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本報訊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日前在行政院提出「協助我國銀行積極布局亞洲拓展市場規模」報告時指出,未來3至5年內,希望促成1至2家國際級的國內銀行活躍於亞洲地區,成為具指標性亞洲區域性銀行,並進而留住我國優秀金融人才,為自己銀行打拼。我們樂見曾主委展現積極發展銀行業的態度,相信這也是業界共同的期待。
行政院政務委員薛琦今年以來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我國的金融政策一定要多加開放,否則就要變成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因為統計資料明確顯示,近幾年台灣金融和保險業生產毛額占GDP的比重,不僅未見增加反而下跌,從2000年的8.3%下降至2011年的6.59%,在亞洲四小龍中排名最後。
再者,台灣近10年的金融產業就業人數增加極少。從2004年到2012年底,新加坡金融就業人口平均年增率約8.02%,香港為3.06%,韓國為1.78%,台灣只有0.03%。另外,我國銀行去年的ROA(資產報酬率)為0.68%,與國際上的健全標準1%,存在顯著差距。銀行如此,保險業亦然。根據標準普爾的模型估算,2013年至2014年台灣保險業ROA為0.3%,近5年平均ROA幾近零。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再不有所作為,我國的金融保險產業恐怕只會愈來愈萎縮,金融人才亦將持續流失。
民進黨於2000年執政後,就已知道要整併金融機構,才能增強其競爭力,因而有了金融控股公司法的立法,並接著展開一次和二次金融改革。可惜因為前總統陳水扁家族涉入貪瀆,使得金融改革遭到污名化。馬英九總統上任後的金融主管官員,也因為「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的心態,採取完全保守的金融政策,因此不論是銀行或保險業者,除了在大陸設分行和部分參股有些進展外,併購動作幾乎完全停擺。這就是何以台灣金融業整體規模,未隨經濟成長而擴大,反而日益萎縮的真正原因。
上任不久的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很快就向行政院提出擴大銀行規模的建議。依照曾主委的說法,亞銀預估在2050年亞洲將占全球GDP的一半,希望國內銀行業能把握這波亞洲經濟蓬勃發展的契機,積極進行布局,提高獲利管道,分散營運風險,並協助亞洲台商取得資金。至於用什麼方法?曾主委說,他贊成國內整併或在東南亞以併購方式,走向大型化、區域化,增強競爭力。銀行局長桂先農則指出,要成為亞洲指標性區域性銀行的國銀,本身當然要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包括資本或資產的全球排名、在亞洲的據點數、海外分行收入占全行收入比率等。
我們認為金管會主動提出擴大國銀規模的政策方向,也訂出希望3至5年內達成目標,相當值得肯定,在此我們更要提出幾點意見,供作主管機關加速政策推動的參考。
其一,國內銀行中,公營銀行規模一直都大於民營銀行,在全球100大銀行排名,最佳是台銀的163名,其次是兆豐的171名,其他銀行都在200名之後。雖然金管會表示沒有預設立場,也沒有點名哪些銀行要積極發展,不過就目前規模而言,顯然公營銀行的先天條件較好,而政府若要支持其進行併購,也比較不會受到阻礙,3至5年內達到擴大規模的目標應該不難達成。
其二,就算公營銀行的規模擴大了,然而公營銀行經營管理處處受到限制,加上薪資水準僵化,實在很難爭取優秀金融人才的加入。因此根本之道,還是得回過頭來,讓公營銀行先具備彈性的用人制度,才可望增強競爭力。現行公營銀行高階經營階層的薪資水平和民營業者相比,簡直天差地遠,儘管長久以來一直被詬病,但受限於現行法令規範,改革近乎無解,想要留用優秀金融人才的目標,恐難實現。
其三,我國開放設立民營銀行後,整體銀行的效率和服務水準顯著提升,民營銀行績效和獲利也都高於公營銀行,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然而二次金改後遺症一直未能消除,致使公民營銀行均原地踏步,難以施展。尤其目前多家民營銀行又將海外經營重點放在大陸,有些業者深知本身實力的侷限,可能轉而經營大陸較小規模的村鎮銀行,並不求規模的擴大。如果希望民營銀行在東南亞進行併購其他銀行,若無政府提供誘因或協助,恐怕最終淪於說說而已。
其四,雖然存在以上種種的困難,但政府扶植或協助1至2家銀行成長,使其成為指標性的亞洲區域性銀行,的確有其必要。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業發展一直比我們先進,乃是不爭的事實,但這幾年由於我們的成長停滯,使得台灣和其距離愈拉愈遠。現在除了東南亞經濟的崛起外,人民幣的走向國際化,提供了台灣促進金融業再發展的契機,期盼政府和銀行業者溝通討論,儘速制定可行政策,讓國內的銀行業在下個十年成為台灣的亮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