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業過去兩年獲利屢創新高,但中華信評昨天指出,台灣銀行業獲利在亞太區仍排最末段班,且前兩年支撐銀行的獲利來源已無以為繼,銀行業今年獲利再創新高,可能性不高,衰退機率變大。今年起已無大額呆帳回沖
中華信評昨天出具「2014台灣銀行業獲利面臨壓力」報告,評等分析師藍于涵表示,過去兩年,支持台灣銀行業維持較高平均資產報酬率(ROA)的有利條件已難以持續;包括授信成本提高,淨利息收益率被壓低,及手續費收入成長減緩等,將壓縮銀行今年獲利空間。
藍于涵說,過去兩年,台灣銀行業會有較高獲利,很大部分來自呆帳回沖;但呆帳回沖屬一次性獲利,且各銀行已回收的差不多了,今年起已無大額呆帳回沖來衝刺獲利。
對台商放款獲利不如預期
近年部分銀行業獲利轉向海外,靠海外分行或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提高獲利。但中華信評指出,銀行業海外放款,在過去幾年的確快速成長,尤其是對大陸台商放款,因為有較高利差可提高獲利;但隨著大陸經濟趨緩,這部分利差獲利,將不如預期。
銀保手續費收入也將衰退
金管會今年起限制壽險業銷售「類定存保單」,「銀行保險」手續費收入將大減數百億元規模,來自銀保手續費收入,今年也會衰退。
中華信評表示,在這麼多負面條件下,銀行業今年獲得提升的可能性不大,甚至要維持過去兩年,每年平均ROA在0.3%到0.7%的「偏弱獲利率」,都有困難。
中華信評統計,台灣和日本銀行業的平均ROA在0.3%到0.7%之間,排亞洲最末段班,大陸和香港銀行業平均ROA都在1.3%以上。
選股觀察各公司配股配息
銀行業獲利前景看淡,會否影響金融股表現?富邦投顧總經理蕭乾祥指出,獲利一向是重要選股指標,他建議股民,可觀察各公司配股配息,現金殖利率要有5%才考慮;若金融傳產未來1年獲利成長動能看淡,選股就要謹慎。
蕭乾祥表示,台股今年盤中主要聚焦電子股,包括電子商務和4G網路等類股,金融股多是權值股,又跟兩岸服貿協議連動性大,若服貿遲早要過,金融股後市可回穩;但若抗爭持續或服貿過不了關,就須保守以對。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