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工商時報社論-未來的銀行與銀行的未來


最近財金部會極力推動塑造亞太區域銀行,並且以星展銀行為範例,強調經過持續的購併,才有今日的星展銀行,亦即規模是業者打「亞洲盃」的必要條件。我們認同「規模」的重要,但具備「必要條件」,並不表示必然會讓區域銀行水到渠成,相關的「充分條件」若不具備,則可能大而不當。就像球隊有一群200公分高的球員,但球隊經理與教練沒有良好的戰術,也無濟於事。以星展銀行為例,它最強的地方不在於規模,而在於對未來的規劃。
不久前媒體報導,星展銀行能在競爭激烈的區域市場脫穎而出,最重要的是靠發展特色產品、固守利基市場的正確策略。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說,他對新加坡企業最大的期待,就是要有創新的精神。在李光耀的眼中,創新是保持領先優勢的不二法門。為了做好金融創新,星展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要讓銀行的作業,盡可能數位化、無紙化,人力需求最小化,「未來的銀行」強調「簡單」、「數位」,更重視「愉快的使用經驗」。
星展銀行的「未來銀行」中,有關自助個人理財,已經由存匯款、支票和硬幣存款,進化到在銀行內設置AXS機器,可用來支付信用卡帳單、各種物業管理費、水電帳單、罰款、繳稅、學費等多功能用途。換言之,善用現代科技,提供客戶便利,讓銀行服務「優質化」,是「未來銀行」的首部曲。
包括星展銀行在內,一個在許多銀行間悄然進行的銀行創新是「行動金融」的推動。目前一般人想像中的銀行,是一個富麗堂皇的空間,配上親切專業的服務人員,輔以各種現代高科技的應用,讓人到銀行成為一種享受。如果銀行對未來大趨勢的洞見只即於此,這樣的銀行在未來的競爭當中,必將處於顯著的劣勢。
何以見得?首先,在現代都會裡,銀行的通路點大都座落在交通便利、人潮密集的高房價地段,在固定成本上已經相對偏高,傳統的經營者或許視為銀行經營的宿命;其次,相對偏高的人工成本,固然可以讓客戶「賓至如歸」,但其毛利顯然被壓縮。然而在客戶群當中,企業客戶基於成本考量,相對上會善用高科技設備進行相關金流服務,可以不必臨櫃辦理業務。消費金融客戶方面,也逐漸邁入以「宅經濟」為主體的新興客群,這些客戶的共通之處在於善用網路及行動裝置,能用網路銀行服務就不會親自臨櫃,能用行動裝置服務就能在任何地方辦理銀行業務。當客戶能用網路與行動裝置時,銀行業務不再是一個特定空間的「活動」,而是駕馭數位匯流的「行動」,亦即銀行服務「行動化」將是「未來銀行」的二部曲。
網路交易的盛行,銀行的服務雖然以優質化與行動化來因應未來競爭,但無可避免的,擁有廣大商流客戶的電子商務業者,也開始跨入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電子商務業者與銀行業者的關係,從仰賴銀行提供金流服務,逐漸透過網路平台的第三方支付功能而坐大,從支付跨到儲值、貸款、理財;在大陸有些互聯網公司甚至進入供應鏈金融、應收帳款收購等業務領域。
這樣的發展,以中國大陸阿里巴巴集團為代表,原先的「淘寶網」只發展電子商務,透過第三方支付儲值的「支付寶」,產生了基金理財的「餘額寶」。要而言之,阿里巴巴集團先建立了領先的消費者電子商務,從而發展各類型的網上支付,甚至發展B2B網上交易以及跨入雲端計算業務,近來更積極開拓無線應用、手機作業系統和互聯網電視等領域。
如同馬雲在2013年6月所說:「未來的金融有兩大機會,一個是金融互聯網,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第二個是互聯網金融,純粹的外行領導,其實很多行業的創新都是外行進來才引發的。金融行業也需要攪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進來進行變革。」
當銀行業者正沾沾自喜於打造「未來的銀行」時,電子商務業者卻以互聯網金融衝撞金融業者,進而影響「銀行的未來」。電子商務業者的優勢在於其沒有傳統銀行所受的嚴格監管限制,它可以打無規則的游擊戰;電子商務業者的技術基因,使其具有創新的動力,而其草根屬性更能貼近客戶的需要。
電子商務業者擁有巨大的變革力量,尤其在銀行銷售通路方面,以及銀行與客戶之間互動方式的改變方面,其意義是具革命性的。銀行業者所謂「未來銀行」的二部曲-行動銀行,在網路金融中只是其各種交易平台中的一項而已。電子商務業者辦理網路金融,在平台上讓交易雙方直接進行業務的這種「去中介化」功能,才是衝擊「銀行未來」最致命的一擊。當然,這是就消費金融方面而言,在企業金融方面,短期內網路金融平台仍然沒有直接籌集數億甚至數百億元的能量。然而,面對銀行業務的「異質化」,央行與金管會仍應未雨綢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