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土建融的新增融資需求趨緩 國銀恐必須更加緊追隨產業金流外移的腳步

新聞分析-產業走出去了 國銀呢?
隨產業加重海外布局,國銀恐必須更加緊追隨產業金流外移的腳步,否則在產業加碼海外生產布局、致使新台幣籌資需求愈趨冷清下,倘若國銀未即時因應,只怕未來在海外據點廣布、美元等外幣資金實力堅強的外銀,因此有更多的機會切入正在轉型中的產業金流。
新台幣的金流為何趨於冷清,除了重要企業集團,如友達、鴻海、台塑等生產、投資重心,現在清一色的移往大陸等海外地區,另一個主因在於土建融授信的萎縮。
有行庫主管就直言,其實,土建融授信案在前幾年風起雲湧,但隨著央行管制房市,加上大台北等主要都會區的土地成本節節攀升,且還有奢侈稅等效應降溫買氣,因此土建融的新增融資需求,其實現在已明顯趨緩。
過去土建融對銀行而言,幾乎可說是授信業務的大補丸,比起大企業集團的授信利率多半只有1.5%左右,土建融業務不僅多半利率可拿到2.5%,還有後續的分戶房貸為銜接,讓銀行在作完土建融工程後,還有房貸業務支持利息收入。
土建融業務熱潮不再,銀行掉了聯貸業務同時,更多損失其實是利息收入,加上非土建融的其他產業資金需求,除了過去舊貸的新台幣借新還舊的周轉金融資需求,其他的資本性支出,清一色全在海外。
舉例來說,台塑今年以來,包括合資澳洲鐵礦砂廠的布局,還有大陸福欣鋼廠的布局全在海外,友達籌組65億人民幣或等值10億美元的聯貸案,也是為了在昆山蓋新廠,這使得新增聯貸案源。
外銀才有機會大舉竄起,例如友達及台塑兩件境外聯貸案,都是由外商出任管理銀行,至於其他跨國性聯貸案,外資挾資金實力及海外據點,更有出掌管理銀行實力。
眼前所見外資銀行集體晉級台灣聯貸市場排名前十大,只是開始,面對環境、時勢所趨,國銀必須開始思考如何拿出因應對策,否則若企業走出去了,銀行還坐困愁城,絕對非產業之福,更非金融業之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