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主要壽險公司投資性不動產增值情況
金管會傾向有條件開放壽險業「帶頭」示範嚴謹的不動產鑑價。金管會內部近日密集討論保險業不動產鑑價會計問題,考慮搭配較嚴格相關鑑價技術及後續查核的配套下,允許保險業優先採取「市場法」及「收益法」的不動產鑑價模式,讓壽險不動產「公允價格」更貼近市場可交易價格。
據壽險業者以市場法、收益法鑑價,其今年6月底投資性不動產帳列金額6,500多億元,公允價值約9,000億元,增值金額在2,400~2,500億元間;但若只看上市櫃保險及保險金控的部分,增值金額約1,500億元。
金管會初步希望,這些增值金額直接進入淨值項下,且限制盈餘分配。
金管會表示,保險業想用「鑑價」方式進行投資性不動產續後鑑價,但這必須有配套,讓各界及投資人相信鑑價的真實性,只要有合理配套,例如近期也有兩到三個同區域標的以其鑑價的價格成交,來證明鑑價接近市價,則金管會考慮讓保險業優先以鑑價方式取代只有收益法的會計評估。
上市櫃公司財報編列準則將在今(13)日完成預告,主要是明年首季,若投資性不動產續後評價選擇「公允價值」的公司,必須以收益法、土開法來評估價值,目前折現率2.125%。銀行、保險等則另有財報編制準則,預計下周公告。
壽險業者反應,現有的投資性不動產,有些租金收益率低於2.125%,若以收益法折現後,即會出現資產減損;若現在業者以2.875%投報率買下的不動產,則買下當天就有增值利益,都與真實成交的市場價格有一定的落差。且目前計算RBC時,允許不動產增值金額可用市場法及收益法去計算,若只以收益法鑑價,有些壽險公司將面臨增資。
保險局近日召集壽險業者、會計師等討論不動產鑑價方式,其中壽險業投資6,500多億元的投資性不動產,是所有產業中投資金額最高者,但增值金額目前評估出來卻不是最大的產業。
壽險業者也向保險局表示,金融機構受高度監理,其不動產鑑價會嚴格符合國內鑑價標準,請專業鑑價師估算,還會有會計師查核是否允當,建議先由金融機構帶頭示範公允價值的評估,再擴及其他產業。
據了解,整體上市櫃公司共有580家擁有「投資用不動產」,其中48%已在101年1月1日開帳時,就認列部分不動產增值利益,就今年6月公佈的半年報,上市櫃公司揭露的不動產增值利益逾7,000億元,但多數是採市場法等較寬鬆方式揭露,若這些公司全部採取收益法,金管會初步概算,增值金額逾4,000億元。
金管會掌握的投資性不動產增值金額前五大公司,第一名是遠東新、增值金額高達1,065億元,增值幅度達297%;第二名是國泰金增值665億元;第三名是新光金512億元,第四名是藍天484億元,第五名則是F-鼎固的411億元。
金管會表示,目前上市櫃公司揭露的投資用不動產公允價值,並沒有限制鑑價方式,有些公司就採取市場法,有些素地也採取市場比較法,因此整體估出來的增值金額超過7,000億元;同時已有48%的公司在101年開帳時就認列過不動產增值利益,估計也有1,000~2,000億元。
明年第一季要實施不動產續後評價時,是否真有4,000億元增值金額?金管會表示仍有三大變數,第一是有多少公司願意選擇公允價值,一旦選擇就不能回頭,所有投資用不動產都必須依收益法或土地開發法評價;第二是許多素地、閒置廠房必須用土開法鑑價,需專業人員及複雜的計算過程,未必所有公司都願意採用;第三是目前4000億元是依各公司不限鑑價方式揭露的數字去推估,可能會更少。
壽險業者表示,目前估出的不動產增值金額,如開發中土地就依成本列帳,但已是採取市場法及收益法折衷計算,若單採收益法,顯現的增值金額還會更小。
野村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王嘉樞指出,IFRSs不動產評價決採「收益法」,雖低於市場原先所一直預期的「市價法」,但台股應該會正面反應此項政策,因為最起碼提升公司財務資訊透明度,但對股東而言,投資氛圍好轉效應應高於股利實質貢獻。
王嘉樞表示,這是因為不動產價值提升雖可反應在財報上,但股東不會拿到來自不動產收益的額外現金股利;此外,公司淨值雖然會隨之增加,但ROE卻可能會反向下滑,可受惠的產業與個股分述如下:
一、金融業:特別是擁有龐大不動產投資部位的壽險公司,如國泰金與富邦金,前者未實現收益高達1,300億元,後者尚未對外公佈;此外,第一金也有200億元未實現收益,同樣可從中受惠:二、營建業:國建與冠德未實現收益則分別為91與100億元;三、集團股:如遠東新,也可望受惠。
根據日盛投顧評估,公司若採「收益法」評價投資性不動產,淨值可望提升,負債比可望下降,因此,在融資規劃上將更具彈性,也有利於投資價值提升,但在盈餘分配限制下股利配發影響有限。
日盛投顧指出,由於目前財報揭露投資性不動產的公允價值以市價法為主,因此若以收益法來評估,其實際增加的淨值會較低,根據評估,若以淨值影響百分比來看,營建股以F-鼎固、順天、太子、國建,資產股則是以藍天與遠東新的潛在獲利較大。
儘管IFRSs不動產評價決採「收益法」被外界視為「開小門」,但卻意外讓台股成為昨天亞股中「唯二」走揚的主要股市(陸股上漲0.69%),最後收漲25點,外資則是繼續買超台股34億元,繼續對台股「情有獨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