險業的投資性不動產可採「市場法」及「收益法」兩模式評估,其中市場法即是比較接近市場成交價的鑑價模式,則壽險業帳上6,500多億元投資型不動產,未實現增值利益將達2,400~2,500億元。
但不是所有壽險公司都會採用,如新光人壽即已表態今年暫不考慮不動產用市價列帳。要是保險局要求負債的準備金同步要用公允價值估算,昨天標準出爐,貼水利率僅0.8%,10年期公債加貼水後,只有約2.4%的折現率,壽險業者表示,大陸的貼水利率在1.5%,台灣算用較嚴格的方式檢視。
投資性不動產想用市價表達的壽險公司,必須看是否要增提準備金,例如某公司有500億元的不動產增值利益,但若算出準備金要增提200億元,必須先扣除200億,剩下300億元全數納到淨值,必須提列為特別盈餘公積限制分配,且未來就算這些不動產出售,這300億元依舊只能保留在帳上,因應未來準備金不足時提存,等於股東分不到這些不動產利益。
有些壽險公司則表示,若現在不動產用市價,雖然淨值會大幅提升,若未來不動產價格下跌,淨值、獲利就會波動,且出售不動產也不能分配利益,又要先檢視準備金是否充足,暫時不考慮接軌。
熊明河表示,一旦保險局確定將海外銀行、保險公司、證券等解釋為保險相關事業,屆時國壽就可在淨值40%的範圍內,配合金控的策略及國泰世華銀的經營能力,先到亞洲布局,「要把台灣金融產業擴展到其他國家。」
至於國壽投資性不動產傾向以市價進行續後評估,國壽發言人林昭廷表示,已準備好相關評價,只等保險局確認準備金提存方式。
據了解,國壽去年公布隱含價值時不動產依市價評估,增值1,888億元,其中開帳已認列758億元,估還有約1,100億元可認列到淨值,一旦確定採市價,本季底國壽淨值可望「暴增」到2,500~2,700億元,成國內淨值最高的壽險公司。
熊明河表示,國壽真正的價值現在從財報上都看不見,未來不動產若以市價評估後,就會證明國壽並不比其他國家的壽險公司差。
且淨值大增,代表國壽承擔風險能力增加,有助外資法人提升評價,且許多保險法規計算投資額度,如保險相關事業是以淨值為基礎,國壽去年底淨值約1,474億元,併購額度僅590億元,若升到2,500億元,就有1,000億元的併購額度。
國壽去年第4季加碼台股及海外股票,水位達到其可運用資金12~13%高點,今年元月則伺機出脫部分獲利已高的個股,2月再回補,國壽負責投資操盤的副總王怡聰表示,今年資產操作會更靈活彈性,波段操作比重會比去年更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