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金管會嚴管 OBU獲利恐下降


2015-03-09 03:49:17 聯合報 本報記者孫中英


金管會再度出手管理國銀銷售衍生性金融商品,此舉將影響銀行TMU(金融商品行銷)業務;但TMU是銀行OBU賺錢利器之一,而OBU又是近年各銀行倚重的獲利來源,若金管會嚴管TMU業務變成過度監管,最後就是影響銀行獲利。去年國銀稅前獲利逾3200億,其中OBU獲利貢獻逾850億元、創下史上新高紀錄,這些亮麗成績被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視為重要業績。但今年一開年,國銀1月OBU獲利比去年同期衰退近3成,無疑「打臉」金管會。OBU獲利下挫,原因除去年「比較基期」過高之外,還包括銀行OBU業務(減去海外、大陸分行)的拓展,沒有想像中那麼偉大。或許有人會問,金管會不是已開放OBU業務,可採「負面表列」(代表投資人可選擇商品增加),為何OBU業務仍然原地踏步?銀行解釋,這是因為OBU,限制須「境外公司及持有外國護照者」才能開戶,儘管業務已採「負面表列」,但實務上並沒有多「外籍散戶投資人」,將資金自高報酬的港、星市場轉來台灣OBU投資;OBU最大客戶來源仍是公司戶,也就是台商等企業金融客戶,這些客戶因為生意需求,多需要像TRF、DKO這類避險工具,也因此,提供衍生性商品的TMU,自然成為OBU獲利主力之一。金管會統計,OBU獲利已占整體銀行獲利26%,但部分銀行例如兆豐、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北富銀等,OBU獲利占比都在4成以上。OBU雖有不少海外授信業務,但連金管會都承認,近年海外市場的「利差獲利」也下降;在這麼多負面因素下,今年國銀OBU獲利想挑戰去年紀錄,看來有點難度。




金檢 瞄準匯率衍生性商品

2015-03-09 03:49:16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金管會最近針對衍生性金融商品專案金檢,中央銀行也金檢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主管機關發現,「DKO(Discrete knock out、匯率避險工具之一)」銷量過大,已要求所有銀行自3月起,將DKO列為「複雜型高風險」商品,銷售時須符合自律規範。去年初人民幣匯率重貶,造成匯率衍生性商品、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客訴爭議不斷。金管會自去年下半年起,將TRF列為「複雜型高風險」商品,銀行變通方式,就是改賣DKO;沒想到自今年3月起,DKO也被列為「複雜型高風險」商品,DKO銷售將大幅受限。銀行說,只要列為複雜型高風險商品,銀行就只能對專業客戶,及以避險為目的的一般客戶銷售,且銷售前,須評估客戶營收、淨值及同業額度,還要訂出客戶最大損失上限。舉例來說,一般匯率衍生性商品,若沒被列為「複雜高風險」,賣給客戶的名目本金、若是100萬人民幣,只要一被列為「複雜高風險」,因為要符合一堆規定、東扣西扣後,客戶能拿到30萬人民幣額度就不錯了。上周起,以衍生性商品為主力的眾多中、外商銀行,DKO交易量無量下跌。銀行抱怨,跟TRF比起來,DKO並不複雜,且槓桿倍數也沒TRF那麼大,現在銷售DKO也受限,銀行獲利來源會再減一項。金管會官員說,去年下半年起,許多大賣TRF的銀行,都改賣DKO,DKO成長量過大,若不管理銷售行為,恐又出現客訴爭議;據了解,只要有銷售匯率衍生性商品的銀行,全在專案金檢範圍內。央行近期也針對部分國銀OBU業務,啟動專案金檢,尤其針對銀行OBU帳上大陸業務融資部位,詳查銀行有無確實填報、有否隱藏部位規避大陸曝險限額;金管會則表示,OBU業務屬一般金檢項目,目前未啟動專案金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