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IFRSs不動產評價開小門 不動產採市價認列 國壽樂透


 
台灣接軌IFRSs不動產評價方式
台灣接軌IFRSs不動產評價方式

IFRSs投資性不動產評價,金管會僅決定「開小門」!金管會昨(3)日宣布開放企業持有「投資性不動產」可用「收益法」公允價值評價,估計營建、紡織、金融股等影響最大,若全數採用新方式評價,上市櫃公司帳上投資性不動產增值利益可望逾千億元。
不過,金管會決採用公允價值是「收益法」,並訂最低下限收益,即郵儲兩年小額定存利率加3碼(目前為2.125%)為折現率,此與市場預期可用「市場(價)法」、「收益法」綜合評價方向有極大落差,增值金額可能相差數千億元之譜,僅能算是微幅放寬。
統一國際副總廖繼弘即指出,此次評價改變,上市櫃公司淨值可望增加,對於資產股有股價帶動效果,但應屬短期現象,因為法人評估個股目標價時,往往已把資產潛在價值算進去,現在將估價折現率調整,只是形同成本降低。
國內不動產價格狂飆,不少上市櫃公司寄望IFRSs評價改變,以市價法大幅提高淨值或是獲利,惟金管會基於穩健原則,擔心國內不動產有泡沫趨勢,最後決定僅「開小門」,僅允許用收益法評價,且訂了統一折現率,不讓上市櫃公司有太多自由評價空間。
所謂收益法即類似債券評價,用未來租金收入換算不動產現在價值,相對較為保守;若是市場法,則可用週邊同類型不動產價格推算市價,例如中壽日前以141.68億元買下台北學苑地上權,則周邊敦化南北路的大樓也可以此價格推算現有市價。
官員私下表示,若以去年元旦及今年6月上市櫃公司揭露的不動產增值金額來看已上漲數成,若允許各公司自由以市場法鑑價,上市櫃公司淨值可能暴衝三、四千億元,可能會誤導投資人。
此規定最快明年第1季財報即可適用,上市櫃公司一旦採用收益法,所有帳上投資性不動產都要受評,且追溯至今年元旦,增值金額直接進股東權益項下的保留盈餘,之後增值金額才會進損益表,成為當年度獲利,但金管會將限制盈餘分配,避免尚未真實賣出的不動產,即先當利潤分配。
銀行局初估,公股銀行、大型民營老行庫,其投資用不動產增值金額約460億元,將考慮比照一般企業,將增值部分提列特別盈餘公積,且限制盈餘分配;同時不動產增值的金額是否允許全數認為為第二類資本,提高資本適足率,銀行局表示,下周會定案。
至於壽險業部分,原本預估增值金額逾3,000億元,若採用收益法,可能降到1,000多億元,而且未必全數公司會採用。
業者指出,這次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決定跟國際接軌,後續不動產評價也可以用公允價值,但初期仍堅持「審慎保守」,依舊用收益法,只是折現率比草案版本略低,也就是估出來的不動產價格會因而略高,但仍未完全符合業者期望。
(相關新聞見A2)
買了就折價 壽險業不領情
金管會開放投資性不動產後續評價可用公允價值,壽險業者卻不「領情」。根據壽險業者估算,現在若在敦化南北路買一棟90億元大樓,再以收益法2.125%折現,價值只約65億元,等於今天買進來,明天帳上就要認列25億元不動產減損,若後天以100億元賣出,就又獲利35億元,波動度過大。
壽險業者說:「這樣不叫公允價值」。幾大壽險公司在計算隱含價值(EV)時,增值金額逾3,000億元,但業者表示,若以新的公允價值計算,增值金額可能只剩1,500~2,000億元,如果明年升息,折現率跟著提高,不動產價值還會下降,壽險業者表示:「這是把不動產變成債券」。
壽險業者表示,目前傾向不採用公允價值進行續後評價,但會向金管會申請用2.125%的折現率回溯到開帳日,即101年元旦壽險業是用3.28%折現率去計算不動產價值,現在改用2.125%,價值可望大幅增加,之後就繼續用成本法列帳。
壽險業者強調,目前不動產鑑價是市場法及收益法同時考量,市場法即是周邊同性質不動產的最近成交金額,再搭配收益法折衷考量,會將貼近真實出售的價格,但金管會最後決定的收益法,且設定折現率下限並不符合國際會計精神。
金管會表示,根據上市櫃公司6月底財報中揭露的不動產增值利益,遠超過1,000億元,與去年元旦時的金額相對,增值幅度「令人咋舌」,因此金管會決定採取相對保守計算方式,以免上市櫃公司淨值及獲利暴衝,同時收益法仍符合國際會計標準,不會有重編財報問題。
但金管會也表示,若真的有今天買進不動產,明天即可能認列損失,將重新考慮是否有調整的必要。
 
 
明年採市價認列後,國泰人壽未實現不動產增值利益達1888億元,帳上價值可望大幅提升。圖為台北市仁愛路圓環附近的國泰人壽大樓(左前)。(本報資料照片/陳麒全攝)
明年採市價認列後,國泰人壽未實現不動產增值利益達1888億元,帳上價值可望大幅提升。圖為台北市仁愛路圓環附近的國泰人壽大樓(左前)。(本報資料照片/陳麒全攝)

企業投資型不動產公允價值(市價)認列規定
企業投資型不動產公允價值(市價)認列規定

股市再添利多柴火!金管會昨日宣布,開放企業持有的投資性不動產,明年開始可採市價(公允價值)認列,受惠最多產業包括營建、紡織、電子及金融類股,明年一般企業總持有不動產價值至少增值千億元,另外銀行可增500億元,壽險業更高,國泰人壽未實現不動產增值利益達1888億元
金管會表示,目前採取國際財務準則(IFRSs)的公開發行公司,明年度開始都可對持有的投資性不動產,選擇採現有的成本模或貼近市價的公允價值模式認列。
證期局解釋,在正常交易下,公允價值等於市場實際交易價格。但必須排除特別交易狀況,例如,有人因急售而低價出售,或關係人交易,都不算公允交易價格。
金管會說,若企業改採公允價值模式,增加的盈餘要依限制盈餘分配方式處理,並提列特別盈餘公積。因為是明年開始適用,102年財報的資產增幅,就表現在保留盈餘項下;102年首季的價值,會跟103年首季的增幅,同步在損益表中顯現。
證期局表示,以102年6月底半年報來看,非金融企業改按公允價值揭露後,帳上將有至少逾千億元以上的增幅。銀行局表示,銀行業依目前財報推估,增值可達500多億元,以公股銀行受惠較多,但民間銀行不動產價值也有蠻多增加。
至於國內不動產持有大戶的壽險業者,保險局表示,目前沒有推估數字,但會同步配合辦理。據了解,壽險業自估的不動產未實現增值利益,大致上就等於明年增值的幅度,其中,國泰人壽未實現不動產增值利益達1888億元,帳上價值可望大幅提升。
在具體估價部分,金管會表示,如果是未開發的土地,方法是依照不動產當地的都市計劃及建築法規,去預設一個開發計劃,再以扣除成本後的折現金額計算,其餘投資性不動產的公允價值,都採收益法衡量。
此外,估價參數若採現金流量估算,須考量當地租金行情,且以不逾10年為原則,折現率採一定基本利率(目前為2.125%)加計風險溢酬。估價方式可採自行估價或委外值價,但持有投資性不動產,單筆金額達實收資本額20%或新台幣3億元以上者,強制委外估價。

不動產市價入帳 明年上路

上市櫃投資用不動產採「公允價值」入帳,對營建股等族群是一大利多。唐郡威攝
【廖珮君╱台北報導】金管會宣布,明年起允許上市櫃公司投資用不動產,可採「公允價值」入帳,初估全體上市櫃公司增值利益將超過數千億元,又以保險、營建、紡織和電子股受惠最大,對股市更是一大利多。

保險營建紡織股樂透

金管會說,這些增值利益最快於明年第1季反映在公司損益表上,等於上市櫃公司稅前盈餘都會大幅跳增。惟官員也說,這些盈餘將會「限制分配」,且須提列特別盈餘公積,等於小股東無法享受到好處。
依國際財報準則(IFRSs)規定,對不動產入帳,企業可自行選擇採取成本法或公允價值法(俗稱市價法)。
金管會在採用IFRSs初期,為避免資產價值波動過大,企業易有操縱損益空間,規定只准在今年1月2日開帳日當天,可採市價法入帳,至於今年一整年的評價,一律採較為保守的成本法入帳。
在企業界反映、不動產實價登錄上路等因素下,金管會昨宣布,2014年會計年度,對投資用不動產,開放上市櫃公司可採用市價法做後續評價入帳,等於最快在明年首季財報上,就會反映這些增值利益。
金管會證期局主秘周惠美昨說,除未開發土地採土地開發分析法,其餘投資用不動產可採公允價值衡量,衡量方法是「收益法」。
依證期局規定,現金流量估算須考量當地租金行情且限10年,折現率為2.125%,且對持有投資用不動產單筆金額超過3億元或實收資本額20%,須採委外估價。
據金管會估算,金融股中,銀行業增值利益約461億元,以公股行庫較多,例如土銀就超過百億元;保險業因握有投資性不動產較多,估算增值利益可望上看2000~3000億元之譜,而全體上市櫃公司更可望超過7000億元。

【上市櫃公司不動產入帳新制】

★實施背景
依國際財報準則(IFRSs)投資性不動產規定,去年採用初期,不允許企業選擇公允價值入帳,僅限成本法入帳
★入帳新制
明年度,開放企業投資性不動產准採「公允價值」入帳
★估價方法
收益法
★估價參數
須考量當地租金行情且以不超過10年為原則,折現率為2.125%
★估價方式
持有投資性不動產單筆金額達股本20%或3億元以上,須採委外估價
★影響
營建、紡織、電子、金融股受惠,估整體上市櫃公司增值利益約達數千億元
資料來源:金管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