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國銀對陸曝險 最多虧729億

工商時報        
金管會表示,去年啟動測試時大陸的GDP是7.7%、而去年第3季的不良貸款率為1.16%,因此此次情況測試的「輕微」情境設定為大陸GDP降到7%、不良貸款率(逾放比)2.5%、利率(各銀行對大陸持有債券平均殖利率)上升1%情況下,銀行損失金額估計為344億元。
嚴重情境則是大陸的經濟成長率衰退至5.5%、不良貸款率升高到4%、利率上升2.5%,銀行損失金額則拉高到729億元。
金管會表示,如果損失金額從銀行的自有資本扣除,資本適足率在輕微情境下將從12.14%降至12%;嚴重情境下則下跌至11.85%,都高於法定水準8%,且在嚴重情境下,銀行的第1類資本、普通股的資本適足率都還是維持9%以上



國銀對陸曝險 恐達淨值109%

點閱183
我要評比
0
分享
▲中華信評指出,未來兩年,台灣銀行業對陸曝險將持續擴大。圖為台灣銀行上海分行。(新華社)
▲中華信評指出,未來兩年,台灣銀行業對陸曝險將持續擴大。圖為台灣銀行上海分行。(新華社)
中華信評25日公布最新報告指出,台灣銀行業對大陸總曝險金額遠超過主管機關監控的曝險金額,根據主管機關統計數據,大陸曝險金額僅占台灣銀行業淨值的68%,離上限100%還有一段距離,但實際上卻可能已高達109%。
央行促金管會把關
中華信評25日公布台灣銀行業產業分析報告並指出,雖然不預期台灣金管會在未來幾年會放寬對陸曝險的控管上限,但在控管計算過程中,同業短期資金拆存部分,拆存90天(含以下)且往來投資等級銀行者僅計入20%,但短期貿易融資並未計入。
該報告指出,據中央銀行估算,截至2014年9月底,台灣銀行業對陸總曝險部位已達941億美元,該規模約是金管會公布控管規模的1.6倍,而中央銀行近期也的確建議金管會審視其監控範圍。而金管會公布截至2014年底,國銀對陸曝險部位約占國銀總體淨值的68%,但實際上卻可能已高達109%。
中華信評指出,過去5年台灣銀行業對大陸總曝險部位每年成長50%以上,而這段時間正好是在兩岸ECFA於2010年簽署實施至今的期間。
國銀獲利能力偏弱
另外,自2013年9月以來,大陸已取代了避稅天堂盧森堡,成為台灣銀行業者海外曝險部位占比最大的區域。
中華信評估計,國銀對陸曝險部位中,以對大陸銀行業曝險最多,占比50%以上,其次為在陸台商。
不過,中華信評認為,儘管大陸銀行業第二波授信損失潮正在醞釀中,但台灣銀行業往來的大陸銀行中,絕大部分屬於信用結構優於大陸同業前段班的銀行,加上國銀多採取總部統籌風控,可支持銀行業對陸擴增曝險部位的管理能力。
中華信評分析師周怡華表示,因國銀提升國內業務獲利受限,加上法規鬆綁和語言優勢等因素下,預計台灣銀行業者未來2年內對陸曝險部位將進一步擴大。因此,相關授信成本將會增加,不過應該還在業者可管理範圍內,只是台灣銀行業的整體獲利能力一直偏弱,過去10年平均僅0.4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